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說這項工作是“新時尚”,看上海這個區如何引領這個新時尚

摘要:土生土長的阿姨爺叔,商務樓宇裡的年輕白領,生活工作在此的“洋麵孔”,都從“垃圾生產者”變為“資源守護者”。

今年,上海首次試點整區域生活垃圾分類,長寧成為首批6個試點區之一。

當“試點”,長寧有底氣。早在2017年10月,長寧區已在部分居民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和再生資源回收“兩網協同一體化”,以及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其中,虹橋街道愛建居民區的中華別墅小區僅用3個月,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從5%提高至95%。程家橋街道的老公房小區上航新村,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居民的垃圾投放準確率已高達98%,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50%,垃圾房志願者從沒空休息變為“無所事事”。

如今在長寧,許許多多土生土長的阿姨爺叔,商務樓宇裡的年輕白領,還有生活工作在此的“洋麵孔”,都從“垃圾生產者”變為“資源守護者”。垃圾分類工作在長寧成為“全年齡覆蓋、無一天例外”的新時尚。

新時尚是怎樣一道風景?又是如何形成的?

垃圾袋“一個變倆”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程家橋街道上航新村居民區,是長寧區首批試點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居民區之一。

晚上9時,上航新村小區,居民秦阿姨端起飯桌上吃剩的魚骨,倒進灶臺旁一個溼垃圾桶。一旁還有兩個空豆腐盒,秦阿姨順手把它們扔進了冰箱旁的幹垃圾桶,抬頭瞄了眼時鐘:“哎喲,今朝夜裡來不及,明朝一大早去倒掉。”

早上8時,秦阿姨拎著兩袋垃圾下樓,眼前已經是一幅熱鬧景象。“阿姨你今天怎麼早上就來啦?”小區垃圾分類管理員郭巧元一邊打招呼,一邊熟練地從一大包餐巾紙中挑出了兩個塑料瓶、一個牛奶紙盒,扔進一旁標著“可回收”的藍桶裡。

快到9時,同小區的東航空乘小劉睡眼惺忪地走到垃圾房,一袋溼漉漉的剩菜被他倒進了標有“溼垃圾”的褐色桶裡,剩下的塑料袋被他熟門熟路地扔進了郭巧元面前標著“幹垃圾”的黑桶。

中午12時,東銀中心A座,白領小秋拎著一袋吃剩的外賣,站在茶水間裡“唸唸有詞”:“剩菜倒進溼垃圾桶,塑料盒扔進幹垃圾桶,紙袋是可回收垃圾……”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虹橋街道古北國際花園將垃圾投放點增設在了地下車庫。

傍晚17時,古北國際花園,外籍居民王煊熔等電梯時,遇到了和她一樣從菲律賓來的鄰居。看到各自手裡都拎著一袋幹、一袋溼兩包垃圾時,兩位外籍“老鄉”相視一笑:“你也下樓倒垃圾?”

入夜,19時,武夷路70弄,聽到窗外“叮叮咚咚”的垃圾車音樂聲,居民趙阿姨趕緊下樓開門,把晚上燒飯留下的一袋青菜皮遞給了上門收垃圾的清運員吳福滿。

一小時後,龍柏花苑別墅區,來自羅馬尼亞的“上海媳婦” 艾德里安娜·弗古林提走到小區門口,把一袋嬰兒紙尿布扔進了幹垃圾桶中。“這次扔對了吧?”小區門衛笑著問弗古林。一週前小區剛實行垃圾分類,弗古林錯把溼噠噠的嬰兒紙尿布扔進了溼垃圾桶,讓她一直記掛在心。

又是一晚9時,虹橋路2538弄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張方順剛鎖好垃圾房大門準備下班,一個年輕租戶拎著兩個大塑料袋向垃圾房走來。“師傅我明早來不及,今晚能讓我扔一下嗎,都分類好了。”老張看了一下袋子,裡面都是吃剩的塑料飯盒,沒有食物殘渣,便打開了標著“幹垃圾”三個字的庫房大門。

“謝謝師傅!”“不客氣。”看著年輕人逐漸消失在夜幕中的背影,老張臉上露出了微笑。

從嫌麻煩到“我願意”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陳雅貞阿姨是虹橋街道欣綠小區的居民志願者,也是小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

陳雅貞沒想到,自己70多歲還學了一門新知識:垃圾分類。

“為啥要垃圾分類?跟阿拉老百姓有啥關係?”2015年夏天,家住欣綠小區的陳阿姨在虹橋街道組織下,和其他同為居民區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志願者們參觀了老港垃圾填埋場。沒有臭味、機械抓鬥抓取垃圾的場景讓陳阿姨大感驚奇,她從老港帶回小區的垃圾分類知識更讓所有居民驚訝:原來分類後的溼垃圾可以製成有機肥種菜;幹垃圾焚燒後可以做地磚鋪馬路;一個塑料袋真的要500年才能被地球“消化”……

陳雅貞繪聲繪色地講,“垃圾分類”和“環境保護”的關聯也在居民腦海中浮現。“原來我們分類垃圾不僅是為了‘刷積分’,更是為子孫後代的綠水青山做貢獻。”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長寧區是上海首批試點“綠色賬戶”積分的中心城區。

2014年起,上海在全市推廣居民區垃圾分類“綠色賬戶”積分制度。長寧區作為首批試點區,在虹儲小區發放了第一張綠色積分卡。“只要把乾溼垃圾分好類,扔一次積10分,一個月就能兌換一瓶醬油,兩個月能換一袋20斤大米,居民們的分類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 虹儲居民區幹部陶蘭告訴記者。

上航新村試點“兩網協同”一體化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後,秦阿姨家的麻油、醬油“都是用垃圾換的”。居民們可在每天7時至10時和17時至20時兩個時段扔垃圾、刷積分,郭巧元則從居民投放的幹垃圾中再分類出可回收垃圾,由長寧新錦華公司負責再生資源回收。

小劉是航空公司的一名空乘,租住在上航新村。他記得,2017年上半年剛住進上航新村時,小區垃圾房不僅常常“爆倉”,夏天還總伴著一股酸臭味。實行垃圾分類後,新改建的垃圾房“顏值”大大提升,但吃完外賣後要把剩菜、外賣盒、紙巾等一樣一樣分類扔掉,還是讓小劉覺得“有些麻煩”。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溼垃圾破袋處理,每一位居民都一視同仁。

讓小劉這樣的年輕人轉變看法的,恰恰是小區的阿姨爺叔。上航新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雪菊的辦公室書架上,擺著好幾本厚厚的垃圾分類臺賬,上面貼滿了居民志願者從扔錯垃圾桶的外賣盒中取下的訂餐小票。有那麼幾個月,居委幹部每天都要根據小票上的地址,硬著頭皮一家家上門勸說住戶配合垃圾分類,其中就有不少小劉這樣工作三班倒的空乘。

“阿姨爺叔們都在為垃圾分類努力,我們年輕人沒有藉口不參與,否則那才是真的‘OUT’(落伍)。”小劉還和室友想了一個辦法“逼”著自己養成分類習慣:點外賣的時候“量胃而行”。“沒有剩菜就沒有溼垃圾,不浪費糧食也方便了分類。”

眼下,志願者們已經好幾個月沒往臺賬上“貼條”。“大家都配合,現在垃圾分類已經不需要居委會費力,沒想到這才過去一年。”朱雪菊說。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今年初,朱雪菊向記者展示貼滿外賣單的垃圾分類臺賬。如今,這些“小本本”已經許久未曾使用——大家都能自覺分類了。

垃圾桶的“學問”

今年9月,住在古北國際花園的菲律賓人王煊熔,迎來了她在上海居住9年後最大的一樁生活改變:下樓扔垃圾。

在古北國際花園,所有755戶居民的家門口都設有樓層垃圾桶,開門、關門,扔一次垃圾用時不超過半分鐘,更無需分類。今年9月初,小區全面實行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王煊熔家中新添了一個垃圾桶用來區分乾溼垃圾,但扔垃圾卻需要坐電梯到地下停車庫,用時也從1分鐘“飆升”至10多分鐘。

早在2017年10月,古北市民議事會就曾討論,古北國際社區如何推行垃圾分類,其中“垃圾桶是增加還是撤換”,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由於古北國際花園沒有空餘地面空間新增垃圾房,最終業委會、物業和居委會“三駕馬車”商定,在地下車庫新增5個投放點,同時一口氣撤走全部350個樓層垃圾桶。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商品房垃圾分類模式之一:跨樓層設置分類桶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商品房垃圾分類模式之二:在小區地下空間設置投放點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在古北國際社區,不少小區的垃圾分類宣傳單都有中、英、日、韓四種語言,外籍居民會主動要求幫助居委會翻譯、校對,為推廣垃圾分類出力。

“撤桶第一天,物業經理電話被打爆,有居民攔著撤桶人員不走,幾天後才開始習慣。”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盛弘透露,“一夜撤桶”的背後,是古北國際社區居民過去一年來用147場大大小小的討論和徵詢,總結出中高檔商品房小區幾種垃圾分類模式:樓層撤桶,在小區地面集中設定時投放點,或是在地下室建分類投放點;樓層加桶,乾溼垃圾分類投放;在樓道跨樓層設桶,分類投放。

“能想到的都討論盡了,基本跳不出這幾種垃圾桶擺放模式。最終,不同的小區選擇了其中最適合的分類方式。”

相比之下,老弄堂推行垃圾分類好比“螺獅殼裡做道場”,空間侷限,沒有地下車庫建投放點,老公房、商品房小區那一套“建房、加桶”的辦法完全行不通。

華陽街道飛樂居民區書記李超毅至今記得,去年12月第一次到武夷路70弄小區時,眼前的場景令他目瞪口呆:一個個五顏六色的垃圾袋堆放在弄堂口,弄堂內也橫七豎八地躺著各種廢紙箱。弄堂“原住民”王偉榮告訴記者,十多年前,小區門口的固定垃圾房和流動垃圾桶被相繼撤走,居民們不得不開始往馬路邊扔生活垃圾,依靠環衛工人掃馬路時順便清運。

今年6月,定西路沿街商鋪啟動生活垃圾定時分類上門收集,這讓華陽街道有了“解局”的靈感——只要事先做好分類,老弄堂的垃圾不久也能定時上門清運,還直接跳過了“哪裡裝垃圾桶”的困局。於是,如今每到中午12時和晚上19時,王偉榮和鄰居們都會準備乾溼分好類的垃圾,準時等候清運車挨家挨戶敲門收運。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雨天中午,清運員吳福滿到武夷路70弄小區上門收取生活垃圾。他的垃圾車內已經自動分隔了幹垃圾和溼垃圾的空間。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沒有沿街垃圾,完成“美麗街區”建設的武夷路風光迷人。髒兮兮?不存在的。

盆景、苗圃與樹林

“垃圾分類看似圍著垃圾轉,其實是圍著人心轉。”長寧區委書記王為人表示,通過黨建引領推進垃圾分類,不僅小區環境變好,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基層幹部和老百姓的距離也拉得更近。區域化黨建引領下,長寧一些社區與轄區單位也開啟“協同作戰”,推動垃圾分類新時尚蔚然成風。

虹橋街道愛建居民區與上海市血液中心有多年黨建聯建的傳統。愛建居民區總支書記徐秀記得,2017年8月一個40℃的高溫日,中華別墅小區開始實行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居民是否願意配合、志願者是否足夠,都讓在居民區工作多年的她有了久違的緊張。好在,包括12名黨員在內,40名居民志願者和白領居民組成的值班隊伍輪流在工作日和週末值守,讓徐秀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在上海市血液中心,每個辦公室都設置了幹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茶葉渣、果皮等溼垃圾統一投放在茶水間。

高瑜就是徐秀的一位“親密戰友”。小高是上海市血液中心的黨員員工,也是中華別墅小區居民志願者。剛開始,居民不習慣分類,高瑜和其他志願者就徒手把錯扔的快餐盒、飲料瓶從瓜果、剩菜裡“打撈”出來,這讓沒分類的居民羞紅了臉,也讓大家看到年輕黨員身上那股“先鋒模範”勁。當上小學的兒子跟著高瑜一起在垃圾房門口“站崗”時,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了自覺垃圾分類的行列。“看到小朋友指出垃圾分類錯誤,大人會不好意思。”

程家橋街道於2017年11月成立了航空行業黨建聯盟,沒過幾天,東方航空、南方航空等成員單位就收到了街道發來的一張“需求清單”:在單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向居住在長寧的員工們宣傳居民區垃圾分類。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博世中國辦公園區的垃圾總庫房

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这个新时尚

辦公區的茶水間專門為垃圾分類增設了幹垃圾桶

在遍佈航空企業的虹橋臨空經濟園區,一幢商務樓建築面積動輒數萬平方米,辦公人數超千人更是常態,想要推廣垃圾分類,工作量堪比管理一個大型社區。此時,制度化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長寧最西端的臨空經濟園區是上海首個試點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園區。在園區企業——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設施管理部的茶水間,記者看到,圓溜溜的垃圾投遞口經過分類改造被一分為二,左邊扔幹垃圾,右邊扔溼垃圾。不僅整個辦公園區70多個茶水間的垃圾桶都經過了改造,白領們扔垃圾的習慣也從轉動辦公椅轉身就扔,變為起立、走幾步、思考一下再扔。

讓這個擁有3棟樓、2500名員工的園區迅速鋪開垃圾分類的,正是一套嚴絲合縫的垃圾收運制度:樓層保潔檢查每個部門的乾溼分類桶,園區保潔輪班對幹垃圾桶中的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每一桶垃圾過秤後重量都要計入臺賬,等待環衛部門的溼垃圾車、幹垃圾車分別來清運。

黨建引領,多方合力,在長寧,垃圾分類工作從一座“盆景”的試點,變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苗圃”,繼而將延展為一片“樹林”。

今年底前,長寧區垃圾分類達標居住區將佔全區居民區總數50%以上;到2019年底,垃圾分類達標居住區佔全區居民區總數將超過90%,整個長寧區將基本完成居民區的垃圾分類兩網協同一體化和定時定點投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