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到底是不是“泡沫”


比特幣到底是不是“泡沫”



“比特幣是不是泡沫?”關於這個話題的各種文章,很多人可能看的眼睛都快起老繭了。相應的,這些文章通常都會羅列出一堆例子,“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


但是這些陳年往事,充其量不過只是說明一下泡沫的產生、發展和破裂的過程而已,和現在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


而且在經濟學中,“泡沫”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並且我們從嚴格意義上去判斷一個東西是不是泡沫其實是非常難的。


當然,現在的很多經濟學學術論文也都會用到“泡沫”這個詞,但是這些論文一般來說都是自己先給一個定義,然後再用這個定義去套現實。比如很多論文中說道的:


“一個產品或資產的價格在某個市場上不斷上升,高於它的“正常”價格,偏離值(差異)就是泡沫。”


簡單一點就是“價值偏離現金流的總折現”,這個定義乍一看確實非常合理,但是關鍵問題在於,我們對未來的價值只能取一個期望,而這個期望其實是主觀的,是信念,而並非是客觀概率。


比特幣到底是不是“泡沫”


就比如說,京東是不是泡沫經濟?雖然貴為中國互聯網的第四大巨頭,但是看公司賺錢能力的話,京東從一開始就在賠錢,並且一直到2017年為止,京東從來沒有過任何年度盈利。也就是說,從京東成立至今,投資人一直不停的在給京東投錢。


那麼支撐京東這麼多年一直燒錢的到底是什麼?是投資人的信念。因為投資人相信京東的發展在未來會帶來更大的回報,過去的虧損都是暫時的,並且是有必要的。只要投資人的這個信念不改,那麼京東就可以把錢一直燒下去。


看到這裡,我想很多人可能會問,“這不是龐氏騙局嗎?”

事實上,嚴格意義上的龐氏騙局是一個事後概念。比如你運營一個項目,當項目結束的時候,你所借的錢超過了你能產生的利潤,我們才可以說這是一個龐氏騙局。


當然,有些龐氏騙局相對比較容易判斷,並不需要等到結束。這是因為其盈利模式很簡單,並且很不可持續。比如現在很多披著區塊鏈外衣的傳銷幣,比如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搞的投資管理。這樣的項目往往依賴於信息不對稱,一旦騙局被揭穿,投資人的信念轉換可以是很快的,就像麥道夫的基金會,開始大家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很多人一擁而入,但是一旦被揭穿之後,投資人的信念就會集體從“樂觀”轉移到“悲觀”,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泡沫破滅了。


比特幣到底是不是“泡沫”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金融資產而言,市場對其未來價值幾何並沒有共識,大多隻是根據其歷史的業績和其他資料去估計。這個時候,市場上對於同一個資產自然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信念”。只要有足夠多的投資人都持“樂觀的信念”,都認為其盈利模式可持續,並且能在未來帶來更大的回報,那麼這個金融資產是不是泡沫,或者說有多少泡沫就很難說。


而只有當這個金融資產完全成熟了,我們再從事後去總結,才能看出來它產生了多少價值折現,然後買家是不是用多於其價值的錢購買了它,如果是,那麼泡沫就曾經出現了。


說到這裡,我還想再強調一點,其實整個經濟學本身都並不產生事實,而是在給予社會經濟中出現的現象和人的行為一個合理的解釋。所以很多人經常詬病經濟學家的一點就是:整體誇誇其談,都預測不出下一次危機是什麼時候到來,只會進行事後分析。


事實上,巍峨壯麗的經濟學大廈,本身就是建立在搖搖欲墜的地基之上的。經濟學的基礎是微觀經濟學,而微觀經濟學有兩大基礎假設:


第一,理性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經濟人)。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的最大經濟利益。第二,完全信息假定。完全信息。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方和賣方)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


不止是學經濟學的,我相信任何看了這兩條假設的人都會從直覺上開始懷疑,甚至信仰可能都要崩塌了,覺得自己居然學了一門“偽科學”。


要是再深入學習,你還會發現宏觀經濟學居然和微觀經濟學水火不相容。微觀經濟學以瓦爾斯一般均衡分析模式為理論核心;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卻以宏觀失業非均衡理論為核心,以價格剛性假設和三大心理規律為基礎。


簡而言之,宏觀經濟學既沒有看著還靠譜的假設,又不是從微觀經濟學推導而來,甚至還和微觀經濟學披著兩張皮。所以這麼多年來,無數經濟學家前赴後繼,試圖給經濟學“打補丁”,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調和起來,但是幾十年來並沒有什麼顯著的成果,甚至還被業內笑稱為:


“如同油和水的融合一樣。”


微觀經濟學已經是沙灘上的大樓了,而宏觀經濟學更是空中樓閣。經濟學別說是準確的預測未來了,甚至連自治都做不到,內部已經對立到了這種程度。


所以啊,有些搞區塊鏈的專家吶,從某些軟件裡聽裡幾本經濟學的書,或者學了幾個新名詞,就心潮澎湃、信心爆棚,真不知道是哪來的自信呢。等你真正見識到了經濟學的“左右互搏”,估計你會痛不欲生的。



比特幣到底是不是“泡沫”


當然了,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說經濟學真的是“花架子”。當今社會,經濟學可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呢。


要知道,經濟學是所有社會學科裡數學含量最高的,而一門學科數學化的程度往往表明了它的發展程度。

牛頓把微積分引入物理學,建立了牛頓經典力學體系;愛因斯坦把橢圓幾何引入物理學建立了廣義相對論。物理數學化的程度最高,所以取得的成就也最大。而經濟學的數學化程度甚至比很多自然科學的數學化程度還要高。


並且,經濟學還是數學外最萬能的學科。

採用經濟學的思想方法可以改造很多其他學科,創造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交叉學科。比如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就採用經濟學的思路和方法,對社會、制度、政治、法律等本來不屬於經濟學的領域進行研究,開創了眾多學科分支,像新經濟政治學、語言經濟學、宗教經濟學等等。

話題扯的有點遠了,拉回來繼續說“泡沫”。剛剛說了這麼多經濟學,我們應該能發現,經濟學基本是建立在理性預期的框架之下,但是大眾印象中的“泡沫”卻多多少少都是和某種非理性行為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事實上,經濟學中的“泡沫”和媒體大眾所說的“泡沫”其實是有區別的。


另外,如今這個時代,小到公司的業績,大到國家的發展情況,很多所謂的“客觀事實”,本質上只是人們用來更新自己“信念”的一個憑據。而且如今這個社會潛在的融資能力和靈活性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這也極大的激發了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也造就了今天空前的繁榮。


比特幣到底是不是“泡沫”


但是,任何靠“信念”支撐的經濟,當“信念”從悲觀轉移到樂觀的時候,泡沫就會產生;而相應的,當“信念”從樂觀轉移到悲觀的時候,泡沫也不可避免的會破裂。


在以前,一個經濟體的興衰往往要延續很多年,因為集聚財富誠然不容易,但是集聚的多了,“吃老本”也能吃上很久。但是現在呢,公司的興衰往往就是彈指一揮之間,它們的生命週期被大大的加速了。


無論如何,如今的我們已經走在了“信念經濟”這個快車道,享受了“信念經濟”帶來的無以倫比的靈活性和流動性,就再也沒有回去的可能了。


我們今後的經濟,註定會是一個“泡沫階段性產生”又“階段性破裂”的經濟。比特幣,一樣也逃不出這樣的循環。


還有,很多幣圈人士一張口就是“這個圈子的財富外人難以想象”,但是所有加密貨幣的總市值明明白白的在coinmarket.cap上寫著呢,截止到今天為止是1240億美元左右,其中比特幣佔比超過一半。而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總市值最高的時候也不過8000多億美元。

看起來確實蠻多的,但是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時候是多少呢?互聯網泡沫從最高峰跌下來的十個月裡,賬面上總損失是五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在2000年的一次經濟泡沫破滅,光因為其泡沫破滅而消失的部分,就已經比現在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三十倍還要多,這樣看還覺得多嗎?

這個世界上的財富本來就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金融讓人類擁有了靠“信念”來創造財富的能力。比特幣雖然經歷了近乎野蠻式的增長,但是現在仍然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塊。


比特幣到底是不是“泡沫”



所以,別說是像很多媒體寫的泡沫破滅如何如何,哪怕就是真的歸零了,對現在的金融體系又能有多大的影響?更何況,加密數字貨幣的體系和其他金融資產之間還相對獨立,傳染性更加有限。

之所以比特幣從2013年開始就經常讓人覺得泡沫總該破滅了,那時因為它的出現,把支持這個世界運作的背後的金融機制用一種野蠻的、粗糙的方式展現給了普羅大眾而已。

所有那些在傳統金融市場中,掩蓋在精緻的模型和體面的白手套後面的操作,突然之間都在加密貨幣的市場裡,以一種野蠻的方式赤裸裸從展現給了從來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操作的各種人,讓人驚呼:原來還有這樣的事情!

其實這樣的事情一直都有,也還會一直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