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農業和農村形勢回顧與分析及經濟社會發展建議

作者:馬文峰(北京梭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東方艾格高級分析師,中華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2012-2014年度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

2018年中國農業和農村形勢回顧與分析及經濟社會發展建議

摘要:近年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2018年尤為嚴重;其中,農村地區發展困境是導致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現困境的關鍵原因。本文通過深刻研究經濟與社會發展歷史和現狀,認識當前我們農村地區基本制度和體制是制約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因素,提出解決問題方案。同時,針對農業產業發展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從而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儘快改變當前我們的困境,為推動中華民族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一、2018年總體經濟相對較為困難,實際社會需求增長受到嚴重抑制。

2018年1-3季度,全國GDP總值為65.09萬億,名義增幅9.71%,高出名義社會總需求增速7.49個百分點;實際增幅為6.7%,高出實際總需求增速4.5個百分點。1-11月,社會總需求95.73萬億,名義增速4.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為2.29%;預計2018年全年社會總需求106.60萬億元,名義4.50%,實際增速2.3%;全年DGP為90.65萬億,名義增速9.6%,實際增速為6.8%。

2018年名義GDP依然低於全部社會總需求,增速低於2010年以來11.56%的平均水平,為三年來低位水平。名義GDP增速超過社會總需求增速5.10個百分點,差距再創歷史新高。實際GDP增速6.8%,低於2010年以來平均水平,實際增速超出總需求實際增長4.5個百分點,差距再創歷史新高。總產出和總需求增速差距創新高,顯示當前社會總需求增長動力嚴重不足或者受到嚴重抑制,經濟面臨異常困難的處境,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活力受到抑制,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緩慢導致嚴重的社會需求不足。

2018年中國農業和農村形勢回顧與分析及經濟社會發展建議



2018年中國農業和農村形勢回顧與分析及經濟社會發展建議


二、農民農村經營收入嚴重下滑,是導致經濟增長放緩關鍵因素

1)國家數據顯示農民本地自主經營收入嚴重下滑。

依據歷史人口發展趨勢測算,到2018年末我國總人口139703萬人,較上年增長0.50%;農村人口55661萬人;其中,農村就業人口34178萬人;第一產業就業人口4926萬人;農民工總量為29252萬人,外出務工人員17357萬人。年末農民工外出務工人均收入3746元/月,4季度農民外出務工總收入為19508億元,全年累計79033億元。全年農民人均總收入為14574元/年,名義收入較上年增長8.50%,扣除價格因素影響,較上年增長6.3%,農民總收入為81119億元。農民收入扣除外出務工收入為2086億元,較上年下降為54.2%;摺合本地就業經營農村經營者年度人均收入為1240元/年,較上年下降51.0%;非外出務工人員年度人均收入較2012年高位水平下降56.1%,農村地區農民在家經營收入僅為138元/月。非外出務工勞動者進入極端貧困狀態,國家精準扶貧陷入困境。農村居民收入97.43%來自於外出打工收入,中國農村已經不再真正意義農村。

非外出務工農民收入僅為年度第一產業增加值3.09%,佔比較上年下降3.86個百分點,較2012年12.54%下降明顯;農民農業經營收入在農業增加值的佔比較少顯示當前市場結構和價格體系不合理導致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和收入的嚴重下滑。

2)農產品價格下滑,農產品的銷售難,流通成本高、養殖業不科學執行的政策是導致農民本地自主經營收入下滑的關鍵原因。

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國家統計局監測各類上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為112(注:2014年全年均值為100)較上年增長5.93%。其中,工業品年度均值為118.7,較上年增長8.02%;農資價格指數為101.5,較上年增長14.82%,僅次於建材的16.26%的年度增幅,農產品綜合價格指數為90.3,較上年下降3.75%,農產品價格指數為唯一出現年度下滑的大類產品。

對比工農產品價格指數的趨勢線來看,當前工農產價格剪刀差依然嚴重,尤其2015年以後,價格剪刀差急劇擴大,導致農業經營收入淨收入嚴重下滑,出現明顯虧損。對於農業生產,農村經濟與社會及整體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及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2018年中國農業和農村形勢回顧與分析及經濟社會發展建議


從主要糧食種植來看,2018年國內小麥、玉米、水稻、大豆、薯類五大類糧食作物種植收益僅有馬鈴薯出現淨利潤,其餘產品出現全面虧損。其中水稻為1978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

不考慮政府補貼,2018年主要穀物單位面積平均利潤為-2547元/公頃,連續4年出現虧損,虧損額擴大,2018年單位面積利潤較歷史最高水平2011年下降6309元/公斤;單位面積成本利潤率為-14.49%,單位面積虧損程度為1978年以來的最為嚴重年度;成本利潤率低於歷史記載上世紀三十年度大蕭條時期。2018年全國農民種植糧食作物虧損2880億元,虧損額是農村地區自主經營淨收入1.4倍,農村地區農民糧食生產成為農民嚴重負擔。

2018年全國糧食生產實現農村人均收入的勞動承載能力3087萬人,較上年減少1005萬人,糧食種植承載力為農地區的第一產業經營人口62.66%。農村家庭獲取農村地區平均收入水平需要經營14.28公頃糧食作物。

實際調研情況來,河南周口某農戶夫妻二人流轉同村土地40畝,不考慮夫妻兩人人工成本年度的收入為1萬元左右,扣除19000元人工成本後,虧損9000元,平均每畝虧損225元。河北任丘孫先生流轉3000畝土地,因為灌溉和勞動僱傭支出較多,土地經營每畝虧損350多元。黑龍江肇東農民單先生自己承包田加部分流轉土地經營350畝土地,每畝糧食作物虧損170元,基本和本人測算一致;考慮黑龍江地區每畝100元補貼,淨虧損為70元/畝。農民種糧虧損導致農民可支配收入大幅下降,影響農村地區及全社總需求增長,是當前經濟增速放緩最為關鍵的因素。

3、農業地區農業勞動者在家自主經營虧損嚴重影響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國家數據顯示,2018年1-2季度全國農民的支出/收入比0.81;前三季度支出/收入比0.80;2季度和3季度全國平均消費傾向分別為1.19和1.15,全國農民總體嚴重入不敷出。按照當前發展趨勢,2018年農民全年消費傾向0.84,農民年度消費傾向為2010年以來最高水平,較2010年提高0.19,農民消費傾向的提高顯示農民實際收入的持續下滑。農民總體入不敷出狀況持續發展會影響農地區經濟和社會穩定,影響總體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需要引起中央及農業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從全國糧食生產來說,2018年農民種糧虧損影響當年社會總需求17997億元,虧損額擴大帶來農民可支配收入較上年減少1302億元,導致年度社會總需求較上年下降8135億元,為年度GDP的0.90%,年度社會總需求的0.77%,導致國家財政收入下降1536億元,導致非農產業年度利潤下降542億元,綜合農戶、政府和其他產業影響社會淨收入3408億元;社會總消費下降導致其他行業就業減少63.21萬人;綜合糧食生產和其他產業,總體社會就業減少1068萬人。如果2018年農民總量的虧損沒有繼續擴大,而是適當縮小,農地區總需求擴大會帶來會支持年度GDP增速達到7.7%的水平;如果能夠實現潛在失業人口完全就業可以實現社會產出或者社會總需求13.74萬億,這樣2018年度社會總需求到達119.35萬億元,實現年度社會總需求增長18.10%,到達2012年以前社會總需求及國內生產總水平的增長率水平,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可以達到9.0%左右水平。

這樣,我們當前經濟社會中的各種困難均可以迎刃而解。

上述分析有力印證了國家所講的“農民富裕我們的社會才能富裕,農民實現小康我們的經濟和社會才能實現小康”。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依然是農民問題和農村問題。這是近40年中央政府一直在致力於儘快解決的問題,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所獲得的最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經驗。

2018年中國農業和農村形勢回顧與分析及經濟社會發展建議


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經濟社發展規律—“讓窮人通過勞動獲得收入增長,我們的社會僅能變得更加美好;同時也有一條基本的教訓,富人通過不公平的收入攫取窮人的勞動成果,這個社會將會變得越來越困難。”當前房地產行業及其他一些壟斷行業過度非法攫取社會資源、非法官員過度權利尋租,非法攫取低收入群體的勞動成果是我們當前經濟越來越困難的核心問題。

三、採取有效解決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問題,實現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再創新水平。

面對農業生產下滑我們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應對,確保農村經濟增長、農民有效就業、農民收入的提升、整體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才能再創新水平。當前農村地區發展緩慢,農民貧困的根本原因在於當前的制度原因導致國家社會對農地區投入嚴重不足,工業不僅沒有反補農業,反而出現更加嚴重的工產品價格剪刀差,導致農村勞動者人均資源佔有的嚴重偏離的平均水平,這是是農村和農民貧困的根本原因,解決當前農村和農業問題於農業和農村之外,通過非農產業發展,讓農民更多到農業之外就業,有效減少直接農業勞動就業佔比。

1、制度因素制約農村地區要素和資源有效流動,阻礙經濟增長資源流向農村,給予農民完整公民權利是解決農村和農民問題根本。實現經濟發展根本問題在於解決充分利用各項生產要素,通過改變影響經濟增長要素利用效率的各項科學與產業技術與制度技術從而能夠更加充分有效發揮各項要素的潛在價值,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經濟社會較快發展。各類要素經營權自由流動是推動要素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的關鍵。當前農村地區養老和土地一體化,農村居民必須依靠少量土地養老和自己產業經營養老是制約農村勞動、土地及資本合理有序流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給予農村地區老年農民實現當地城鄉居民平均水平基本養老金,實現農村居民養老的社會化是實現農村土地和勞動者生產社會化前提和基礎,這是當前中國5.8億貧困農民應當具有的基本公民權,這是實現中國真正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

2、增加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和制度建設投資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居民完整和平等的公民權利基本的經濟基礎。農地區基礎設施的落後是制約農地地區要素自由流動的關鍵,農村地區基礎教育、醫療、道路交通、信息通信設施落後在制約農村居民分享完整公民權重要的制約因素。教育醫療決定農產居民未來生存和發展基礎,通過農村教育醫療水平的提升實現農村地區勞動者素質的根本提升,給予農村居民的流動能力,讓更多農村勞動者自由流動從而消除對農村居民對土地的依賴,從而實現農村居民人均耕地等其他經濟增長資源人均佔有量大幅提升,從而有效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

道路交通、通訊設施落、使用成本高導致農村地區整體失去發展權,便利農村道路交通和通信設施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和農村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當前農產品產銷,地區巨大價格差距關鍵在物流環節成本過高所致,核心在於道路物流設施的落後、石油價格價格偏高、道路管理層過度權利尋租導致道路使用成本的過高;道路和交通設施、信息和通訊設施的便利和完備,社會運行成本的較低是實現農村及中國當前和今後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基礎。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資源配置為政府主導型,權利配置配置型,而且政府和權利的運用缺少公開透明、可追溯、可查詢的社會誠信體系監督和制約,導致的嚴重權利尋租;農村地區遠離政府,遠離權利中心從而導致當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嚴重不均衡,導致農村發展和農民經營收入增長緩慢。

從國家財政支持城鎮社會保障及社區建設和農村區農林水建設的投資比較關係來看,2014-2016年農林水佔三項投資總額的32-33%;2017、2018年財政支持農林水投資佔比降到的27%。

從社會投資中水利、環境及公共設施投資方面,城市公共設施管理投入佔總投入82.5%-83.14%,而且佔比明顯提升;水利投資佔比由2014年13.02%,持續下降到2018年的11.3%。全社會水利投資在三項建設投資中的佔比下滑不利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導致農業產業的投資嚴重不足。

從金融體系信貸資金投向來看,我國2013年末農業信貸資金餘額3.0萬億,佔全社會信貸總額比重為4.2%;到2018年9月末農業信貸資金餘額僅為4.03萬億,佔比降到3.02%。農業信貸資金投放佔比的持續大幅下滑,帶來農業產業投入嚴重不足,影響農產品價格、農業產出和農民收入和農村地區的社會總需求增長。

上述數據顯示農業、農村資金及其他經濟增長資源投放嚴重不足是導致農村經濟下滑,農民收入下滑、整體經濟下滑重要原因。增加農業信貸資金和其他相關技術資源、制度資源的投放是解決農業和農村問題根本之所在,也是解決中國經濟當前面臨困境最關鍵之策。


2018年中國農業和農村形勢回顧與分析及經濟社會發展建議


從農村地區與城鎮地區社保收入支出比較,國家對農村地區進行更多的索取和更少的給予,農村養老金佔到農村地區人均經營收比重在不斷提升。2015年農村社保支出為農村經營淨收入的44%,2016年為52%、2017年72%,2018年1-9月為農村經營淨收入的1.55倍;考慮醫保繳納數額已經超過社保金繳納額度,最近三年社保、醫保繳納金額經營遠遠超過農村經營收入比重,農村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費用繳納成為非外出務工農村居民的嚴重負擔,也到導致的農村貧困的更要原因,成為農村居民新的繁重苛捐雜稅。

從人均發放養老金比重來看,作為二次分配,社會保障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發放存在極端差距,而且近年來呈現出明顯的擴大趨勢。當前二次分配因為嚴重權利配置資源導致二次分配嚴重偏離社會公平基本要求,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減少,而且持續擴大,這是導致最近兩年生產總值和社會需求增速差距在持續擴大的關鍵原因。


2018年中國農業和農村形勢回顧與分析及經濟社會發展建議


在城鄉資源配置嚴重不均衡的背景下,我國戶籍制度要求子女教育、老年養老、居民就業、社會保障、購房、購車、甚至特大城市車輛停放均與戶籍有關,這種父母出身決定一切戶籍制度,而非工作居住決定公民管理體系嚴重製約我國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特別是嚴重大中城市同農村及中小城鎮居民人均資源佔有不均衡程度急劇擴大,不斷固化。加速消除同戶籍相關的居民的各項經濟、社會、政治權利,實行全民統一的互聯網大數統一管理下工作居住證制度和公民身份證管理制度,完全取消同戶籍掛鉤的各項經濟、社會、政治管理和社會福利分配,為人力資源自由流動奠定基礎;同時實現城鄉居民統一的社會保障、教育保障、醫療保障,實現真正意義城鄉居民城鄉社會一體化。

2018年中國農業和農村形勢回顧與分析及經濟社會發展建議


3、關於農業產業發展方面建議

1)有效修正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方向,推動農業健康發展。當前糧食價格持續下滑,較大規模土地流轉經營者進一步虧損,人工成本增長僱傭勞動土地經營者收入下降,僱人種地和流轉土地均不能獲取正常利潤,甚至破產。社會化服務較差地區土地撂荒將會成為必然;老年農民流轉土地收入無法保證老年農民生活支出,完全依靠成年子女外出務工收入贍養,帶來農村老年農民永久貧困。僱傭勞動下大規模土地流轉不符合中國國情,經營風險加大,勞動者積極性下滑帶來的勞動效率的下滑。大型公司化和僱傭勞動無法帶來高效農業。截止目前世界發達農業均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者更符合農業生產生物學特性。中國一些專家提出的,大規模農業公司通過僱傭勞動從事農業生產,尤其的大田作物的生產是不理性,不科學,政府不應再繼續提倡;全面工廠化自動化農業短時間內難大範圍以實現,家庭為農業生產基本單位仍將持續較長時間,公司化僱傭勞動下的農業生產在經濟下行階段必然陷入困境,甚至是導致經濟下行的關鍵因素。特大城市周邊的都市農業,鑑於物流成本和物流變質損毀嚴重,生鮮產品生產可以適當發展公司化與工廠化的農業生產,但是依然以家庭為主導,以完善的社會化生產服務體系為支撐仍然為工廠化都市農業的最基本最有效的生產和經營模式。

2)推動農村產品和要素市場定價便利農村土地等要素的有效流動實現資源充分利用。 地方政府應放開農村流轉承包費,讓土地流轉的價格跟隨土地經營收益變化而發生變化;政府採取將糧食生產者接補貼土地承包者後,可以大幅降低農村土地流轉成本,從而推動更加有效的土地流轉,推動糧食經營適度規模化。面對國家壟斷高價收購給總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我們必須儘快全面推進糧食的生產者直接補貼政策,減少政府直接收購的財政資金支出,財政資金僅僅用於保證戰略儲備需要,其餘部分轉向農民的直接補貼,可以有效的維護農村地區的社會總需求的穩定,大幅降低社會運行成本,實現總體經濟的健康發展;糧食生產補貼依據農村地區確權的土地面積為基準,單位面積的補貼額度依據全國範圍的糧食生產的成本收益情況進行補貼,從而實現全部糧食品種生產的市場化,解決當前主要品種過剩,非政策支持農作物走向消亡危險局面,從而確保我國農業生產的多樣化。

3)加速現代高新技術在農業方面應用推動農業服務及農業產業升級,從而推動農業升級

。我們必須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以大數據、物聯網、高效農業裝備和現代生物技術為支持現代農業服務業為支撐是農業現代化符合當前我國經濟和農業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這是世界農業、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伴隨農村地區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可以大量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情況下,老年農民享有同城鎮居民同等的養老金保障水平,老年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和充裕養老金收入可以保障生活支出,推動土地有效流轉,家庭農場規模可以進一步擴大,實現更加有效的農業土地經營,可以大幅提高農村勞動生產力水平。大數據和物聯網在農產品的安全供應,全面質量監測控制均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區域特色產品的全面質量監管。通過對特定作物從種子銷售、農資銷售、土地資源總量和各經營主體土地資源量與農產品產出的對應關係等方面的全面大數據、物聯網監測,產品流通過程完全信息自動處理、自動追溯,從而實現生產、流通、消費實現完全的信息透明和一體化對應,從而保證特色產品完全質量可控。

4)推進城鎮與鄉村二三產業發展,有效解決經濟增長資源的潛在失業問題。為解決糧食種植收入下降帶來的農村地區潛在失業率進一步提升,我們加速推進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道路、物流、信息網建設,農村基本制度建設便利農村地區二三產業發展。放開放活農村對其餘的小微企業,當前中央提出的雙創工作不僅在大中城市推動,同樣需要在農產地區推進,農村地區雙創活動創業推進隱形失業農民無需離開居住地,實現就地就業。創業成本較低,不僅解決農村地區的隱性失業問題,可以有效解決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嚴重社會問題,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實現基本社會公平問題。

更重要農村地區就業增長可以大幅提升農村地區社會總需求增長,有效解決大型企業基礎材料產品產能過剩的局面,這才是解決當前當前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解決沿海地區流動性產業的需要經濟腹地推動總體社會的健康發展的根本之策。

5)推進醫療、養老和義務教育問題的改革,實現社會基本公平。推動農村地區城鄉一體化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養老金的公平發放為基礎的二次分配基本公平是農村地區獲得平等公民權利的基礎;實現農村地區農民養老的社會化基礎。加速農村義務資源的基本公平,城鄉義務教育階段授課教師年度輪流授課,校長3-5年輪換,教師和校長不再歸屬某一個學校,從而實現教育資源配置的基本公平分佈,消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和家長的擇校問題。通過兩項改善,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這樣從而實現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義革命都必須完成基本革命目標,這是人來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解決當前我們人資源自身發展的遇到的瓶頸問題,從而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生產和有效流動,實現中國公民潛能最大限度在解決中西部80-90%國土面積自然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和60%以上的人口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優勢優勢發揮,顯示再次發揮實現中國的經濟中高速的發展。

6)加速推動農業農村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從而構建公開、透明,公平、公正,高效、合理的市場經濟體系。通過國家工作人員和各類經營機構的管理人員公開透明、可追溯、可查詢、可公示的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有效消除權利的尋租,消除當前國內權利配置資源的嚴峻現實,從而實現實現一次分配對經濟增長資源配置效率的發揮。同時推動取消幹部終身制,打破公務員的金飯碗,實現政府官員和公職人員的自由出入,實現官員的公民化,消除官員的特權化對經濟社會的極大破壞,提高政府的社會服務效率,大幅降低社會運行成本,從而構建公開、透明、公平、公正、高效、合理的市場經濟體系,實現我國有效經濟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7)取消道路收費,實現貨暢其流,物盡其用。通過完全取道路收費、交通罰款的,大幅度降低農業主產區產品到達沿海銷區和中城市成本和費用,從而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和降低城市居民消費支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實現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從而大幅提高經濟發展內需擴張能力,大幅提高沿海經濟的腹地支持能力,大幅減少經濟增長的對外依存度,同時探索中西部地區取消道路收費後如何實現中西部地區財政收支基本平衡。

8)發展適合當經濟增長資源特殊的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均衡發展,實現新的中高速發展。加速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加速推動農村地區現代服務包括農業產業在生產服務、經營服務、生活服務,實現北方農業集聚改革綜合試驗區和沿海出口集聚區農業自貿區充分利用地區資源條件許可各類產業,特別是輕工、食品產品,通過輕工食品產業的發展帶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從而大幅提升農業產業的市場價值,從而有效帶動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現實人力資源的充分就業和自然資源的充分就業,推動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等,改變當前農業區為國家貧困區的代名詞的現狀,更能是現未來10年8-10%的經濟增長速度。國家優先支持農村改革試驗區、農業自貿易區、特色農產品產業區加速推進大數據、物聯網應用,通過集成交易、計量、結算、信息處理、傳遞完全一體化的物聯網終端的應用,推動產業產業體系的健康發展。

9)在周口-阜陽-亳州中國農業與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在山東半島設立分佈式農業產業自由貿易區,探求中國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全球農業產業內分工的新模式,實現中國國經濟的新的高速增長和全球食品安全供應的新模式。

為實現推動新的區域經濟中心發展,華北地區在雄安新區利於推動華北地區的經濟均衡發展,解決北京地區的大城市病。海南全境自由港建設擴大對外開放帶動沿海近發展,通過對外開放帶動經濟發展。當前我們更要加速黃淮農業核心區的構建中國周口、阜陽、亳州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探索國內農業產業的健康法治。同時在北方農產品出口集聚區山東半島開始面向全球的農業產業自由貿易區,推進全球農業產業內分工的進一步深入推進,將全球農產品和山東及北方農產品的進行精細化加工分級,藉助大數據、物聯網體系、全球航運體系、高鐵、高速、航空冷鏈物流體系配送整個東亞、東南亞、歐洲、中亞,更好的滿足全球農產品的需求,並且推動中國農業產業分工體系新的制高點。

馬文峰《中國糧食行業研究報告--誰來養活中國(2018.11.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