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源流

八卦掌源流

Bagua or Pa Kua


八卦掌源流


八卦掌源流

董海川(1797-1882)

一代宗師:董海川

董海川(1797-1882),直隸省、順天府、文安縣、朱家務人。生有神力,自幼即以武勇名鄉裡。性豪爽,行俠仗義,不以謀生為意。好遊歷,凡名山大川,多有其蹤跡。後往江蘇、安徽一帶訪友,迷路入亂山中。偶逢一老道,留住廟中,愛其才,傳以鍊神導氣之法,擊刺進退之術,皆向所未聞,習練數年後下山。

中年時,不知何故為太監,後入肅親王府當差,無人知其身懷絕技。當時滿清親貴受其祖先尚武風氣影響,多喜聘僱著名武師傳授武藝,或為護院。肅親王好武,府中護院頗多。護院總管姓沙,原為關外鬍匪首領,武藝高強。其妻馬氏,亦擅武藝,並善用絕把子手槍,百發百中,甚為肅親王所倚重。一日,王令護院獻藝,府中觀者如堵,肅親王忽要茶,董時司茶役,因觀眾將通路阻塞,無法往後院取水,乃越屋前往取之。肅親王偶然發覺,知董非常人,乃令其下場獻藝。董演示之際,忽如行雲流水,滔滔不絕,忽如驚鴻一瞥,轉瞬即逝,變化無窮,氣象萬千。王雖好武,所見亦廣,但從所未聞,大為驚奇,觀眾亦交相讚譽。沙某見狀不悅,要求與董比試。肅親王允之。惟連比數次,沙某皆敗,乃羞慚而退。肅親王大喜,遂改委護院總管於董氏。董固辭不獲,勉強接受。此事傳出王府,董氏始為北京武術界所知。

沙某敗於董後,氣憤難平,又以優差被奪,乃與其妻密謀行刺。有一夏夜,因天氣尚熱,董之寢室門窗深夜未閉。沙某以機不可失,遂囑其妻持槍由窗戶偷襲,自己則持刀由門衝入接應。馬氏潛至後窗時,董已警覺,待其探身窗外,舉槍欲發時,董已掩至身旁,將槍奪下,當場制伏。沙某見狀,乃棄刀下跪求饒,並懇請董收為弟子。董初不允,經沙某夫妻再三懇求,又以冤家宜解,只得俯允。

次日,此事傳出,肅親王本欲追究,因董之請求而作罷。惟此事已驚動北京武術界,好武之人無不既欽且慕,慕名來拜者絡繹於道。沙某夫妻於王府勉強居住,自覺無顏再留,不久竟不辭而去。

董後以年老,請準退休,搬出王府。好武者紛紛前往拜門學藝,董擇其中資質較佳,且武功已有根底者,收入門下。其教人之法,乃走圓圈,而於行動中變換掌法,習之既久,則縱橫矯變自然而生,名曰遊身八卦連環掌。當時北京、天津及附近數縣,學習八卦拳者風起雲湧。往往有武藝高強者,來訪問比試,但均非董之敵手。董向不傷人,卻能將人制服,其名益高。

一次,董往關外遊歷,遇大盜數名。因素聞董之大名,盜首邀往山寨比武。董命對手各持兵刃同時圍攻,他四面迎拒,捷如旋風,竟無人能傷其分毫。群盜無不歎服,於是款待後恭送下山。

董因功夫已入化境,警覺性極高,動作變化更出人意表。有一夏日,大雨之後,寢室牆忽塌。當時董正閉目盤膝,端坐在靠牆的炕上。室內門徒大驚,急視董,已不見。四顧,董已坐在室內另一側椅上,身上塵土皆無。又有一深秋午後,董午睡。門徒恐其受寒,乃提被躡足至床前,輕覆被於董身。不料被才放下,人已不見。驚而回顧,則董已坐在靠窗椅子上,說道:「怎不說話?使我一驚!」又一日,與客人談話。客人舉杯飲茶後,因注意聽董講話,放茶杯時,未注意茶几,將茶杯放空。在茶杯向地上墜落瞬間,董一個箭步竄上前,將杯子接住。凡此種種,軼事甚多,不一而足。

清光緒六年冬,董海川去世,壽八十四歲。弟子尹福等,葬於北京、東直門外,榛椒樹東北,紅橋大道旁,並立碑略敘其事蹟。所傳高足,最著名者,有尹福、程廷華、馬維祺、梁振普、史季東、李存義、耿成性、劉鳳春、張兆東等。

【按】關於董海川的傳說駁雜不一,本文內容主要取自《中國武術史料集刊》(1974年,教育部體育司編印),下文「其他名師」部分亦多參考該書。原篇名為〈八卦拳之研究〉,作者周劍南,生於1910年,為臺灣著名武術史研究專家,學風嚴謹,言不浮誇,其文頗具參考價值。

本派源流

八卦掌,本來是南方道家練丹修道之士,為了養性修命所研創的功法,向無外傳。到了清代,董海川到南方習得此藝,藝壓當代,爐火純青,乃於北京公開傳授,遂使「八卦掌」之名震動京師。董公於北京傳藝,廣開門庭,名家輩出,使「八卦掌」成為內家三大名拳之一,也為中國武學的歷史寫下新頁。


八卦掌源流


高義盛(1866-1951)

其中由董公弟子尹福所傳八卦掌,以牛舌掌為主;程廷華所傳八卦掌,以龍爪掌為主。由程廷華傳至高義盛師祖的這支八卦掌,先後天具備,特別強調「以易理為宗法」,也稱為「高式八卦掌」或「易宗八卦掌」。

一、高義盛:高式八卦掌

高義盛

(維基百科載1866-1951,但經其曾孫高海華先生指出,正確年代應為1864-1947,此經高氏後人親自確認,遠較維基百科為可靠,感謝海華兄提供珍貴訊息),號德源,字壽山,河北省天津縣楊村鎮人,生於1866年,卒於1951年。初學八卦掌於董海川弟子宋長榮,後改拜南城董海川弟子程廷華處深造,習得八式。庚子拳亂時程公以大義喪生,高師祖與師兄周玉祥切磋武藝達二十年。後來作客山東,於膠濟鐵路周村傳藝,遇見道士宋益仁,因而得窺八卦掌全豹。

據宋益仁所述,宋與應文天、董海川俱師承江西廣華山丹士畢澄霞,並強調:八卦掌原名「周天術」,其術有先天遊身掌與後天六十四纏連掌,有圓形與直線之練法,直線化並可化入圈中,以合易經方圓之理,並留下《周天術》拳譜一冊為證。

高祖迴天津後,在英租界球場教授六十四式之八卦掌法,此藝於是公開,有學者稱之為「程派高式八卦掌」,惟本支掌法可說是目前所傳八卦掌中較特殊的一支,與程廷華所傳其實差異頗大,故後人不以「程派高式八卦掌」之名為然,往往逕稱「高式八卦掌」,確實更為貼切。

高義盛傳藝時,強調「以易為宗,以哲為派

」,以大易的哲理為武學精髓。弟子之中以吳孟俠、張峻峰等最為知名,吳、張授徒,也因此傳下哲宗、易宗的系統。

二、吳孟俠:哲宗同易


八卦掌源流


吳孟俠(1906-1977)

吳孟俠

(1906-1977),原名彩翰(一說本名學良),福建泉州人。少年好武,尤喜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太極拳得傳其岳父之盟兄、楊班侯傳人牛連元。是天津一帶極負盛名的武術家,因他極嗜武藝,時常到處漫遊,廣交天下豪傑,以武會友,武學造詣既精,見識尤廣。師事高義盛之前,曾從師十餘位,其中包括形意八卦名家韓慕俠。

韓慕俠本名韓金鏞,曾隨張佔魁(兆東)學習形意拳、八卦掌,後漫遊南北,至皖南一帶巧遇道士應俠(號文天),得其親授八卦掌,乃改名慕俠,表明仰慕感恩之意。吳孟俠在韓門習藝七年,得五十餘掌之傳。後於天津得遇高義盛,經印證武功後,大為歎服,與兄長吳兆峰均拜入門下,五年後又習得六十四掌全藝,乃發現韓、高所傳,完全相同,可見韓慕俠之師應俠(文天)與高義盛之師宋益仁,武藝來自同源。據其所述,均得自廣華山丹士畢澄霞,由是八卦門中乃有廣華一派。

民國26年(1937)七七事變後,吳孟俠在重慶組建「中華國術會」,後任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抗戰勝利後,在天津和平區建設路壽德大樓與其兄吳兆峰創建「廣華哲宗同易武術社」及「葆真八卦掌房」,設場授徒。

三、張峻峰:臺始易宗


八卦掌源流


張峻峰(1903-1974)

張峻峰(1903-1974),原名張鳳崑(「鳳」字是他家譜中的輩份排行,八卦掌傳承中他則是「山」字輩排行,用的是「峻峰」二字),山東省鄒平縣九鄉丁家莊人。生於民國前九年十月四日,卒於民國六十三年,享年七十二歲。父親名為楠,是丁家莊的莊長,育有三子,先生排行第二。

先生九歲時開始進私塾就讀,三年之後,又在新式學校就讀三年。畢業以後,即赴天津開始學習經商,當時在京津一帶,學武蔚為風潮,他在做學徒期間,就常利用閒暇,四處訪師學藝。年紀漸長,因待人誠信和善,辦事得力,經營得法,於二十一歲時便擔任當時天津「漢宮秋」商號的總經理,總掌八個店鋪,手下管理約三百多名夥計。「漢宮秋」總鋪位於天津法租界二十六號泰康廣場,主要經營的項目是洋貨、煙酒、鮮果及國內外各項雜貨批發買賣。

先生雖忙於生計,惟一旦積攢有餘,即延聘武術家至家中,待如上賓,俾能就近求教。由於慕道心誠,請益虛心,又極下苦功,因此所請益的老師,也樂於點撥指導。其中於他亦師亦友的吳孟俠,對他影響尤深。

吳孟俠與張先生相交至善,以兄弟相稱,曾長期住在張的家中,加以指導攻錯,對他的啟發甚大。後來經吳孟俠的引薦,張峻峰拜入高義盛門下,研習八卦掌。得到明師指點,張不勝之喜,即請得高師允可,奉請高師回自宅長住,悉心供養,曉夜攻習。

因歷訪名師,張先生所學甚廣,其中以八卦掌、形意拳、太極拳最精,除了八卦掌幸得高義盛先生傳授之外,形意拳也得之於李存義、張兆東一系,太極拳則學兼楊、郝二家(楊式太極得之於楊班侯的友徒牛連元,獲楊家拳訣真傳甚豐,於用法體會尤多;郝式太極則受之於郝為真先生一系,經張先生融之以八卦掌的精髓,遂成為修習道功的橋樑)。

先生學習機緣既佳,練功又勤,在平津一帶聲譽鵲起,頗負盛名,天津的國術會聘為常務理事,上海國術會聘為編審處主任,自此開始課徒傳藝。因其工作為採購水果、迴天津批發,數次赴臺採買,並短期居住,不料民國三十八年時大陸政權易主,從此定居臺灣。

先生因見「漢宮秋」洋貨鮮果的批發買賣,在當時百業蕭條的臺北市無從發展,於是改做米糧麵粉的生意,閒暇時則在圓山下練拳(基隆河邊原兒童樂園舊址處)。他練八卦掌先天轉掌時,土地上可踏出三寸深的溝痕,因演練時功力深厚,氣勢非凡,圍觀者逐漸增加,要求切磋或請益的人也接踵而來。由於求教者越來越多,在當時經商又感不易的情況下,經一番深思熟慮,先生乃決定結束兩年的米糧生意,改以教拳為業。當時經營百貨業的弟子黃阿合特意將張請到中山北路二段的家中居住,便於請益。先生於臺灣公開教拳,也在此時開始,這便是內家武技在臺灣興學之始。

當時臺灣的武術界是以白鶴拳、猴拳、太祖拳之類的硬拳為主,對內家拳這樣軟功性的練法十分陌生,許多本地的拳師多懷疑這種軟拳是不能拿來應敵的,因此很多人登門試探,沒想到來訪者儘管都不是泛泛之輩,卻無不在一招之內被他發勁震出,於是探門的拳師們傾心拜服,紛紛要求拜入門下,學生也因此多了起來。當時求教者日眾,張便陸續在圓山旁的「太原五百完人塚紀念碑」、植物園、迪化街十三號水門外、三重濟陽醫院等處公開授藝。民國四十年,「臺灣省國術會」成立,在成立大會的觀摩表演會場上,張手握一支長桿,竟以內勁將之震斷,震驚全場。

當他在迪化街教拳時,副總統陳誠先生也經常前往觀看,並引薦他往總統府表演,之後各大機關爭相聘請,先生乃應聘到總統府、空軍總部、警備司令部、調查局、情報局等處授拳。張遷居臺北市信義路後,仍於自宅開館授徒,誨人不倦,總計前後所點撥指導的學生,不下兩萬之眾,他對內家武學之推廣,可說不遺餘力。

先生演練拳術時,柔中寓剛,氣勢磅礡,而應用時則靈活矯變,縱如猛虎,無論對手如何精壯魁梧,搭手一瞬間往往被他連根剷拔,有的騰空摔跌,有的仆地不起,無不隨心所欲,恰如兒戲一般。有時甚至只是一招「挫手」,他便可將對手的手臂表皮黏挫起來,功強力韌,見之者莫不駭然歎服。他一生性情豪邁直爽,為學極肯刻苦用功,授藝也以勤學苦練為本,因此能對內家武學的精微處深得竅妙。高義盛先生傳藝時,曾親口點明「以易為宗,以哲為派」,就是以大易的哲理為武學精髓,先生深體此意,因此來臺傳藝不忘正名「易宗」,用以表明武學旨歸,也表明了對師恩的感念。


八卦掌源流


張峻峰

張峻峰先生功力精純深厚,為來臺傳習內家道藝之始,因為強調以易理為宗法,係依八卦所創造之武藝,因此稱為「易宗八卦掌」,也稱「遊身連環八卦掌」。

稱為易宗,主要是揭明思想上的根源。《易經.繫辭傳》謂:「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體悟出宇宙變易、萬物化生之理,「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1] 。在「通德類情」的理想中,伏羲氏 [2] 一畫開天,創造了取象的智慧,影響後代學術思想甚鉅。八卦掌也是易學思想的產物,名為「易宗」,正所以示其宗旨歸趨。

所謂的「八卦掌」,是以走圓為主,而一身在八方滾轉變化,於是發展成八個基本掌勢,稱為「八掌」,或「八大母掌」。每一母掌按其前後左右上中下發展,演練增加成六十四掌,因與《易經》中八卦的變化有相似處,便定名為「八卦掌」。現在流傳的名稱有八卦掌、八卦連環掌、八卦遊身掌、遊身連環八卦掌等。其掌法、身法、步法的推演,主要取象於龍形,因此又稱為龍形八卦掌、八卦遊龍掌。

八卦掌的出現,就是以《易》學之哲理為基礎,再以古代練氣導引養生之法,融合武術之角觝手搏之術而成。因此理術兼備,道藝兼修,習之足以延年益壽、怡神養性,可謂上乘內家武學。

其他名師

一、尹福


八卦掌源流


尹福

尹福(1840-1909),直隸省冀州人,住北京朝陽門外,頭條四十號,並在城內設有銅肆。性和善,重義氣,為董海川大弟子,因身材瘦長,人稱「瘦尹」。

尹福武藝精純,北五省聞名,在北京善撲營擔任武術教頭,傳授武藝的對象包括光緒皇帝在內,多為王公貴族,因授藝多在北京城的東邊,也被稱為東城派。

二、程廷華


八卦掌源流


程廷華

程廷華(1848-1900),因從事眼鏡業,人稱「眼鏡程」,董海川弟子。武功極高,拳譜上說他能空手搏飛鳥。他教拳的地方,主要在北京的南邊崇文門外,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南城派」。

光緒26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德軍在東交民巷燒殺淫掠,程廷華激於義憤,連斃多名德軍,上屋欲遁時,德軍急開排槍射擊,不幸被擊中落地,堪稱近代武術界最具俠氣的人物典型。

三、程有龍(海亭)


八卦掌源流


程有龍

程有龍(1871-1928),字海亭,河北深縣程村人氏,程廷華之長子。善書畫,能文章。程有龍秉性直爽古怪,與人落落寡合,復因對於武藝極為珍惜,不輕示人,其轉掌姿勢,尤難得一見。

程有龍隨父程廷華習武多年,家傳藝業,與眾不同,鑽研各種內家拳術,無不精細。民國十七年十一月故於天津淨業庵內,移葬於北平。

四、孫錫?(方方土)


八卦掌源流


孫錫?

孫錫?(1890-1952),字玉朋,號公俠,河北省吳橋縣孫莊人。

自幼好武,及長,赴天津經商,初學形意,後拜名家程有龍(海亭)為師,復研究太極拳,武藝精純。孫錫?賦性敦厚,道貌岸然,藹然可親,尤好玄理,深得千峰派趙避塵丹法。後於天津市東石口設道德武學社,傳授武學。大陸變色後,輾轉至香港。民國四十一年六月三十日,病逝於高雄,壽六十三歲。

理論來源:易經

《易》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3] 八卦掌之理論即據此創建。按伏羲所畫之先天八卦,始於「太極」,即以圓形為首。太極生兩儀,分出陰陽動靜;兩儀生四象,為東西南北,因此換掌走於四門;四象生八卦,乃成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此八卦稱為「先天八卦」。

當人未學拳術之前,此心混混沌沌,一氣渾淪,舉動之間但由天然之性,是為無極。由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即一氣,為人性命之本、造化之氣,八卦掌之根蒂。由太極而生陰陽,左旋之而為陽,右旋之而為陰,是為兩儀,即八卦掌之奇偶。復於兩儀之中,各加一奇一偶,以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而名為四象。由四象而八卦,八卦就是八方。先賢即以此作先天掌,即八大母掌,稱為八路翻身掌。先天掌以走圓圈為基礎,從單換掌開始,運掌遊走於四面八方,也稱為「轉掌」。這是掌中之「體」,也就是掌法的基礎面。


八卦掌源流

伏羲所畫先天八卦

文王將八個三畫卦彼此組合,成為六十四個六畫卦,這就是「後天八卦」,一卦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先賢以此作後天掌,每一路翻身掌各變出八式,八路掌法,共生出八八六十四式掌法,稱為後天六十四式纏連掌,也稱為「纏掌」。這是掌中之「用」,也就是掌法的應用面。

先天掌為後天掌之本,後天掌為先天掌之用,習練純熟時連貫自如,穿化於圓形之內,圓中有方,方中有圓,先天與後天合而為一,卦卦相生,奧妙無窮。

在中國思想裡,八卦乃是至高至明的智慧,以簡御繁,生生不息,可以「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因此《周天術》謂:「包天地日月風雨之妙,藏鬼神陰陽變化之機,上觀天文,下察地理,中辨人物。而五行相生、陰陽相合,此八卦之所由來。」

所謂八卦,包括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方,即「乾三連,坤六斷,離中虛,坎中滿,震仰盂,艮覆碗,兌上缺,巽下斷」。用以代表天地八種基本現象:乾為天,坤為地,離為火,坎為水,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

而在八卦掌理論形成的過程裡,也加入了「陰陽五行」之說。五行者,為金木水火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為五行相生;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為五行相剋。在掌法中,出掌為陽,出拳為陰;手心向上為陽,手心向下為陰;手心向裡為陽,手心向外為陰;手直為陽,手曲為陰。步者虛步為陽,實步為陰。順者為陽,橫者為陰。進步為陽,退步為陰。動步為陽,靜步為陰。發者為生,卸者為剋。古譜《周天術》雲:「此拳不尚血氣之勇,而以生剋制化為法。」八卦掌不只是手搏腿擊之粗淺把式,更含有崇高的哲理與深奧的武技,對人類的智慧與生理上都能產生莫大的轉化之功。《周天術》謂此掌法:「以五行生剋之理,合八卦陰陽之道,寓九宮飛星之巧,藏天干地支之妙」,正包括了八卦掌全部之技巧與理論,可為全藝之根本。

掌法創設

八卦掌來自南方的玄門,丹士練功時,指樹為圓,以穿林轉樹為始,因此八卦掌法的創設,也取象於「樹」。如《周天術》中所謂:「轉法樹中雲深霧,如龍奧海雲霧行。指樹為拳身法取,樹大根深武藝精。」八卦掌的練習方法,正與一顆樹的成長,以樹比藝,樹由根幹而枝葉,由本而至末;技藝也由單換掌築基,推而展成六十四卦,步步成長。樹的根本,未出土時,有如無極渾沌初萌,也就是太極。既出土,猶如太極天地初開,生出兩枝,即為兩儀,由兩枝再各生出二枝,則為四象,由四象各生出兩枝,則為八卦,再由八卦之每一枝各生出八枝,則為八八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爻,共為三百八十四爻,生生不息,變化無窮。

提腿轉掌

(張永良老師)

八卦掌源流


八卦掌轉樹圖

故練習掌法,以圓形轉掌為始,為太極。動而換掌旋走陰陽,為兩儀。換掌走四門,演為四象。翻出八方,展為八路翻身掌,即八卦。圓形是掌法的基本觀念,走步時,八方所形成的圓周,就是變化的基準點,所以說「以八卦為盤」。運掌時,以圈心為中宮,在圓圈內外穿插掌法,翻騰變化,就進一步出現了「九宮」,所以說「以九宮為妙」。每路翻身掌生出八式,八路翻身掌即成六十四式,即八八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而掌法由一式變化六手,則共變化三百八十四手,樹以枝葉茂盛,增加無數枝梢,掌法則以八式動靜變化而無窮,這就是八卦掌法之奧妙。故轉樹歌訣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