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抓拍第二講--在現場!!!


只有時間軸線上的點並不能夠確定“決定性瞬間”。在時間軸線上有很多相似的瞬間,其中只有少數能稱得上“決定性瞬間”,只有這個瞬間發生在某種環境中,才會具有有決定性的意義,這就表明“決定性瞬間”還有一個空間上的意義。

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抓拍第二講--在現場!!!

《諾曼底登陸》卡帕

佈列松“決定性瞬間”的空間概念中,最重要的是“現場”的觀念。我認為“現場”可以理解為:①在“現場”,②在現場尋找一個拍攝的主體。①在“現場”就是攝影記者在進行新聞採訪時,應該時刻保持高度緊張,“提醒自己是否已經為某一特定的環境或場面拍攝出了最強有力的照片”⑥,由於新聞事件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就需要判斷新聞事件會不會突然發生改變,如果不能有把握做出準確的判斷,就必須留在新聞現場,直到新聞事件徹底的結束,不會再有其他偶然因素出現。②在現場尋找一個拍攝的主體。新聞照片無法對新聞現場進行全景的展示。如果一個攝影記者,在採訪的時候,這個也拍那個也拍,最終他所得到的也只是關於新聞事件的碎片,不能揭露事件的核心。攝影本身就是一個殘缺的藝術,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採訪的現場,攝影記者就要選擇一個有特殊意味,能對新聞事件的核心進行最有力表現的主體進行記錄。如中國希望工程的一張宣傳照片《我要上學》,照片的主體是一個手握鉛筆的小女孩,頭髮蓬亂眼睛看向前方,書本的反光讓小女孩的眼睛更加明亮,成為畫面的中心,一雙大眼睛裡充滿了求知渴望。這張照片的作者選擇了這樣一個能打動人心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抓拍第二講--在現場!!!

《我要上學》

在新聞攝影中除了“現場”這一重要觀念外,在拍攝的時候還應該尊重拍攝對象生存的原始環境。這一原始環境對於被攝對象來說是平衡的,被攝者的真實自然的行為、神態只存在與他的原始環境之中。而這個原始環境在新聞採訪時很容易受到干擾。當攝影記者帶著攝影設備出現時,這一原始環境就已經變了,這個環境對於被攝者來說是陌生的。在這種環境中,被攝者的思維圍繞著照相機展開,其在進行各種正常活動時,都會考慮到照相機的存在。這種情況下,抓拍已經失去了意義,被攝者的行為,神態甚至是心態的發生都有照相機干預的因素存在。所以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採訪時一定要千方百計的隱藏自己,縮小自己,使被攝對象不注意攝影記者和照相機的存在,至少要保證被攝對象在被拍攝時認為他是處在他的原始環境中的。如一張名為《老伴》的照片中,一對老夫妻坐在一處花壇上,老先生認真的看著報紙,似乎感慨萬千。老伴依偎在他身邊,一雙眼睛透過厚厚的老花鏡,看著車水馬龍的大街若有所思。這張照片是作者用長焦鏡頭抓拍下來的,這對老夫妻並不知道作者的存在,如若作者手持相機出現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內,他們還會像照片中的那樣和諧自然嗎?

對於如何把握空間上的點,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