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次糾正“3*6=12”後,終於明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有多難!

N次纠正“3*6=12”后,终于明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有多难!

1

朋友最近沉迷於糾正四年級女兒的“3*6=12”,每次做題前乘法口訣表都背得好好的,一做題就打回原形。N個來回後,想來想去還是家庭和諧更重要,她終於沒了脾氣,立馬趕女兒上床睡覺,以免戰火延綿。

N次纠正“3*6=12”后,终于明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有多难!

“明明我跟先生智力都不差,怎麼女兒一點都沒繼承?好在家長會不用念成績,不然我肯定不去!”

N次纠正“3*6=12”后,终于明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有多难!

輔導孩子做作業,大約是時下許多父母共同的“痛”。明明都是非常簡單的小學作業,很多同學輕輕鬆鬆就能過關,根本不需要家長教。自己小時候也沒這麼費勁過,自家的孩子為什麼偏偏這麼“笨”!

另一位玩藝術的朋友卻完全是不同的極端。

女兒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他都不曾過問學業。小妮子學業成績差強人意,在藝術上倒是繼承了他的基因:模仿簽名逼真程度極高。

一開始是模仿自己爸爸簽名,朋友知道後並不在意:“我們小時候也做過這種事情。”他甚至對女兒的模仿功力感到頗為欣慰。

得到默許,女兒發揚了團結友愛精神,在班裡開展了代簽名義務服務,解救不少小同學們於水深火熱之中。(溫馨提示:高難度操作,小朋友們切勿模仿~)

朋友知道後依舊淡定。他對女兒唯一的要求是,上初中後必須找到“一技之長”,保證將來自己能夠謀生就行。

“哪怕她當個廚子都行,我的孩子不必超越我,不如我也是可以的。”

相對這位朋友的佛系態度,對大多數家長來說,接受孩子的“笨”,比接受自己平凡要難多了。

2

生物統計學派奠基人高爾頓和他的學生在觀察了1078對夫婦後,發現“父母高個子,孩子身高也高於平均身高;但不見得比其父母更高,到一定程度後會往平均身高方向發生‘迴歸’。”

N次纠正“3*6=12”后,终于明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有多难!

這種迴歸現象不僅發生在人類身高遺傳中,同時也支配著經濟學、醫學研究和工程學等領域,以及人類的智力遺傳。

高爾頓仔細思考了這個發現,然後認識到其中的真實性與必然性。這是大自然的約束作用,讓一切事物迴歸到中心,使萬事萬物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如果沒有大自然的這種調節力量,從平均意義上來看,孩子的身高會比父母高,這個過程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人類的身材會向高、矮兩個極端分化。只需要經過三四代,人類種族就將由特別高和特別矮的兩極構成。但這個現象並沒有發生,人類的身高在代際之間大致相同,在平均意義上趨向於保持穩定,正是“迴歸”規律在默默調節。

父母都是天才,也許孩子會和他們一樣聰明,也許比他們更聰明,但是最有可能的是,孩子的智商達不到他們的高度。

愛因斯坦有三個孩子,有一個一歲多就夭折了,另一個孩子叫Eduard,是個非常有前途的醫學院學生,但是他得了精神分裂,大半生都在醫院接受治療,唯一有所成就的是Hans,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水利工程學教授,是沉積物運移領域全球首屈一指的專家,但是,他的成就比不上父親愛因斯坦。

3

這種“迴歸”規律同樣適用於普通人。

現實中很容易觀察到“梯次掉隊”的現象。很多孩子在低年級成績較好,到了三、四年級成績突然下滑,而且往往出現在數學這類課程上;再往後,到了初二、初三,隨著代數、幾何的引入,又有一些人覺得越來越吃力;到高中,隨著抽象化程度加大,又有一批掉隊。

對於高知家長來說,接受“一代並不一定比一代強”這個自然規律並不難,難的是接受孩子不如自己。

曾有一位知名的校長觀察發現,90%的家長回到家裡第一句話是:“作業做完了嗎?”

N次纠正“3*6=12”后,终于明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有多难!

這句簡短的話中透露著家長最深的焦慮,尤其是自身通過考試拼殺出來的,跨越了階層的家長,更期待通過好的教育投資,讓孩子超越自己人生的天花板。

處在對比中時,這種焦慮更剎不住車。

《武林外傳》中,佟湘玉為看到邱小冬贏了棋,便要莫小貝學棋;看到郝小虎琴賽拿了獎,就要莫小貝學吹簫;宋寡婦的千金得了書法大賽的獎,莫小貝又多了一門書法課......

但讓莫小貝從中找到快樂與成就感的,是其他孩子都不屑於學的捏泥人。

N次纠正“3*6=12”后,终于明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有多难!

4

不是孩子要贏,而是家長怕輸。

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受到種種因素綜合影響,誰都無法決定孩子長成什麼樣子。

人對幸福的感受,更是千差萬別。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們不應該負擔父母未竟的夢想,過著體現父母意志的一生。

N次纠正“3*6=12”后,终于明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有多难!

要對孩子無所期望大約很難,但家長可以做到的是,與自己、與孩子、與對孩子人生的預期達成和解。

家長只能努力的創造環境,做好引導。

正如高曉松所說,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幫點忙”:

“我們總是說怎麼教育孩子,其實用一份普通的心、一份大將的愛、一份再忙也要陪陪TA的努力,就是最好的教育。同時,給孩子鼓勵,教育孩子珍惜,身體力行做表率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參考:劉遠舉《如何面對一個不如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