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11個人走長征,唯獨她抵達陝北,被授上校卻能嫁給中將

說到長征,相信很多人都是非常不陌生的,甚至是還有些許瞭解。紅軍的那一次長征,可以說是世界軍事歷史當中的一次奇蹟,但對於中國而言,紅軍長征的勝利,開啟了革命的新篇章。在2萬5千里的長征路途當中,有著無數的人倒在這條艱辛的道路上。陳真仁一家便是那些先烈之一。

一家三代11個人走長征,唯獨她抵達陝北,被授上校卻能嫁給中將

陳真仁一家三代,共計11人踏上長征路途,結果卻是唯獨她抵達了陝北。陳真仁,本名陳錦雲,陝西人士。生於1919年,家裡排行老九,因此得名“九妹”。年少時就讀於漢中女子師範附屬中學,在上學的時候,得益於眾位兄姐的影響,慢慢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家三代11個人走長征,唯獨她抵達陝北,被授上校卻能嫁給中將

陳真仁的大哥陳錦章是陳家參加革命最早的一位,1924年入黨。1926年返鄉,組建中共寧強縣支部,後被聘請到漢中女子學校任教,在任教期間多次向學生傳播進步思想。二哥陳文華,曾在漢中第五師範學校任教時,加入中共,踏上革命的道路。參加紅軍以後,任多個要職。

一家三代11個人走長征,唯獨她抵達陝北,被授上校卻能嫁給中將

除此之外,還有三哥、三位嫂嫂、三個侄女以及父親陳大訓。最後再加上了陳真仁,共計11人走上漫漫長征路。至於兩位姐姐與母親,則因為種種原因留守家鄉。或許很多人非常不解,為何會是整個一大家子都踏上長征路呢?其實得益於當時紅軍的宣傳力度,當紅四方面軍發動陝南戰役後,解放了寧強縣城。在寧強縣城修整的時候,紅四方面軍曾進行招兵。而陳真仁一家又是寧強縣典型的革命之家,那麼陳真仁一家踏上長征路,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家三代11個人走長征,唯獨她抵達陝北,被授上校卻能嫁給中將

雖說一家三代人都參軍,但肯定是不會被分配在同一個作戰部隊。當時紅四方面的招兵人員,把陳真仁的三位哥哥編入作戰部隊,主要負責統戰工作與地方群眾工作;至於陳真仁與其父親、嫂嫂們、侄女們,組織上考慮到這一家人的特殊性,就將這一大家子人全部編入被服廠,方便照顧彼此。

一家三代11個人走長征,唯獨她抵達陝北,被授上校卻能嫁給中將

但隨著行軍作戰越來越艱苦,二嫂、三嫂相繼遇難犧牲。陳真仁帶領著兩位小侄女(一位年滿12歲,另一位剛滿6個月)繼續前行。但在抵達土門以後,陳真仁也患上了嚴重的風寒病。12歲的小侄女不得已之下,趁著妹妹入睡,姑姑昏睡之際,將妹妹交給當地的一位老婆婆。隨後在進入大草灘的時候,侄女陳亞民掉隊,陳真仁拖著病體尋找許久,仍然沒有找到。所幸陳亞民沒有性命之憂,幾經輾轉,在8年後返回老家寧強縣時,卻不料只見奶奶一人坐在門前等待家人的歸來。陳真仁一家,除去陳真仁抵達陝北、陳亞民返回老家以外,其他人不是犧牲,就是下落不明。建國後,陳真仁被授予上校軍銜,丈夫是被授予醫療中將的傅連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