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漫談(七):先秦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

國學教育漫談(七):先秦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

原本想在頭條上寫幾篇關於國學教育的文章,主要是暑假期間對現在國學教育現狀所見所聞有感而發吧。寫完之後總有人和我討論一些問題,一繼續討論就演變為國學常識的討論了。看看只好談一點國學文化常識了。今天咱們就先來說說孔孟思想或說先秦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

春秋末期“禮崩樂壞”,諸侯們為一己私利對內瘋狂壓榨百姓,對外侵略擴張。混亂社會秩序的給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提出的“仁愛”思想,強調人與人的關係要“仁愛”,強調統治者要以愛民之心進行行政。“仁”於是成了孔子思想也是先秦儒學思想的核心。

那什麼是“仁”?

孔子的解釋是“仁者愛人”。“仁”就是去愛,是以人性的情懷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的關係,就是讓世界充滿愛。

這麼說還是有些籠統,那怎麼才能做到愛?其實,不用什麼高深的理論。你只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行了。人心都是肉長的,對一件事情,你的心想什麼別人也是想什麼,你的心怎麼想別人也是這麼想。後世到了唐朝有杜牧先生提到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就是你作為統治者,要做個換位思考,自己不希望加於己身的不好的東西也不強加到別人的身上。這個叫做“恕”。

如果你覺悟再高一點兒,那麼“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自己想有所做成什麼,馬上就想到也要幫別人做成什麼;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推己及人,這就是仁愛。

如果實施仁愛的行為和自己的利益有了衝突,怎麼辦?孔老夫子也告訴我們“克己復禮,謂之仁”。能剋制自己,犧牲自己,讓一切回到禮所規定的秩序下,就是仁愛。

你說我也沒不懂什麼高深的理論,我怎麼實行仁愛?沒那麼複雜,孔老夫子也告訴我們了,這很簡單,只是“忠”“恕”字。就是自己的事兒,一定要認真做好,對待別人一定要多寬容。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就是仁愛了。

內心為仁,外化為 “禮”。“禮”規範了人際關係,是仁的具體表現。有了“禮”的約束,統治階級不能再為所欲為,要讓行為納入“禮”的框架下。不僅是政治如此,社會生活也是如此,有了“禮”,社會有了秩序,“仁”就自然在其中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為了踐行“仁”,必須有“義”。

什麼是“義”?“義者,宜也”。就是做應該做的事。什麼是應該做的事?“仁以為己任”。

踐行“仁”,就要有奉獻精神,有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的胸懷。

為了保證“仁”的踐行,必然要有“智”。就是以智慧辨請是非曲直,認識詭言詐行,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

踐行“仁”,當然少不了為人誠信。“信”是“仁”的支撐點,離開“信”,“仁”就會淪為成為抽象的概念。以信為政,以信交友,以信立身。總之,以“信”方能行“仁”。

以“仁”為核心形成的一套包含了“仁義禮智信”體系,就是先秦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就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核心。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最本質的基因,是我們人類獲得幸福的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