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奢侈品學習怎麼選擇品類

作為普通人,談論有錢人顯然有種廉價的幸福感。

每年,我們都要在類似福布斯富豪榜上逗留一番。找找我們熟悉的中國人,然後為自己作為登榜富豪的同胞而驕傲片刻。

人民難得富有,扮演阿Q一回又不會犯罪!

如果我們再拿出點研究的勇氣,可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比如:富豪們未必都是靠大眾市場發家的,也有做高端市場的。儘管後者經常被投資人詬病,說那個賽道很難進入云云。

我們就來看看2018年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

榜單列出的是個人,而非共享鉅額財富的多代同堂的家族。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兄弟姐妹和夫妻之間的財富劃分不明確,他們會一起上榜,但每人平均仍須至少10億美元的財富才能上榜。

1

傑夫·貝索斯

Jeff Bezos

1120

亞馬遜

2

比爾·蓋茨

Bill Gates

900

微軟

3

沃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840

伯克希爾哈撒韋

4

伯納德·阿諾特及家族

Bernard Arnault & family

720

路威酩軒

5

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710

Facebook

6

阿曼西奧·奧特加

Amancio Ortega

700

Zara

7

卡洛斯·斯利姆·埃盧及家族

Carlos Slim Helu & family

671

電信

8

查爾斯·科赫

Charles Koch

600

科氏工業

向奢侈品學習怎麼選擇品類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第四名伯納德阿諾特家族。很多人熟悉巴菲特,或者比爾蓋茨,阿諾特顯得有些陌生。不過,如果我們告訴你,你買過的LV或者DIOR香水,甚至連非常酷的德國旅行品牌RIMOWA都是他們家的產業,或許你會恍然大悟。

普及一下:全球有三大奢侈品集團:LVMH集團、歷峰集團和開雲集團。而每個公司都有一個“靈魂”品牌,基本做到了能夠貢獻所在集團一半左右的銷售額。歷峰集團是卡地亞,而開雲集團是Gucci,LVMH集團自然是LV。

一個我們熟悉而討厭的行業,我們稱之為奢侈品。

奢侈品可是極其賺錢的行業。

創業的朋友不要因為買不起奢侈品就從不去研究他們賺錢的門道。

說實在的,馬哥正在研發一門付費課程,將奢侈品行業裡的賺錢門道總結出來,供創業的小夥伴們在實踐中運用起來。如果你有需要,麻煩留言給我。

今天,我們就只說一件事。

奢侈品是怎麼選擇產品品類的?品類也意味著賽道。

你選擇汽車,可能就進入了租賃賽道;如果你選擇的手機,可能就進入了製造業的賽道。

奢侈品的產品雖然不繁雜,但也非常豐富。從香水化妝品、時裝到鞋履、珠寶、配飾等。你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所有的奢侈品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包品牌。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

確實是有的。奢侈品在選擇品類時遵循瞭如下幾個原則:

選擇一個更大利基市場。

與其他產品相比,包包是最大的利基產品。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會覺得奢侈品時裝市場很大,因為消費者更新頻次相對頻繁。但是,從奢侈品的實際經營看,時裝與包包相比是不賺錢的。簡單說來,時裝的sku過於複雜,生產流程和銷售流程也是如此。而包包的sku則比較簡單。

時裝更像是品牌的一張臉,長得漂亮的話,容易招攬顧客。為了漂亮,每年投入的經費遠遠超過其他品類。至少,一年春夏和秋冬兩季就需要造勢。

2015年財年,旗下擁有 Gucci、Yves Saint Laurent 等品牌的開雲集團的總收入是79億歐元,而其中皮具部門的收入超過其總收入的 50%,而成衣的收入只佔到其總收入的 16%。

香奈兒是女性非常熟悉的奢侈品。Biz Journals 分析說,Chanel 的年收入在 30 億美元左右,其時尚品類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包包,佔到了這個品牌總收入 50% 左右,另外一大部分收入則來自化妝品。

可以說,包包是奢侈品必選的賽道。

奢侈品選擇品類的利基策略,值得創業者在選擇賽道時學習,可以考慮兩個問題:

其一、整個行業是否夠大?比如,餐飲、旅遊、醫療等等都是萬億以上的市場。而服裝定製就是不足10億的生意。儘管也有存在的價值,但不可能形成巨大的市場。

其三、是否有利可圖?有時,行業規模足夠大,但是所有的參與者都過得非常苦,因為行業的整體利潤率就很低。比如:餐飲。2017年,全國餐飲收入39644億元,但是餐飲百強企業的平均淨利潤率僅為4.8%。這樣就說到了第三個因素了。

其三、是否具有抗壓性?如果你選擇的行業受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非常多,那麼就要重新考慮了。吃飯雖然是所有人無法逃避的消費行為,但是人們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可以選擇更便宜的餐館,更低的價格,畢竟吃飯是每天要面臨的問題。記得有一天我與紅杉資本中國區創始人沈南鵬先生在北京國際俱樂部一樓的咖啡廳談事,他說起了自己的投資策略。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選擇抗壓能力強的產品。

從近年來的融資案例來看,報告顯示,2016年至2018年8月,餐飲連鎖領域總計融資事件發生次數達240次,在大消費領域融資事件發生總數中佔比達13%。但是在餐飲領域選擇哪一個品類呢?小吃、快餐、正餐等等。沈南鵬說自己非常注意客單價,他說30元就是一個比較抗壓的價格水平,經濟形勢再不好,老百姓還是能接受。但是如果快餐價格到了50-70元,就危險了。再往上走,就是100左右的正餐了,他一般不投。因為風險太大。儘管是做風險投資的,他也不會去賭這個品類。

產品必須具有“多功能性”,它除了具備自身的服務功能之外,還能兼有其他產品的功能。注意,我們所說的多功能性是基於其最基本的功能之外的其他輔助性的功能。比如:圖書、洗衣機、汽車等都不具備“多功能性”。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就有具體多功能性。手機的主要功能原本是通話,現在主要用來社交,其輔助功能有拍照、支付、郵件溝通、搜索、瀏覽器、定位等。那奢侈品是怎麼確定“多功能性”的呢?

奢侈品的品類比較複雜,從香水化妝品到成衣、包包、旅行箱、珠寶、鞋子以及其他配飾。而只有包包具備了“多功能性”。

從文明的最早階段開始,包包和錢包是男性和女性使用的實用日常用品。 它們是攜帶錢和其他個人物品所必需的,因為那時的衣服還沒有設計口袋,包包就兼具了衣服上口袋功能。

在16世紀末,口袋出現,導致男士包包在17世紀逐漸消失。 從那時起,包包幾乎完全屬於女性領域。

17世紀和18世紀,女性的衣服整體比較寬大,以至於裙子下方可以很容易地隱藏一兩個袋子或“口袋”。 這樣的口袋通常成對穿著。

當龐貝古城於18世紀被發現時,古希臘和羅馬的所有東西都變得非常受歡迎起來。 古典主義對女性時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連衣裙變得筆直,腰圍向上移動。 在這些精緻的連衣裙下面沒有了上面說過的口袋的空間,手提包成了替代物。

直到19世紀的前幾十年,這種包包一直在流行,通常由使用它們的女性手工製作。

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新的製造方法和技術誕生,出現了嶄新的材料,如紙塑,鐵和拋光鋼,並用於生產袋子,從而產生了新的模型和設計。 為現代旅行者開發了新的旅行袋,然後可以乘船和鐵路,便於輕鬆地旅行。鐵路旅行的手提行李是今天手袋的先驅; 便於旅行的運輸袋,也可以在購物或參觀時使用。


同時,社會觀念的變化促進了包包更快地進入到生活和社交的各種場景中。那時,女性身上帶任何東西都會被看作失禮,只有少數身份高貴的女性可以僱傭隨從來解決此類問題。

20世紀,女性的獨立性增強,也不再被一些繁文縟節所束縛,兼有多功能性的包包給製造商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好了,囉囉嗦嗦說了半天,一句話:選擇品類就等於做了企業的最長遠的戰略規劃。

奢侈品行業的賺錢秘訣還有哪些?

馬哥的付費課程《向奢侈品行業學習賺錢的12大秘招》正在研發中,歡迎各位朋友留言、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