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天才槍手的科考故事

公元855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九年三月,一年一度的進士科全國統一高考拉開了帷幕。

天下舉子匯聚長安。開考前,一位中年考生的出現,引起了監考人員的注意。

不是因為年齡大,科舉考試沒有年齡限制,滿頭白髮的考生隨處可見。

也不是因為長得醜,畢竟不是選秀。

主要是因為,這位考生大家太熟悉了,這幾十年來,年年應考,年年落榜,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江湖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著名科舉釘子戶:溫庭筠。

溫庭筠:天才槍手的科考故事

1技驚天下

“把這個人的座位給我調換一下。”

髮捲前,主考官專門安排,把溫庭筠的座位換到自己眼皮底下。

我倒要看看,你這次怎麼作弊!

這些年來,溫庭筠頻繁參加科舉考試,坊間傳言,這個老傢伙考試根本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專門充當槍手,替別人答題作弊。

前幾年,大唐曾發生過一起高考作文洩題案,當年的考生成績被宣佈作廢,朝廷處理了一大批相關人員,轟動一時。

而那次高考的滿分作文,據說就是溫庭筠代寫的。因為缺乏證據,當時沒有追究溫庭筠的責任,這次說啥也得盯緊了,敢有一點兒小動作,立即拿下,老賬新賬一塊兒算。

被考官當做重點監控對象,溫庭筠很生氣,眾目睽睽之下,無計可施,只得匆匆答完自己的試卷,提前交卷離場。

主考官洋洋得意:傻眼了吧,再高明的作弊手段也逃不過我的火眼金睛。

沒想到,第二天,一條可怕的消息在社會上流傳:考試的時候,溫庭筠居然給八個考生傳了答案。

當天晚上,溫庭筠還發了一條朋友圈:盯得太緊,我已盡力,沒照顧到的兄弟們,對不住了。

朝野上下為之震驚!調監控反覆回放,就是查不出問題出在哪兒。這傢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難道失傳已久的武林絕技“傳音入密”又重現江湖了嗎?直到今天,這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新唐書·溫庭筠傳》記錄了這次作弊事件的始末:

大中末,試有司,廉視尤謹,廷筠不樂,上書千餘言,然私佔授者已八人。

溫庭筠:天才槍手的科考故事

2貪歡誤事

既然這麼有本事,為啥自己每次考試都落榜?為啥不好好求取功名,偏要替別人當槍手?

別提了,說起來都是淚。

溫庭筠本是名門之後,祖上溫彥博曾在唐初做過宰相。作為官宦後代,溫庭筠自幼飽讀詩書,才思敏捷,是遠近聞名的神童。《唐才子傳》中稱其:“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筆成萬言。”

參加科舉考試,從鄉試開始,溫庭筠一路過關斬將,所向無敵。《北夢瑣言》中說溫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

就是說每次參加考試,這貨把手往袖子裡一叉,閉著眼睛打好腹稿,然後提筆蘸墨,文不加點,一揮而就。每叉一次手,就寫成一篇賦,叉八次,八篇不同韻律的小作文完成,交卷,走人。江湖人稱“溫八叉”。

在詩詞創作上,溫庭筠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被尊為“花間詞派”之鼻祖,個人公眾號“溫柔似水”擁粉無數,隨便一首詩都是爆款,發出去就是10萬+。

既然這麼牛逼,咋連個二本都沒考上?

吃虧就吃虧在他的行為處事上。

溫庭筠平素放浪酒色,恃才自傲,尤其喜歡譏諷權貴,從來不把領導放眼裡,不知道無意間得罪了多少人。

唐文宗開成四年,27歲的溫庭筠第一次進京赴考。

當時的溫庭筠已是網絡大V,詩詞文才名滿天下,長安城裡有頭有臉的人物爭相與之結交。溫庭筠素來“士行塵雜,不修邊幅”,進京後,別的考生都抓緊最後時間埋頭複習功課,溫庭筠則終日與京城官二代紈絝子弟混在一起,縱酒放浪,嫖妓賭博,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這其中,包括當朝宰相的兒子令狐滈。

高考在即,如此放縱,自然是胸有成竹,初試成績揭曉,溫庭筠名列第二。

功名富貴就在眼前,誰也沒料到,最後禮部複試那一天,溫庭筠居然棄考了。

什麼情況?

別人問起來,溫庭筠支支吾吾死活不肯說。實在說不出口,考試前一天晚上,在怡紅院喝多了,夜宿青樓,第二天早上沒爬起來。

許多人為他感到惋惜,溫庭筠卻滿不在乎,是金子早晚都會發光,大不了明年再考一次唄。

到底還是年輕啊,那時他還沒有意識到,機會只有一次,命運的大門已經關閉,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錯過就不再。

更糟糕的是,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還會順便用門夾了一下你的頭。

溫庭筠:天才槍手的科考故事

3悔讀南華

當朝宰相令狐綯愛惜溫庭筠之才,說你也別回老家了,就留在我府內,跟我兒子一起復讀,準備明年再考吧。

就這樣,溫庭筠留在了宰相府。

別的考生都快羨慕死了,還沒錄取就跟領導走這麼近,還住在人家裡,對一般人來說,這等於一隻腳已經邁進了成功的大門啊。

溫庭筠可不是一般人,他有一項特殊技能,就是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有一次,唐宣宗在宮裡搞晚會,需要為《菩薩蠻》樂曲填詞,令狐綯為了討好皇帝,就讓溫庭筠寫了一首,然後拿去進獻給宣宗皇帝,謊稱是自己的作品。

事前再三告誡溫庭筠,千萬不要洩露給別人。

皇帝拿到詩詞後很是喜歡,交給演員排練,當天晚會的壓軸曲目,就是這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表演贏得滿堂喝彩,滿朝文武和唐宣宗一起,都誇讚宰相詩詞功底深厚,文采斐然。令狐綯謙虛地說:“過獎過獎,信手塗鴉之作,讓領導和同志們見笑了。”

君臣皆大歡喜,挺好的一件事兒對不對,溫庭筠聽說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得意,到處跟別人說:“晚會上那首《菩薩蠻》並不是令狐宰相的原創,你們知道嗎,真正的作者是我,是我,是我溫庭筠!”

還發朋友圈炫耀,弄得天下盡人皆知,把令狐綯給氣的呀,說你是不是腦袋被門夾過呀,這不是成心辦我難看嘛。

還有一次,唐宣宗作了一首詩,裡面有“金步搖”一詞,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對仗語,請教令狐綯,令狐綯回家就問溫庭筠,溫庭筠馬上對以“玉條脫”。

令狐綯沒聽懂,說什麼脫?啥意思?出自什麼典籍?溫庭筠回答說,出自《南華經》第二篇。

第二天,令狐綯把詞跟宣宗皇帝一說,皇上說絕妙啊,宰相果然學識過人。

如果到此為止,又是挺好的一件事兒對不對,溫庭筠非要再補上兩句:“《南華經》並不是什麼冷僻的書,大人在處理公事之餘,也應該讀點古書啊。”

堂堂一國宰相,居然被晚輩後生教訓,老子供你吃供你喝,你特麼還這樣羞辱我,令狐綯面色一沉,拂袖而去。

由此,令狐綯認定此子情商過低,完全不通人情世故,縱有才學也是枉然,這種人即便從政,也是個沙雕,宮鬥戲裡基本上第二集就得讓人給弄死。

所以,在之後的每一次科舉考試中,不論溫庭筠成績如何,令狐綯都從中作梗,堅決不予錄取。

那段時間,溫庭筠離開了宰相府,一直在長安復讀備考,連續多年,屢試不第。心裡怎麼也想不通,後來在別人的點撥下,才算明白了事情的起因,一聲嘆息,作詩感慨:

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

活該!領導面前就顯你能,你咋不上天呢?!

溫庭筠:天才槍手的科考故事

4聲色犬馬

夢想一旦破滅,隨之而來的,就是無邊無際的墮落。

原本就生活放蕩的溫庭筠此後更加沉溺於酒色,終日混跡於青樓妓館,所寫的詩詞也大多是一些花間月下、閨情綺怨的淫詞豔曲。所謂“花間詞派”,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

科舉考試還是每年參加,但已不再對錄取抱有任何希望,純粹是賭氣。

而且,為了維持生計,溫庭筠開始“以文為貨,攪擾科場”,替考代筆傳紙條,各種作弊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以至惡名遠揚,人稱“江湖第一槍手”。

這樣下去,一個天才不就毀了嗎?

溫庭筠有個表哥叫姚勖,是唐名相姚崇的五世孫,當時在湖州任刺史,不忍心看他這樣沉淪下去,就鼓勵他,說兄弟你要振作起來鴨,要努力上進鴨,要鼓起生活的勇氣鴨,要揚起理想的風帆鴨。

溫庭筠說拉倒吧,我跟你不一樣,你是國家幹部,要啥有啥,前途無量,我一介書生,沒錢沒地位,窮困潦倒,哪有心思整那些沒用的。

姚勖當即慷慨解囊,資助了溫庭筠一大筆錢,以解除他的後顧之憂,讓他認真讀書,全身心投身文學創作。

溫庭筠果然沒有辜負表哥的一番好意,拿到錢之後,一頭扎進青樓妓院,醉生夢死,花天酒地,不出半個月,就把錢揮霍一空。

把姚勖給氣的呀,恨鐵不成鋼,親自帶人把溫庭筠從妓院拉了出來,當街一頓胖揍,然後把他趕出了湖州。

此事在《新唐書.玉泉子》中有記載:

溫庭筠有詞賦名,初從鄉里舉,客遊江淮間。揚子留後姚勖厚遺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錢帛,多為狎邪所費。勖大怒,笞且逐之。

溫庭筠受到這番羞辱,也覺得丟人,回家跟姐姐哭訴,溫姐是個暴脾氣,一聽就不幹了,敢欺負我兄弟,不想混了!立刻殺到姚勖府上,大鬧一場。

不就是嫖個娼嘛,人之常情,年輕人誰沒去過妓院?你竟然當眾毆打他,他好歹也是個讀書人,你讓他以後還怎麼在社會上混?找不到女朋友你負責啊?找不著工作你養他啊?

拉著姚勖的袖子死活不鬆手,雞飛狗跳,又哭又鬧。

姚勖前科進士出身,書香門第,溫文爾雅,哪見過這等潑婦,加上年紀大了心臟不太好,被這麼一折騰,連嚇帶氣,沒幾天,竟一命嗚呼,死後葬於東都洛陽。

有史料記述了這段讓人嘀笑皆非的往事:

溫氏執勖袖大哭,勖殊驚異,且持袖牢固,不可脫,不知所為。移時,溫氏方曰:“我弟年少宴遊,人之常情,奈何笞之?迄今無有成遂,得不由汝致之?”復大哭,久之方得解。勖歸憤訝,竟因此得疾而卒。

好心沒好報,攤上這樣的親戚,算是倒了八輩子黴了。

公元2008年11月,在洛陽萬安山腳下的伊川縣彭婆鎮許家營村,姚勖墓誌被考古人員發現,目前存放於洛陽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內。

溫庭筠:天才槍手的科考故事

5梨花海棠

為什麼古代的文人都喜歡流連於青樓?我分析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這是封建社會腐朽落後價值觀作祟的結果,資產階級反動文人缺少先進文化作統領,驕奢淫逸,貪圖享樂,沒有從思想上認識上嚴格要求自己,自甘墮落所至。

第二,不可否認,青樓娼妓不僅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休閒娛樂場所,也是廣大知識分子重要的創作源泉和創作動力,唐詩宋詞中許多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名篇佳句都取材於青樓,誕生於妓院。(詳見《最銷魂,煙花柳巷青樓》)。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風月場裡的姑娘從不歧視任何人,不要求你有房有車,也不要求在房產證上署名,每次只要幾百塊錢,就能讓你享受最優質的服務。如果你再給姑娘們寫個詩填個詞啥的,那在妓院可受歡迎了呢。

比如溫庭筠,長得其醜無比,屬於照片貼門上就能辟邪那種,人送外號:溫鍾馗。要長相沒長相,要事業沒事業,就會寫幾首小黃詩,這樣的大齡屌絲,在外面的話,誰家姑娘會喜歡?

只有在青樓,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尊嚴和價值。

溫庭筠唯一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就發生在妓院。

不是跟某個妓女,而是跟一個叫魚幼薇的小女孩。小魚出身貧寒,自幼喪父,跟母親一起在妓院負責洗衣做飯。溫庭筠認識她的時候,她才11歲。

魚幼薇不但長得眉清目秀,頗有姿色,而且愛好文學,知道青樓裡小姐姐們唱的那些好聽的小曲兒,許多都出自這個大鬍子叔叔之手,所以,對溫庭筠十分仰慕。

溫庭筠也喜歡小姑娘的聰明伶俐,乖巧可愛,一來二去,便收為弟子,二人以師徒相稱,在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

轉眼魚幼薇到了14歲,情竇初開,小蘿莉愛上了怪蜀黍,主動示愛,一首《冬夜寄溫飛卿》,擺在了溫庭筠的案前:

苦思搜詩燈下吟,不眠長夜怕寒衾;滿庭木葉愁風起,透幌紗窗惜月沈。

疏散未聞終隨願,盛衰空見本來心;幽棲莫定梧桐樹,暮雀啾啾空繞林。

這分明就是一封情書啊!溫庭筠看罷,當即陷入痛苦的矛盾糾結之中。

溫庭筠已年過半百,雖說當時嫁娶並沒有年齡限制,而且也有“一枝梨花壓海棠”的先例,還傳為一段佳話,但溫庭筠總覺得師生之間發生這種事兒有點兒不地道,非君子所為。

在這裡必須表揚一下我們溫老師,堅守流氓底線,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抵制住了誘惑,不但拒絕了未成年少女的一時衝動,還主動把她介紹給自己好友的兒子李億為妾,充分體現了長者風範和一個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

可惜魚幼薇嫁到李家後,李藝的大老婆百般刁難,一天好日子也沒過上,最後竟被趕出了家門。

此時,溫庭筠早已離開長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音訊皆無。

在聯繫不到老師的情況下,萬般無奈,魚幼薇在一座道觀出家,道號:玄機。

之前我就說過:夢想一旦破滅,隨之而來的,就是無邊無際的墮落。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

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這首《贈鄰女》,就是魚玄機看破紅塵,心灰意冷,墜入深淵的標誌。

空虛寂寞的她,在咸宜觀中收了幾個女弟子,然後在門上貼出一張告示:“魚玄機詩文候教”。

名為研討詩文,但又特別註明:“然蕙蘭弱質,不能自持,復為豪俠所調,乃從遊處焉。”

啥意思?讀過書的人一看就明白,這就是個披著文化交流外衣的妓院。

“於是,風流之士,爭修飾以求狎。”清寂的道觀轉眼變成了風月場。

魚玄機既美貌又有才,自小在妓院長大,耳濡目染,經驗頗為豐富,又是文壇大咖溫庭筠的緋聞前女友,所以,那些附庸風雅的文人趨之若鶩,一時門庭若市,生意十分火爆。

可惜好景不長,樂極生悲,幾年後,因為爭風吃醋,魚玄機失手打死了道觀裡的侍女,被大唐法院以故意傷害致死罪處以極刑。那一年,魚玄機才26歲。

過了許久,溫庭筠才在千里之外輾轉得到這個消息,當時,年逾花甲的溫庭筠呆坐在窗前,凝望遠方,長嘆一聲,半晌不語。

溫庭筠:天才槍手的科考故事

6才高累身

因為恃才自傲,得罪權貴,屢試不第,加上舉止放浪,行為不端,溫庭筠一生仕途坎坷,窮困潦倒。

雖說在詩詞方面有所成就,被看做是晚唐詩歌界的一面旗幟,但因學歷所限,溫庭筠在事業上並無建樹,只做過縣尉、巡官、檢校員外郎這一類的小官。

直到晚年,皇帝宰相都換了人,唐懿宗時,又有人舉薦溫庭筠,說既然此人常年混跡於考場,有豐富的考試和作弊經驗,何不量才而用,發揮他的特長,讓他負責科舉考試啊。

皇上說有道理啊,當即封溫庭筠為國子監助教,從六品,專門負責科舉考務。

這是溫庭筠事業的頂峰。

公元865年,也就是唐鹹通六年,溫庭筠第一次以主考官的身份出現在科舉考場,那一年,他已經65歲了。

如魚得水的溫庭筠決心不讓自己的悲劇重演,一上任,就大膽改革科舉錄取制度,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考生不但可以申請查分查卷,還把準備錄取的考生作文試卷張榜貼出,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監督。

這下官員們慌了,你這樣搞,萬一有領導遞個條子或者有人送禮讓關照某個考生怎麼辦?自己家或者親戚朋友家孩子高考怎麼辦?一點操作空間都沒有了,這樣怎麼行?!

以宰相為首,各部門紛紛上書彈劾溫庭筠不按規矩辦事,擅自更改祖制,要求將其調離工作崗位。

調令很快就下來了,溫庭筠被貶為方城縣尉,即刻到任。

廣大考生及家長聞訊,都為溫庭筠鳴不平,離任之際,十里相送。詩曰:

何事明時泣玉頻,長安不見杏園春,

鳳凰詔下雖霑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且飲綠醽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

方城若比長沙遠,猶隔千山與萬津。

公元866年,溫庭筠黯然離開長安,不久,抑鬱而終,享年66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