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進化論:從網紅小罐茶、瑞幸咖啡看未來保險演化路徑

保險業給人的印象一直比較low,儘管行業發展迅速,但是社會聲譽一直不佳,產品銷售難度之大幾乎冠絕各個行業。在全社會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如何破局,如何藉助互聯網、新零售破局備受關注。

保險業、茶產業,跨界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茶產業,這一完全和保險不搭嘎的行業,在很多方面卻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第一,行業市場容量大,產品有品類無品牌。

第二,標準化程度低,理解複雜信息不對稱。

第三,不確定因素多,體驗風險成本非常大。

第四,市場競爭者眾,同業相互詆譭非常普遍。


保險進化論:從網紅小罐茶、瑞幸咖啡看未來保險演化路徑



在茶葉圈,小罐茶絕對是一匹黑馬,其卡位之準,辨識度之高,攀升之快,影響力之大,客戶忠誠度之強前所為有,一時間騙局、腦殘粉、割韭菜、收智商稅大棒橫舞,但其增長依然強勁,1年多時間賣出10多個億,2018年以20億元人民幣實現了中國茶業品牌零售額第1,開店數量達到650家。

無獨有偶,瑞幸咖啡也在一路狂飆。12月12日午間,瑞幸咖啡宣佈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投後估值22億美元。此輪融資距離瑞幸A輪融資僅過去五個月,估值從10億美元飆升至22億美元,成為國內成長最快的獨角獸。

為期7天的“雙11首屆luckin狂歡節”共銷售飲品1820萬杯,摺合每秒銷售30杯,創造了國內外咖啡業界的銷售紀錄。截至2018年11月底已在北上廣深等全國21大城市完成1700多家門店佈局,在北京上海城市核心區實現了500米範圍內100%覆蓋,顧客步行5分鐘就能觸達。


保險進化論:從網紅小罐茶、瑞幸咖啡看未來保險演化路徑


那麼,問題來了,小罐茶,包括瑞幸咖啡到底做對了什麼呢?能夠支撐起在短時間內開疆拓土,所向披靡?姑且先不論是否是新零售泡沫,估值過高或者是曇花一現,起碼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寶貴的借鑑和啟示呢?

覆盤小罐茶,探尋網紅新零售的秘籍

簡單來說,中國有三個茶。第一個茶是農產品的茶,非常初級。第二個是消費品的茶,第三個是文化的茶。茶葉消費的三個場景:買、喝、送,就是這三個場景,幾乎沒有第四個。

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講,茶屬性更多是消費品的屬性,它更應該從菸酒茶的維度去審視。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有四個基本點:安全、乾淨、好喝、好看。基於對茶的認知和中國茶行業的現狀,小罐茶要如何去做呢?


保險進化論:從網紅小罐茶、瑞幸咖啡看未來保險演化路徑


小罐茶破局的底層邏輯是:將複雜的東西做簡單。用統一的標準簡化認知,站在客戶角度,觸達潛在需求,讓客戶最快最簡單地做決策。統一的小罐、統一的重量、統一的品級、統一的大師、統一的價格,小罐茶屬於你閉著眼睛就能能買到的好茶。

在茶消費的所有環節提煉消費體驗,在重量、規格、品級、包裝這類認識點上打通認識路徑,儘可能消除阻礙:一罐一泡,手不碰茶,氮氣保鮮,18牛頓快樂打開。

小罐茶破局的市場邏輯是:將品牌做成品類認知。小罐茶不是賣茶,而是鎖定了一個人群,給出了茶的解決方案,讓消費者不用管什麼茶好、什麼茶不好,只要是小罐茶,就能保證是好茶。年輕人買茶送人或自己喝,他不知道什麼是好茶,也不知道應該花多少錢。但小罐茶在克數、包裝、價格都是統一的,提供了一整套茶的解決方案。

小罐茶藉助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店面,不斷搶佔消費者心智,持續灌輸小罐茶是茶品類這樣的一個認知。根據年輕群體的特質、消費習慣等針對性推出更炫酷、唯美的產品設計,更親民的價格,更傻瓜化的泡茶設備,讓茶變得更時尚、更年輕,更簡單。

小罐茶破局的產業邏輯是: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從消費端到工業端再到農業端,小罐茶在產業鏈的佈局、渠道的建設、產品的研發跟迭代、營銷資源的整合、資本的青睞等等方面,都層層疊加地形成了自己的護城河,一個重線下、重人力、重資本的護城河,即使另外一個強大的團隊、強大的資本再進來,也是無法跨越的護城河,對於小罐茶的護城河中,時間成本是任何一個後進團隊或財團都無法跨越的檻。


保險進化論:從網紅小罐茶、瑞幸咖啡看未來保險演化路徑



保險到底是什麼,消費者怎麼理解?

過去30年,中國保險業飛速發展,到今天陷入了增長瓶頸。粗放、野蠻的發展模式日益艱難,後來者越發難以撼動先行者市場地位,市場競爭激烈卻效率低下,轉型升級意願強烈卻不得其門。

消費者收入增加、消費者保險意識覺醒後,為什麼卻難以實現二次飛躍呢?移動互聯網廣泛應用,為什麼卻沒有給保險插上二次騰飛的翅膀?保險創新探索多如鴻毛,為什麼卻沒有誕生歷史性的現象級產品和服務?

解碼保險特性,認清行業差異。保險行業和茶、咖啡有上述類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其本質的差異。保險的產業鏈上下游相對茶、咖啡鏈條還是簡單的多,而且不需要像實體經濟的投入產出模式,更多依賴於人,依賴於商業模式。

首先,保險本質上屬於金融行業,金融行業在中國長期以來是享受政策監管紅利的,牌照本身就蘊含巨大價值,因此長期以來都是賣方市場導向,股東價值和公司價值優先,客戶利益放在最後。

其次,保險產品是虛擬產品。消費者買到的是一個未來預期,是一張不具有現實體驗性的紙質承諾,是對未來不確定性風險的保障,大部分產品在購買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無法體驗和感受,這是和零售行業巨大的差異,也是保險銷售的難度所在。

第三,保險是低頻高價非剛需。保險產品的消費從內在上而言是不具備消費衝動性的,除了車險和意外險等短期產品外,長期型產品一般價格較高,消費頻次非常低。強大的社保體系的存在進一步弱化了保險的需求。

第四,保險是屬於嚴格監管的。保險產品的形態、定價、乃至條款都是受到嚴格監管的,不可以隨意創新,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幾乎雖有保險公司產品都長差不多樣子,幾乎難以辨別,天馬行空的空間幾乎沒有,但是呢,保險公司又在細節上區別於他人,導致產品體系非常混亂,很難找到一個比較的基準。

最近幾年,保險業之所以不能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對保險業、保險產品的核心本質認識不清,用了錯誤的思維、錯誤的方法、錯誤的工具,去做看起來非常宏大、非常有情懷的事情,結果事與願違,出師未捷身先死。


保險進化論:從網紅小罐茶、瑞幸咖啡看未來保險演化路徑



迴歸保險本源,探尋產品本質。消費者對保險的本質需求是什麼?消費者希望的保險產品是什麼樣?消費者希望以什麼樣的方式觸達保險?不瞭解清楚這三個問題,那麼所有的保險產品的設計和銷售都會碰到巨大障礙,起碼是事倍功半。而在過去單純的認為保險是賣出去的,反而忽視了對消費者的研究。

任何的生意,最終都要回歸到商業的本質上來。你的生意是做什麼的,用什麼方法去做,你的產品是什麼,你的產品有什麼價值,你如何推銷給你的客戶,讓客戶為之買單。簡而言之,商業模式——競爭策略——產品服務——目標客戶——營收利潤,這構成了你生意的全部。

如果說消費者對茶的本質需求是:安全、乾淨、好喝、好看。那麼對保險的本質需求是什麼呢?保險能夠解決他的哪些問題和痛點呢?我個人理解,對保險的本質需求是:安全、增值、簡單、便捷。

客戶非常樸素的理解是:買了保險,一旦出事,我就能有保險賠償,幫我降低個人財務損失,如果不出險的話,我這錢最好還不白花。不要跟我說什麼一大堆天書般的保險條款,你就告訴我哪些賠哪些不賠,講人話;不管是我買保險還是理賠的時候,能不能簡單點不要讓我耗太多精力準備太多東西,最好是老人都能自己辦理,保險公司別到時候不認賬。

保險本質上是一種風險管理,這種商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兼具金融和消費品兩種屬性,產品的設計和銷售應該是充分結合2類商品的特性,充分考慮其虛擬化和短期不可體驗的特徵,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兜售。


保險進化論:從網紅小罐茶、瑞幸咖啡看未來保險演化路徑



保險進化論:探尋新的發展路徑

保險破局的底層邏輯是:簡化認知,統一產品標準。保險長期以來以其複雜不容易理解導致大量銷售誤導,消費者對保險基本沒有任何信任度。因此,感官的清晰,是簡化信任傳遞的第一步。如果一個產品不能被簡單清晰的描述,那麼客戶基本就會放棄了,簡化客戶對保險的認知是不可迴避的。

過去,保險行業對用戶是沒有理解的,只是站在保險公司的視角,專家的視角來做保險產品,沒有去考慮用戶在哪裡,在選擇時會有什麼樣的困惑。企業本身應該以專業能力替用戶做思考,做選擇。

保險面對的是眾多不懂行業的消費者,給他更多的選擇就是沒有選擇。怎麼去解決?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做減法。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還原保險真相。我們希望消費者離真相更近,而不是讓消費者離真相更遠。

要始終牢記保險是消費品而不是收藏品。保險公司要減去更多的選擇,縮小選擇的範圍,以專業性為消費者做出更為合適的選擇。這就需要對保險的條款、保障責任、理賠條件等等進行簡化標準、統一認知。

講人話,讓客戶聽得懂、看得懂,知道自己買的保險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這是最起碼的要求,解決的產品的標準和認知,就不會有後面的誤導和糾紛。

保險破局的市場邏輯是:塑造品類,打造產品品牌

。現在保險產品看似只有幾個大的類別,但是每個類別下面各家公司絞盡腦汁的差異化,結果就是消費者一臉懵逼,很難做出一個選擇,所以首要的是從消費端把複雜的保險標準化、簡單化,這相當於把保險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

保險行業只有公司品牌,幾乎沒有產品品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固然一方面有金融產品屬性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做前面的標準化和簡化認知的工作。

簡單來說,壽險就是生老病死,非壽險就是財和物的損失,具體產品都是圍繞著這些核心風險設計,照常理而言這個是所有人和企業共同的需求,本來不需要那麼多差異化和定製化的產品,基本的需求應該有標準化的產品。

這就好比麥當勞肯德基的套餐,漢堡、薯條、可樂、蛋撻、冰淇淋,一共就是那麼有限的幾種,根部不需要複雜的配置,因為客戶對於保險的基本和核心風險就是那麼幾種:壽險、重疾、醫療、意外、車險、財產險,其他都是延申,而不是主流。

產品背後的複雜等於用戶的簡單

。要想讓用戶的消費體驗好起來、簡單起來,一定是企業的複雜和產品的複雜,背後是我們產品開發和銷售人員設身處地的為用戶著想:客戶在什麼樣的場景中會有什麼樣的困惑,我們如何去解決這個需求。


保險進化論:從網紅小罐茶、瑞幸咖啡看未來保險演化路徑



類似於小罐茶的8個大的品類,客戶完全不用想到底是買普洱還是買龍井,是買武夷山的還是買杭州的,更不要說去市場上眼花繚亂的去挑選了。他只要選擇了小罐茶,就可以獲得到相對滿意的茶。

對保險沒有太多研究的消費者來說,保險能不能打造幾個行業性或者公司性的品牌,在每一個保險產品大類中,讓客戶一想到買壽險或者重疾,就知道要買XX產品。保險公司能不能設計出幾個極致的保險品類,佔領消費者心智,成為他們買保險的第一選擇。

如果還不能理解,想想腦白金的廣告: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好的一面是現在有個別公司的產品已經朝著這個方向不斷進化了。

保險破局的產業邏輯是:需求導向,開展供給側改革。保險業當前最大的矛盾是什麼?是日益增長的保險產品需求與低效落後的保險產品供給之間的矛盾。消費者者不是不想買保險,保險的消費者教育早已經完成。癥結在於消費者不知道該買什麼,不知道誰家的好。

更為嚴重的是很多保險公司過度創新、過度差異化、過度小眾化,而忘記了大數法則,遠離了消費者的基礎保險需求、核心保險需求,自己在那裡閉門造車,臆想客戶的需求,設計銷售的產品連自己的精算師都不會買。

這種狀況下,保險業相對於實體的茶、咖啡,其實產業鏈相對簡單的多,品控基本不需要,上下游鏈條非常少,因此供給側改革重點在於保險公司自身。和茶、咖啡類似,保險同樣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需求側根本不存在問題,當供給側的問題解決後,用戶消費意願將爆發出來。

標準化的產品本來也已經存在,類似於交強險、車險本身就標準化極強,也無需太多的消費者教育,而壽險恰恰是充滿了太多似是而非非標準化的東西,認為複雜化,故意把客戶繞暈了,將來這些不透明的產品,保障和理財捆綁的產品都是供給側改革的對象。

從產品出發,延伸到核保、理賠、後續服務,整個保險業都需要深刻的供給側改革,尤其是對保險從業者的供給側改革,保險公司的人太多了,但是效率又非常低下,不但未能給客戶創造足夠的價值,而且對於股東也形成了極大的資本消耗。


保險進化論:從網紅小罐茶、瑞幸咖啡看未來保險演化路徑


守正出新,迎接保險新未來

保險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知-購買,就是“觸達-開啟”。以用戶體驗思維去做產品、以消費品思維做營銷、以生活方式思維做品牌、以現代商業文明思維做企業

。這是小罐茶、瑞星咖啡、奈雪的茶成功的重要基因,同時也是保險公司學習借鑑的精髓。

保險產品沒有極致的簡化認知標準。保險現在搞的太複雜,本來是一個簡單的東西,現在做得太煩瑣了。要把保險變得簡單些、標準些,更加接地氣些,讓它與我們的生活場景、生活方式做一個充分的結合。

保險公司不知道自己的客戶是誰。現在的保險將所有人都作為目標客戶,這不是品牌的做法,品牌的做法一定是要鎖定目標用戶。不可能老闆是你的客戶、廣場舞大媽也是你的客戶、出租車司機也是你的客戶,這不可以,必須減去對更多目標客戶的選擇。

保險本質上是連接消費者生活與金融的工具。人人能夠接觸到保險,看得懂保險,買得起保險,便捷的享受到保障,增強保險的可觸達性,增強保險的可用性,增強保險的保障性,這才是保險未來發展的目標。

做每個人都買得起、買得到的好保險;XX保險,誰不愛?新保險專業運營提供者!

保險公司的管理者和從業者們,可否敢於喊出這樣的口號併成為真正的理念踐行者?守正出新,而非盲目創新求變,轉型之路將會更加順暢。


保險進化論:從網紅小罐茶、瑞幸咖啡看未來保險演化路徑

保財師,保險精英中的精英,預見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