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是一種做“人”的精神

“士為知己者死”的主人翁是豫讓,他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豫讓是一名刺客,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可以算作一名殺手。不過他這個殺手有點不一樣,不是為錢為權為利而殺人,而是為了報恩。


“士為知己者死”是一種做“人”的精神



他要殺的對象是當時的政治家趙襄子,趙襄子是晉國的權臣。那麼,豫讓為什麼殺趙襄子,原因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豫讓是士人,春秋的士是貴族,士是最低等級的貴族。春秋社會是有階級和等級的,貴族、平民和奴隸是春秋時期的階級劃分,而貴族又分為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和士。其中天子、諸侯和大夫都有不動產(土地),士沒有不動產,只有本領,能文的叫文士,能武叫武士。因為士沒有不動產,所以要打工賺錢,因此,他們要依附於天子、諸侯或者大夫,跟今天的白領一樣,要找工作上班。當然春秋時期可以依附的老闆有很多,如果不滿意現在的老闆,可以選擇跳槽,老闆如果不滿意員工,也可以解僱員工。當時士為天子打工,就叫平天下,為諸侯打工,就叫治國,為大夫打工就叫齊家,齊家之前要先修身,修身就是要有本領,要有精神品質,或文或武,這就是春秋的士。

豫讓是一名武士。他曾在在範氏和中行氏手下都打過工,只不過都沒有獲得重用,沒得到老闆的賞識。鬱郁不得志的豫讓跳槽到了知氏,知氏的掌權者是智伯。沒想到智伯很是看重和尊重豫讓,他成了智伯的心腹。在智伯這,他終於知道自己是一個“人”,所以當知氏在晉國的權力競爭中敗下陣後,豫讓決心刺殺趙襄子。

問題是,豫讓為什麼刺殺的是趙襄子?這就要說到晉國當年的龍爭虎鬥了。

晉國原本被六大家族集團控制,這六大家族就是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和知氏。六大家族在晉國龍爭虎鬥,最後的結局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三家分晉”,“三家分晉”被史學界認為是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在這場集團的競爭兼併中,首先是知氏聯合韓、趙、魏三家滅了範氏和中行氏,接著趙氏又聯合韓、魏兩家滅了知氏。在利益面前,果真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先是敵人後來又成了敵人,都是“利”惹的禍。

智伯失敗後,趙襄子把他的頭做成了痰盂。豫讓感覺受到奇恥大辱,決心刺殺趙襄子。為了刺殺趙襄子他隱姓埋名,然後假裝成服役的犯人到宮裡的廁所裡當粉刷工,準備在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趁機幹掉他。不過天佑趙襄子,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感覺不對勁,豫讓當場被擒。被俘後的豫讓供認不諱,正當趙襄子的衛士要當場解決他的時候,趙襄子放他走了,因為他覺得豫讓是個義士。

撿回一條命的豫讓並沒有就此收手,而是再次實施刺殺計劃。這次他不僅毀了容,搞的面目全非,還把自己弄成了啞巴,這簡直是自殘,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改頭換面”後的豫讓再次實施了刺殺行動,可惜刺殺行動還是失敗了。

於是趙襄子質問他:“您之前也服侍過範氏和中行氏,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如此鍥而不捨為他報仇?”

豫讓大義凜然的回答:“我在範氏、中行氏那上班的時候,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作人才看待,所以我就像人才那樣報答他。”

這就是士為知己者死。趙襄子雖然很感動,但還是沒有放過他。豫讓知道自己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但他依然鍥而不捨。他請求趙襄子把外衣脫下來,讓他象徵性地刺殺,也算了卻自己的心願。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他。他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三劍過後,他仰天大呼,“上天啊上天,我終於報答智伯知遇之恩了,黃泉相見也可以交差了”,然後從容自刎。

這究竟是為什麼?為何他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鍥而不捨的去刺殺趙襄子?其實,智伯失敗後,他完全可以另找工作,為何要一根筋的為智伯報仇。

原因正如他在回答趙襄子質問所答一樣,這就是士為知己者死。這是士人的氣節,叫“士人之氣”,這種氣節就是“義”,是堅持和認死理,知恩圖報,“士不可不弘毅”。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

這種精神在豫讓身上非常明顯,他為報智伯的知遇之恩,可謂“三番五次”的實施刺殺計劃。他的朋友知道他為了報恩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後就對他說:“兄弟,你這是何苦呢?你完全可以重新服務趙襄子,然後得到他的信任後,在刺殺他啊”。

豫讓拒絕說:“如果這樣做,還是人嗎?如果趙君真的親近信任我,我又去殺他,那就是為了老知己而殺新知己,這哪裡還有義可言!”

是啊,道德何在?誠然,豫讓的這種氣節和精神在現代人看來,恐怕不能理解。但如果做人一點精神都沒有,請問做“人”還有意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