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的真實人生


小清新的真實人生


錢崗你好:

我是你的老讀者,從很早以前看你寫IT行業一直到現在了,最近一年你寫了很多個人生活感悟的文章,其中有好多篇我都有極大共鳴,可能是因為我倆年紀相仿,遇到的困惑也類似吧。

30多歲以後,明顯感覺生活一路向下,工作生活中的瑣事消磨了我太多的意志和耐心,我越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失望,這就是中年危機嗎?還是我矯情了?每天都覺得現在的生活跟當初的預想完全不一樣,枯燥乏味,年少時的美好想象幾乎都沒有了。你也是這樣嗎?能不能就我的困惑寫一篇文章?

不知道這樣的要求是否過分了,實在是覺得無人傾訴跟交流,想知道你們是怎樣想的,所以才問你的。如有打擾萬分抱歉。

你的老讀者小鐘

小鐘你好:

我年輕時候看了幾本書,就自以為獲得了怎麼比別人生活得更明白更正確的方式,還經常用這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來指導別人生活,但是越來越多的事情告訴我,有很多存在了年的我以前看不起的觀念和社會現象,以前我都沒有看到本質,我才是真正膚淺和幼稚的那個人。

舉個例子。

我小孩小學班上有兩個小朋友小明和小毛跟她比較要好,三個媽媽就經常在一起,其中有一個小朋友小明是單親家庭,媽媽已經再婚,繼父跟他們一起生活,平時接送輔導作業,事實上也充當了爸爸的角色。平時三個媽媽經常一起吃飯,我還有幸蹭了幾頓,我看離異家庭的小明表現也很正常,看不出任何不妥,像是一個擁有完整的滿滿的愛的小孩,毫無破綻,直到上週。

上週她媽媽和繼父有事回了老家,就把他託付給小毛媽媽,讓他去小毛家幾天,兩個小孩能夠同吃同住幾天,開始的時候都開心瘋了,可是到了約定時間,小明媽媽老家的事情處理不完,無法趕回昆明,小毛媽媽又有事,最後無奈之下,只能讓小明的親爸放學過來接他。

那天放學時,小明跟小毛蹦蹦跳跳的從學校出來,小毛媽媽跟小明說你媽媽沒有回來,阿姨有事,今晚只能讓你爸爸來接你。小明頓時就傻了,哭著說要跟媽媽打電話,電話接通之後,聲嘶力竭的說,不要爸爸來接,不要爸爸來接。旁邊懵懂的小毛很奇怪,一直追著哭的稀里嘩啦歇斯底里的小明說:“為什麼你不要爸爸來接?為什麼你不要爸爸來接?”

這個時候,一個6、7歲的孩子,希望在自己和朋友的世界裡掩飾住自己有兩個爸爸的這個我們完全忽略的情況,才以一個非常殘忍的方式揭開,他不希望親爸來接他,不希望他的同學和好朋友知道他有兩個爸爸,所以他突然哭的歇斯底里的電話裡跟媽媽苦苦哀求。媽媽拒絕之後,他急的直跳腳打轉。

目睹這一幕的我,內心五味雜陳。

前些年表妹天天跟她老公吵架,急了就鬧離婚,我們老家在農村,又是大家族,所有人都反對,反對理由在我當時的我看來都是些可笑的說法,什麼為了孩子不能離,什麼家族的榮譽不能離之類的。我依仗自己出來混的早,在小輩中年紀大一些,自我感覺說話有點分量,給我媽跟她爸媽分別打電話,大講道理,表妹要離婚,你們不能反對,不能攔著,不然你們就是封建的保守的大土鱉之類的。

目睹小明在校門口的號啕大哭和茫然失措這一幕時,我突然深刻的感受到,傳統的那些話語裡映射到真實生活中力量,生活難免不如意,婚姻難免對生活在一起很久的對方有種種不滿和怨言,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分開真的是最好的,但是孩子在無意中表現出來的介意和無助,是當年沒有小孩和沒有對真實的生活有具體感知的我無法真正理解的。

我所明白的生活,只是書裡的人粉飾過的生活,是被簡化之後的生活,對真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幾乎沒有。當時的我一無所知。

我沒有結婚生小孩之前的很多想法按照的流行詞來說,就是“太小清新了”,這可不是褒義詞,這個詞語在當下的互聯網語境中已經跟著“政治正確”一樣,成為一個偏負面的形容詞了。

什麼是小清新呢,就是比如說還沒有小孩,但是說起教育兒童來,頭頭是道,中心思想就是要愛心滿滿,打罵孩子等等,完全不可接受。愛能解決所有問題。再比如就是以後自己的孩子開心快樂就行了,成績無所謂,只要快樂成長就行了,絕對不像身邊其他家長那樣,把孩子逼得都快失心瘋了。等等等等。

但是隨著我自己結婚生子,我的觀念逐漸的就發生了變化,真實的養育後代過程絕非如此溫馨,其中當然有愛,但必然也有生氣、矛盾、短時間失去耐心甚至彼此怨恨。這不是邪惡或不幸,這是生活的正常狀態。過日子不是擺pose,老演戲,那不像話,也不可能。秀恩愛者,死得快。

孩子不能瘋玩就能開心快樂的,人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成就感是人作為社會細胞獲得自我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獲得成就感,就要埋頭苦幹,就要比別人吃更多的苦,付出更多,小孩子更如此,瘋玩能開心,但是得到別人的認同也開心,獲得肯定和讚譽也開心,這些分寸和尺度只能家長幫忙掌控,要讓他真正的開心,短期內的快樂是肯定要有取捨的。

這個道理小孩子不懂,其實我也不懂,我理解這些,都是很多年以後,付出了承重的、慘痛的代價。如果有時光機,真希望自己能夠儘早明白。

現實生活遠比書上的複雜的多得多,各種觀念互相沖突矛盾,但是又長期共存互生,如果一個人只擁有一種單一的標準的觀念,勢必就會極端和偏激。

現在太多自媒體在販賣焦慮、販賣恐慌、販賣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基本都是挑出一個很惹眼很有話題性的觀念,然後推向極致,煽動讀者的情緒,我覺得我們父輩的痛點和能力表現是如何更加有效的獲取信息,到我們這一輩就變成如何更加準確的分辨各種信息。也許以後我會專門的單獨寫一篇。

接受生活的真相就是雞毛蒜皮和蠅營狗苟,比接受生活是詩和遠方更難,但是對芸芸眾生來說,這才是真實的,放棄小清新吧。

後記:如果有讀者來信,我會不定期進行回覆,這個回覆的欄目,暫定為《錢崗樹洞》,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裡最後梁朝偉把內心隱藏了很久的話找了一個樹洞進行傾訴,欄目名來源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