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孩的苦與樂

有小孩的苦與樂

一個兄弟昨天當爸爸了,昨天我們去醫院的時候,他正苦著臉進行奶爸這個人生新角色的第一瓶奶粉,周圍四五個媽媽在教他,他手忙腳亂,對於做這個事情,對於這的新的角色都顯得有點手足無措。他還有點還沒有做好準備,小寶寶就來到世界了,我看著他,彷彿幾年以前的自己。

我得知即將當爸爸到我小孩出生,我經常處於崩潰和抑鬱狀態,整夜整夜的睡不著,無比的焦慮,一種大難臨頭的感覺。一方面覺得自己並沒有做好準備去承擔一個生命的責任,這個責任重的讓我只想逃避。一方面覺得自己內心都還是小孩,怎麼能當別人的爸爸,心理根本沒有做好準備。

直到我女兒的出生,這種感覺都伴隨著我,我站在手術室門口,呆如木雞,醫生叫我的名字,然後把一個小東西塞給我抱著,我一看,像只老鼠一樣的醜死了的小傢伙在我的手裡,我的內心毫無感覺,甚至還有點想笑…………

我的表現,應該是非常糟糕的。

我把這種感覺跟周圍很多人交流,得到的反饋不一,有些人跟我一樣,更多人跟我不一樣。我想,不同的人的確不一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一種新的活法,就是丁克,網絡上他們首先控訴生孩子的種種危害,從經濟到個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會遭受巨大的衝擊和變化,特別對女性來說,生小孩要面臨老公的全程不在線,家人的種種奇葩言行,個人生理心理的創傷和變化等等等等。

然後他們控訴有了小孩之後面臨的種種壓力,生活品質的下滑,教育的困難,入學的挑戰,學期房的壓力等等等等,反正就是,有小孩各種不好,不生小孩什麼都好。

隨著未來整個國家面臨老齡化以及少子化的挑戰,我們國家的政策從計劃生育到全面開放二胎,估計完全開放也是不久之後的事情。從計劃生育到鼓勵生育,似乎也就是一夜之間的事情。這種轉變帶來了很多的調侃,生不生二胎又在網絡上形成了新的大討論,支持和反對的都各說各有理。

甚至朴樹接受採訪時說自己不願意生娃的理由,都被很多營銷號爭相轉載,成為丁克的新旗幟。朴樹說不願意生小孩,是因為覺得我們活的這個世界不夠好,不願意把小孩生下來受苦。很多人就從中找到了共鳴,這種場景令人哭笑不得。

我不是說他們是錯的,我也說不來具體到某個人,是否應該要小孩。但是具體到我的話,我還是從一個丁克轉變為生小孩的擁護者,我覺得正常人,都應該生小孩。

不是說不生小孩的人不正常,而是,生了小孩之後,你會體會到一種完整的人生,這種完整對應的不是不完整,而是“沒體會過”,沒有過這種體驗的人,永遠感受不到。

有小孩子很煩,小的時候整天哭鬧,也不會聽話,隨時把你從其他狀態里拉出來,佔據了你休息時間,隨時需要你關注她,還會動不動就生病,搞得你焦頭爛額。再大一點,他要念書,考驗你的社會能力,是否能為他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他每一天成長,除了需要你的注意力之外,你賺的大部分錢,都被他消耗了……

這些都是有小孩子的弊端,即便如此,有小孩的快樂也是遠超這些部分的,過程中得到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遠超付出。例子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有小孩的人都能深有體會,沒有小孩的人怎麼說也不能感同身受。

媒體上也好身邊也好,總有一些例子反證有小孩之後的不快樂不開心,但是我作為一個過來人,我認為絕大部分這個世界上的父母,都能享受到其中的開心,這就是我們中國話裡的天倫之樂,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完整”的意思。這個世界上有人渣父母,有人倫悲劇,有生活壓力,都不是我們不要小孩的理由。

有小孩,有可能(極小概率)痛苦大過快樂,但是如果沒有小孩,哪怕有小孩的快樂只有萬分之一,你都不可能享受到。

所有的說生活成本的、社會現狀的、生活壓力的,我覺得都是藉口,不足為信。

電影《當哈利遇上薩利》裡,女主角跟丈夫是丁克,後來卻因為要不要小孩鬧了離婚,閨蜜問她時,她說,她跟隔壁的小孩玩“你向窗外看到什麼”的遊戲時,她看到的是拿著氣球的小女孩和她的媽媽,而隔壁小孩說他看到的是家庭,聽到這個答案後女主失聲痛哭,她才發現自己內心多麼渴望當媽媽。

我總在想,當你有一天老了,兒女繞膝和形單影隻,兩種不同結果帶來的感受恐怕是天上的地下,說不在意的人,可能是真的這樣,但是我認為大概率,也只是逞強而已,隨著時間的到來以及老去,能始終堅持的人恐怕萬中無一。

時間是最可怕的漂白劑。

扯遠了。

我無意挑戰其讓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只是作為一個過來人覺得,生小孩雖然挑戰重重,但是與之得到的快樂相比,全部都不值一提。

德國心理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艾裡希·弗洛姆說過這樣的一席話:人們往往把那種不顧一切、如痴如醉的強烈程度當作是真愛的證據,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因為他們除此以外的日常生活非常寂寞、乏味和無聊。

在我看來丁克的理由就如此,當然,同樣的話你也可以用來反駁我。這沒關係,你生不生我管不著,也無所謂。

最後,祝我這個新奶爸兄弟早日得到那種巨大的樂趣,並且把這種樂趣和人生的新角色融合。本文是寫給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