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漫談(五):儒家思想的最精華內容——民本思想

國學教育漫談(五):儒家思想的最精華內容——民本思想

國學教育漫談(五):儒家思想的最精華內容——民本思想

有人問我,馬老師,你總說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先進的因素,這個觀點,我們肯定同意。那麼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進因素有哪些呢。說句實在話,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下才疏學淺,很難一一列舉清楚。但是明顯的部分還是可以說出來的,我多次談到,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那我們就從儒家思想入手,看一看古聖先賢創造的那些閃耀著人性主義光華的偉大思想。今天我們重點分析儒家思想的最精華內容——民本思想。

這集中體現在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的“仁愛”思想上。

有人說,老馬,你別逗了,孔老二能提出民本思想?他不過是維護奴隸主統治的走狗罷了。我這樣回答:把一個兩千五百年前的老人稱作孔老二,您的嘴夠損的。就憑這個名詞,您對儒家的瞭解還停留在某些人不懷好意的灌輸上。想了解孔夫子,自己去讀《論語》。

什麼叫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任何國家行為都要以民眾的利益為出發點的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已經禮崩樂壞,諸侯之間互相征伐,都做著霸主的夢。哪一個君主不是打著國家的旗號為滿足一己私利瘋狂壓榨百姓,再以對外一心侵略擴張方式損害國內外民眾的利益?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秩序的混亂給人民生活帶來了無限的痛苦。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孔老夫子提出的“仁愛”思想,強調人與人的關係要“仁愛”,強調統治者要以愛民之心進行行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無疑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的。孔老夫子把“仁愛”的具體內容落實到“克己復禮”,意在恢復周朝初年的穩定的社會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讓廣大的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這無疑也是從民眾的利益出發的。一部《論語》,我們不難找到孔老夫子對這方面觀點的論述:“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等等。到我們敬愛的孟老夫子,面對戰國時代各國互相征伐,戰亂頻仍,各國君主只想擴大自己的勢力稱王稱霸,不去體恤百姓的現實,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愛”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尤其是他老人家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斷,已經閃耀出民主思想的偉大光輝。“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當統治者暴虐無道時,誅伐他就是正義的行為,是為民除害。對武王伐紂的評價,和我們今天看待的統治者與國家的關係完全一致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和後世腐儒們闡述的君臣之義是完全不同的。君臣關係不是由誰事先定下來,而是由君主對國家對人民的態度決定。“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本文中的國人意思指同為國都中的人的意思,也就是陌路的沒有什麼大關係的人的意思。孟老夫子所闡述的君臣關係,是強調在君對臣有禮的前提下臣對君才會忠,否則臣對君不僅不忠,而且把君視為“國人”和“寇仇”。這樣的觀點自然和專制主義者格格不入了。不僅孟老夫子在當時不被統治階級重用,就是後世的統治者也不敢正面這種閃耀著偉大光輝的思想,甚至還發生了朱元璋逐孟刪孟的醜劇。

我們今天的落後,主要是兩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的結果。我們把封建專制連成一個詞叫習慣了,實際是封建不一定專制。封建專制的罪惡,在專制而不在封建,但不幸的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封建在強權的推動下還是走向了專制的道路。其實拒絕了民本思想的專制主義者也是自食苦果了。當國家發生內憂外患等危機時,國不知有民時,民也自然不只有國了。一家一姓之政權變換,老百姓全都不放在心上,坐視其走向滅亡。

民本思想是專制主義的死對頭,是相對於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其基本思想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這是民主思想的萌芽,是世界文明的潮流。封建統治階級有多恨民本思想,就證明民本思想有多麼先進。

民本思想向前跨一步就是民主思想。今天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有關鍵詞民主,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儒家的民本思想就是我們現代文明思想的先驅,這說明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和我們今天的社會觀念是一脈相承的。我們今天進行國學教育。就是要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繼承下來,為建設我們文明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服務,並且讓我們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才應該是我們進行國學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