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三十講」第二十二講(四):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学习三十讲」第二十二讲(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学习三十讲」第二十二讲(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歸根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思想方法對待自然、用什麼樣的方式保護修復自然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需要把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復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生態保護修復的工程與其他工程不同,應更多地順應自然,少一些建設,多一些保護;少一些工程干預,多借用一些自然力。歷史經驗證明,過度的大規模工程措施對遏制生態退化的作用往往難達預期效果,有時甚至適得其反。而一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復能力,輔以少量人工措施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通過劃定生態圈保護區域,通過減少人類活動促進自然修復,使被割裂的生態系統逐漸連接起來,使原有的自然生態廊道恢復起來。對自然恢復也要有歷史耐心,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不能畢其功於一役。

加快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需要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建立全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明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為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提供依據。針對我國缺林少綠的國情,開展國土綠化行動,集中連片建設森林,繼續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溼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為國土增添綠裝,擴大退耕還林還草,恢復國土的生態功能。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基礎上,針對耕地退化問題,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使超載的耕地休養生息。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補償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