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不良個性,是影響我們健康成長的大敵

任性是不良個性,是影響我們健康成長的大敵

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受到全家幾代人的厚愛,生活上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學習上有父母全力創造的良好條件。因為只有自己這一個,因此,父母親、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親屬們,投入了全方位的關心和愛護,以至於有的父親直言不諱地承認:兒子在家是“地主”,自己在家成了“僱農”。

環境和現實都使獨生子女既有自己的優勢,也更容易產生不足。我們在家庭中得到了最優厚的待遇,就拿小學生們喜愛去吃的麥當勞說吧,經常可以看到父母領著孩子坐在那裡,孩子狼吞虎嚥地吃漢堡、聖代、薯條⋯⋯父母十分幸福地看著孩子吃,自己卻捨不得多吃。如果有多次這樣的重複,強化了這一過程,那麼孩子吃、爸爸媽媽看的現象就會使我們誤認為這是十分正常的,理應如此。而如果一旦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就會發火、吵鬧,甚至更嚴重。

曾經有一個山東的 6 歲女孩,在家裡受到父母和爺爺奶奶寵愛,幾乎是到了要星星不給月亮的地步。有一天女孩讓媽媽下班給買冰棍,媽媽這一天特別忙,沒有顧得上買,回家後,女孩很不高興,她悄悄地把老鼠藥放在了媽媽的飯裡,致使母親中毒身亡。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任性是不良個性,是影響我們健康成長的大敵。大敵當前,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我們自己也要發現自己是否有任性的表現。比如,有的小學生在商店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書籍等等,就非要買不行,不管父母是否同意,不給買,就要鬧個天翻地覆。又比如,明明知道上課要遵守課堂紀律,不能隨便說話,但是,卻不願約束自己,依然與左右同學說個不停,不但自己無法聽課,還影響了其他同學。這也是常見的例子。

歸納起來,任性的種種表現如下:

1.想要什麼東西就一定要家長給買。

2.想幹什麼就一定要幹什麼,不管要求是不是合理。

3.在學校,一旦自己的要求不能滿足,就情緒低落。

由此,可以知道所謂任性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非達到自己的要求不可,雖然許多要求是不合理的,不能滿足的,但是卻不管不顧周圍的環境,蠻不講理,不達目的不罷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