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婚姻中千瘡百孔的痛苦,不該由孩子來買單

你婚姻中千瘡百孔的痛苦,不該由孩子來買單

《熱鍋上的家庭》讀書筆記——婚姻篇

這是一本容易讓我們回想起自己童年的書;

這是一本容易讓我們看到周圍人爭吵真相的書;

這是一本可以引發我們頭腦風暴的書。

書中的關係錯綜複雜,貌似看起來是某一個人的問題,牽出的卻是整個家族的相處方式,看完的片刻,我的內心是震撼而不平靜的。

於是,我力圖用最簡短的語言和文字,將全書梳理清晰;

如果你和周圍的人也正處於這樣的困惑中,希望也能引發你的深刻思考,讓我們從中找到家庭背後的真相,從而在家庭中處理問題時遊刃有餘,也能生活的更加美滿幸福。

01

你婚姻中千瘡百孔的痛苦,不該由孩子來買單

為什麼本該親密無間的人之間會有種種矛盾?

為什麼我們總是肆無忌憚地對最親的人惡言相向?

為什麼我們總是想要的太多而付出又太少?

為什麼父母的婚姻對我們的家庭有如此大的影響?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總會重蹈我們的覆轍?

隱藏在生活中的危機,人人都應該去面對,並要有能力去解決,本書就是為你揭秘,使家人口不擇言,互相傷害的罪魁禍首究竟藏在何處。

在這裡,我看到了很多家庭的縮影,

理智卻無力改變家庭的爸爸;憤怒而瀕臨崩潰的媽媽;青春叛逆又無比委屈的女兒;桀驁不馴自大無比的少年;看似活潑卻同樣被痛苦折磨的孩童;

每一個人物似乎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他們讓我們看到痛苦,掙扎,絕望與煎熬,也讓我們看到了曙光並對生活充滿希望。

可是,究竟有多少家庭為避免衝突而維持表面的和平,讓自己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究竟有多少家庭中的成年夫妻在藉由孩子來表達對彼此的不滿,而無需冒揭開婚姻矛盾的危險?

又有多少孩子隱隱的感覺到家庭的不安定,而製造出衝突試圖調高家庭的溫度,想要使瀕臨崩潰的家庭起死回生?

在家庭矛盾裡,我們大多數人在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屢屢受挫失敗後,便只能安然接受了這樣的命運。

於是,安於這種“絕望的平靜”。

可是,婚姻中的冷戰,親子關係的疏離,家庭關係的複雜;

有時候會像甩也甩不掉的枷鎖,將我們禁錮其中,讓我們相愛相殺。

於是,“家醜不可外揚”的古訓讓每個人都努力保守著一些秘密,但顯然每個家庭成員都清楚,他們所要隱藏的,害怕別人知道的,就是他們的痛苦,在這樣的疏離隔絕中,每個人都很孤獨。

那麼,我們究竟該選擇放棄、自救、還是和家人一起療愈?

人類生活中,對個人成長最有力的影響,不是個體,也不是他所屬的工作團體或社會團體,而是家庭。

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有它的社會秩序、隱秘規則、微妙的用語以及封閉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外人不易一眼看穿。

在心理治療上,如果希望從本質上,去療愈一個人,就不能把某個人從家庭中割裂出來,而要將它的家庭作為一個整體去幹預,去療愈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和每一段關係。

一如本書中的布萊斯一家。

02

你婚姻中千瘡百孔的痛苦,不該由孩子來買單

本書人物:

心理學博士:奧古斯都·納皮爾

醫學博士:卡爾·惠特克

父親:大衛·布萊斯(律師)

母親:卡羅琳·布萊斯(家庭主婦)

女兒:克勞迪婭·布萊斯(16歲)

兒子:丹·布萊斯(11歲)

小女兒:勞拉·布萊斯(6歲)

所謂家庭治療,就是以家庭為對象的家庭團體心理治療。

最初是母親與青春期女兒的衝突,讓全家人都感覺陷入到這種家庭的絕望中;

母親的指責、百般挑剔,都讓處於精力旺盛期的女兒覺得喘不過氣來。

當父親大衛對女兒加以維護時,更加劇了這樣的母女關係的惡化,而女兒的情況也愈加嚴重,逐漸發展為夜不歸宿,耳鳴,甚至有自殺傾向;

於是,大衛又開始與妻子站在同一戰線,希望能對女兒有所約束。

即便他們給女兒找了心理醫生進行治療和疏導,可是,卻絲毫沒有任何改變。

“一切還是老樣子。”

矛盾日益升級,直到他們自己完全無法掌控。

於是,全家人走向了家庭療愈。

當卡爾醫生指出,他們家庭中最根本的問題是夫妻關係,他們讓克勞迪婭夾在中間,使日益冷卻的婚姻升溫,一旦爸爸和克勞迪婭站在同一戰線時,媽媽就會變得嫉妒而易怒,然後母女間的矛盾就會升級時,夫妻倆的靜默就是最好的認同。

就如卡羅琳說的,“是的,我覺得我們倆遲早會出問題!”

很多時候,夫妻雙方都不敢把感覺全部表露出來,怕那樣會危害到彼此間那層薄弱的安全感,雙方都不願意冒失去對方的危險。

而此時,孩子就成了他們藉以表達對彼此不滿的替罪羊。

而孩子也總是試圖用一種方法來阻止衝突的惡化,

就像每次父母因為卡勞迪婭而爭吵時,兒子丹就會把妹妹勞拉弄哭,這時,夫妻倆就會轉而來照看孩子。

孩子的眼睛往往是雪亮的,當卡爾醫生問最小的勞拉,“你是否擔心克勞迪婭會自殺”時,

她內心毫不掩飾的悲傷讓她一下子爆發,繼而大哭,她說,

“是的,我很擔心,聽爸媽講過後,然後就會一直在想著這事,如果克勞迪婭自殺,爸爸媽媽就會吵架,並且還會離婚。”

如果家庭是一支舞蹈,那麼每個人在穿著金鞋跳舞時,卻步步都踩在了其他家庭成員的腳上。

家庭這個系統,家人間的作用力此消彼長,每個人都在使勁,而每個人也都有傷,即便是看起來快樂無比的孩子,內心裡都隱藏了深刻而痛苦的感受。

03

你婚姻中千瘡百孔的痛苦,不該由孩子來買單

只要多觀察幾個家庭,我們就不難發現這是普遍存在的困境。

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抱著一個美好的婚姻夢想而結的婚,以為婚姻能使我們得到呵護、照顧、關愛和理解,甚至是原生家庭裡沒有獲得的甜蜜和希望。

婚姻的初期,的確如此,但最初的熱烈會被各種生活中的因素慢慢冷卻,雙方在這種依賴關係中,會因為逐漸失去自我認同而感到恐懼,於是夫妻開始互相疏遠,也變得不再信任對方。

更多時候,我們期望對方能給我們足夠的需求,卻往往又不願意直接提出。

我們總希望自己的一個眼神或者表情對方都可以明瞭,當需求不被滿足,當壓力無處釋放,種種憤怒的情緒和口不擇言的責備,都會讓雙方變成受傷、孤單戴著大人面具而瑟瑟發抖的孩子,雖然彼此都知道對方心裡有個要糖吃的小人,卻都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於是,勢必要有一個家庭的替罪羊為了維持家庭的穩定,而甘願承受整個家庭的壓力,即便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一如本書中的卡勞迪婭。

家庭衝突的爆發,在每個家庭中幾乎都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模式:

  • 壓力,

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的疲憊與摩擦,緊張的工作,各種貸款的煩惱,人際關係的繁雜,都在構成無形的壓力,當我們所承受的能力超出負荷,每個人內心鬱積醞釀已久的怒氣,都會被突發的情境引爆。

比如家裡有人生了一場大病、換工作、生孩子、搬家、孩子教育、家人死亡,這些突發的情境,迫使人不得不去適應突然改變的新環境。

  • 對立的兩極化和爭吵白熱化,通常,家庭裡某一個人的問題,其實是整個家庭的戰爭,當家庭裡爭吵的雙方互相攻擊時,這種週而復始會讓大家都陷入無法改變的命運,被糟糕的情緒湮沒其中。
  •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婚姻中的雙方如果在感情上互相疏離,在極端的孤獨之下,會連累孩子也介入他們挫敗的情緒之中。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會成為父母無言但緊張衝突下的人質。

就像文中,當大衛需要滿足情感要求時,就會待在女兒身邊,而母親又藉此對女兒大吼,以表達對丈夫的不滿。夫妻經由孩子替代性地、間接刺激地共同生活著。

而時間久了,孩子也漸漸默許這種關係,因為他也從中獲得了權利,即向成人邁進了一步,並能清楚地利用父母的分裂,來達成自己的要求。

而當孩子一旦出現一些嚴重的問題時,夫妻雙方又會結成緊密而又恐慌的聯盟,因為他們發現只有合作才能應付孩子。

  • 責備怪罪,家庭裡最痛苦的掙扎莫過於它迫切尋求某位成員作為可以怪罪的對象。每一個怪罪別人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犧牲者,而認為被怪罪者最需要改變,覺得只有被怪罪的這個人發生改變,整個家庭才能有所改變。。
  • 認同感的擴散,全家人互相依賴,都害怕失去家庭成員的支持,這種恐懼心理使他們下意識的達成共識,甚至不敢成為真正的自己。而每個人又會因為失去自我而感到恐慌,家庭為了適應這種恐慌就會製造出一些衝突。
  • 停滯,比爭吵更大的恐懼,就是一成不變和靜止。當我們突然被某種情緒擊中,會覺得自己這麼多年,可能從來沒有好好享受過生活,可是,歲月流逝的時間越久遠,互相在對方身上投入的心力也越多,彼此的依賴也會越強,不同的追求和價值觀就會讓夫妻選擇疏離來調節這些激烈的情緒。

婚姻中的雙方,都應該為各自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間,並且能忍受短時間的孤獨,克服對相互的依賴;

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治療師,他們將感覺不再那麼需要對方,也不再那麼依賴對方,一旦每個人都確信自己可以獨自處理一些生活的基本壓力時,自我的獨立分離,就能夠克服以往過分的集體依存感。

這就是後來,當卡羅琳找到自己的方向,開始去突破和轉變自我,也迎來了她蛻變的契機。

她的痛哭,將她生命中的一切依賴和無助的痛苦,盡情釋放。由此,她開始不再執著於丈夫的關注,也不再單純地將依賴放在對方的身上。

可事情就此結束了嗎?

還遠遠沒有,另一個替罪羊丹與家庭的矛盾也漸漸凸現,卡羅琳與自己百般挑剔的母親的相處,大衛與自己有控制慾的父親的關係,都是這個家庭衝突背後的綜合因素。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