生活本來的模樣


生活本來的模樣

前幾天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頒給了電影《大象席地而坐》,該片導演胡波去年10月12日自殺了,自殺那天微博上起了一些波瀾,但是因為大家不知道他的作品,對他沒有任何評價,他的死訊很快就淹沒在浩如煙海的每日熱點中了。

當時我注意到他的遺書裡寫到,連螞蟻借唄都還不上了,還不進去就貸不出來,感到非常沮喪和絕望。看到這個遺書信息的時候,我愣了一下,如果還不上螞蟻借唄就要自殺的話,我恐怕活得有點賴皮了。

我沒有任何褻瀆亡者的意思,文藝工作者大多敏感內向又好強,遇到同樣的困難,別人能夠克服他們可能就過不去。

我理解人如果自殺有兩種,一種是遇到問題了,自我感覺過不去了,於是結束生命,這其中也包括一些精神類疾病的患者,還有的是聽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的人自尊心很強,如果受到羞辱或者遭遇失敗,就會自殺,因為所謂的自尊心強,覺得再活著有點不要臉。實際上前面兩種不管哪種我都不認可。

不管怎麼樣,我認為都應該苟活著,哪怕把自尊放低,讓尊嚴掃地,被折辱和戲弄,被傷害和被背叛。都要好好的活著。

2004年我看過一部王志文和陳奕迅主演的電影《槍林戀曲》,這部片子幾乎沒有在其他地方聽人說過聽媒體報道過,但我竟然覺得異常的好看,王志文飾演一個悍匪,殺人如麻,劫持了陳奕迅飾演的醫生,片尾王志文死前對著陳奕迅說:“你們都活的太容易了,不懂得珍惜生命。”這個畫面和臺詞我還經常回想起來。

我總在想,所謂的經歷過生活還笑對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隨著年歲漸長,我慢慢明白了,其實任何人都可以這樣。要怎麼活著,看似是個填空題,其實是個選擇題。你可以選擇樂觀積極,也可以選擇悲觀厭世。你可以選擇堅強勇敢嗎,也可以選擇逃避現實。

現在網上和朋友圈有一種輿論,就是你如果必須要很努力活著才行的話,就已經證明你是個失敗者。因為他們眼裡的成功者都是輕鬆愜意的,比如王思聰之類的他們看來就是如此,但這很荒唐。

實際上,真實的有溫度的生活就是會面臨不斷掙扎,日子就是問題疊著問題,如果生活是一份大餐的話,主料有愛和開心,當然也會有矛盾、失意、傷心、失望和痛苦等等作為輔料,沒有這些輔料,主食的味道就要失色不少。

前幾天一個十多年前一起踢球的兄弟來找我喝茶,他做醫療器械前幾年生意很好,也很賺錢,但是今年啥都沒做,跟我說休息了一年了,我問他原因,他跟我說,老婆在醫院上班,今年晉升的關鍵點,每天都很忙,爸爸腦梗加一身的病,媽媽癌症,兒子上小學,每天要接送,輔導作業,他只能歇業在家,跑醫院、忙兒子。

坐了一會,起身要走的時候,跟我說,現在真的是處於不敢病不敢死的階段和狀態,不然這個局面怎麼辦,馬上失控。

11月份,我的好兄弟蟲子月初失去了妻子,月中失去了親叔叔,我跟他在賓館聊天,聊到傷心處,眼淚止不住的流,但是擦乾眼淚,第二天生活還是要繼續,過了幾天,朋友圈裡還得吆喝賣貨,不知情的人問我,怎麼蟲子像是啥事都沒有?看過他掩面痛哭的我只能告訴說,成年人的崩潰都是在人後。

我過去這些年,可以這樣說吧,網上那些創業故事裡發生過的事情,我全部遭遇過,十倍百倍。

此處刪掉一萬字,不說了。

我曾經是個所謂的高自尊人,按照這個邏輯,現在就是一個沒自尊的人,或者說不在乎自尊的人。我沒有自尊了嗎?並不是,一個個夜深人靜的時刻,它們都會在我腦海裡翻江倒海,讓我血衝腦門,輾轉反側。

書上說,一個不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再說直白一點,這樣的生活才是真實的,不是現在年頭不好,是你長大了,原本不需要你操心擔憂的事都需要你面對了。今年怎麼死了那麼多名人?你問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人家是不會有這感受的。那些人大多數他不認識,那些訃聞與悼念也傳不到他的視野裡。不是這一年的問題,就是你我老了,以後每一年可能都是這樣了。

不但我們認識的名人會越來越多的隕落,身邊的人也一樣,這個真相越早認識到越早接受越好。 到這個時候了。

不是中年有危機,是中年沒有藉口了。

面對現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