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招還是裁員?從招聘信息看電商、零售公司命運

小林就職於一家巨頭電商企業,這天她被主管領導約談,要求增加工作時長。要是在一年前,她肯定一萬個不樂意,但是現在卻長舒一口氣,感到前所未有的慶幸。她所熟悉的多家互聯網、房地產大公司,幾乎每一家都有裁員消息流出。

要求加班,意味著她的崗位暫時無虞。2018年,躲過這一輪互聯網裁員潮,就算幸運兒。

一名北京的獵頭深有感觸,“如果今年有人選擇裸辭,我會很驚訝。因為不知道未來要花多少時間找工作,現在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曾經擴招有多瘋狂,如今裁員就有多慘烈。10分鐘收拾好東西走人,有些甚至沒有N+1。職員在公司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單獨談一下”。這波裁員甚至與個人能力無關,有時是整個部門一刀切。被裁人員不是輸給對手、輸給自己,而是輸給時代。

擴招還是裁員?從招聘信息看電商、零售公司命運

2019年又會如何?就小林來說,這要取決於她所在零售電商行業的發展。就像消費市場,有人說“升級”,有人說“降級”,實則是消費分級,這些零售電商企業也會在人才市場的動盪不安中加劇分化。

1、垂直電商不好過

還記得10年前的手機市場還是百花齊放,有專注於商務人士的金立,有主打女性市場的朵唯,有用音質笑傲江湖的索尼……現在的結果呢?死的死,傷的傷,有的已經消失不見。

全球手機市場被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牢牢把控。這些十分“專注”的手機品牌的今天,可能就是那些垂直電商的明天。

不信?你看唯品會已經“融入京東”,再往前看,老牌圖書電商噹噹網正在廉價賣身,且未果。

小紅書重整組織架構,對電商部門進行裁員,1/2的員工丟掉工作。公司創始人瞿芳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小紅書是社區平臺,而非電商。

曾經做時尚電商平臺的美麗說和蘑菇街,在2016年合併,組成美麗聯合集團,不過現在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美麗聯合也計劃在美國IPO,當初給出的估值達到40億美元,僅僅過了7個月時間,估值直接打了5折,目前只有20億美元。

當垂直電商的市場被巨頭進一步蠶食,對於公司組織者來說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轉型,要麼縮小規模。

無論是哪種,人員變動不可避免。

2、 被風口拍在地上的無人貨架

無人貨架,始於2015,興於2017,衰於2018。

始於2015年的無人貨架行業,在2017年的融資、點位等“數字較量”中掀起波瀾。據相關數據統計,至2018年年初,無人貨架創業企業累計融資額度超過30億。

儘管資本市場極力追捧,但其盈利模式的脆弱性還是引來眾多質疑,發展前景迷茫。2018年1月16日,有知情人士透露,無人貨架品牌七隻考拉大裁員90%以上,七隻考拉也確認裁員事實。

擴招還是裁員?從招聘信息看電商、零售公司命運


猩便利也被曝出大量裁員,猩便利回應稱此係“人員優化”。便利蜂內部員工爆料,38個已鋪設簡易貨架的城市將全部撤站,上千名在職員工失業,並且造成約4萬個點位流失。便利蜂官方表示此舉是為了提高運營效率。此外,網上還爆出京東到家無人貨架“倒閉”的消息,京東到家方面證實,確實對Go無人貨架項目進行了調整,以更好地聚焦公司零售主營業務。

回顧2018年,更多的無人貨架企業是在艱難維繫,表面上,創業者們用“合理業務調整”等措辭盡力維護著行業尊嚴,而實際上,行業撤站、裁員、併購、倒閉的動作不斷,這無疑昭示凜冬已至。

3、 轉型還是毀滅?

另外一些電商,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後遇到天花板,比如京東,去年第三季度首次遭遇活躍用戶數下滑,如今正在積極進行轉型升級,找尋新的業績增長點。

實力財力不濟、監管部門加大管理力度、互聯網紅利見頂……很多中小電商商家不堪重負,紛紛退出電商市場。

比如以家庭消費生態為主的家園網,原本資金實力雄厚,不到一年時間就鋪開十多條產業鏈。還請到一些明星代言,將廣告設置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短短三年時間就燒了十幾億,最後隨著資金鍊斷裂而倒閉。

但是國內外也有一些企業在逆勢擴招。比如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現在已有61.3萬名員工,並計劃在未來20多年投資逾50億美元擴招5萬名員工。國內電商巨頭蘇寧在2018年招了6.8萬人,員工人數已經達到25萬,2019年計劃再招8萬人。

大規模擴招背後,亞馬遜在銷售規模、公司市值等方面都達到極大數值,還擁有全球最大的雲計算服務市場份額,並且在不斷擴展線下零售、雲計算、人工智能、影音娛樂等領域的佈局。

蘇寧十年前開始積極轉型,由傳統零售轉型智慧零售,圍繞零售主業進行八大產業佈局,以不斷豐富智慧零售生態系統,同時大舉進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2017年底,蘇寧定下“3年2萬店”目標,到2018年底,蘇寧智慧門店總數已經超過11000家,隨著業務規模不斷擴大,自然要選擇擴招。

2018年的種種跡象表明,在零售、電商行業,在巨頭夾縫中生存的小玩家日子可能更加艱難,那些行業巨頭,實際上也沒有辦法躺在過去的業績上睡大覺。當一些公司興奮不已、矇眼狂奔的時候,一些公司卻在苦練內功、保持敬畏;當市場低迷、大浪淘沙開始時,那些公司已完成轉型、選擇加速。

變革每天都在發生,變與不變或許就是衡量一個公司是否有底蘊、是否真強大的標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