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逸去世!金庸之後又是蕭逸!驚爆蕭逸“甘十九妹”前因後果!

武俠界又失一元老,蕭逸今天去世!痛心之餘想起曾經很喜歡看的蕭逸武俠小說。他最有名的就是《甘十九妹》!

這裡把好友作家林遙寫的《中國武俠小說史話》中關於蕭逸的部分節選發在這裡。期望喜歡蕭逸武俠小說的朋友們喜歡。

蕭逸去世!金庸之後又是蕭逸!驚爆蕭逸“甘十九妹”前因後果!

蕭逸作者像

1. 蕭逸作品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林遙:蕭逸於1960年開始寫作武俠小說,在明祥出版社推出《鐵雁霜翎》《七禽掌》,一舉成名,極受讀者歡迎。蕭逸後來加盟真善美出版社,被該社出書廣告力捧為“青年天才作家”,與古龍齊名。1965年,蕭逸創作勢頭正盛之時,卻因為一樁桃色事件導致創作中輟,改行從事電影、電視編劇工作。1973年,蕭逸復出,撰寫仙俠小說《長嘯》等4部,仿照還珠樓主,大寫劍仙鬥法。1976年,蕭逸舉家遷居美國,定居洛杉磯,仍創作不輟。除武俠小說外,其他著述體裁、題材也較為廣泛,有雜文、散文近千篇。

蕭逸去世!金庸之後又是蕭逸!驚爆蕭逸“甘十九妹”前因後果!

蕭逸的武俠小說典雅婉約,受還珠樓主與王度廬影響頗深。早期作品如《鐵雁霜翎》(1960)、《七禽掌》(1960)等,文風哀婉纏綿,能看出對王度廬《鶴驚崑崙》(1940)、《寶劍金釵》(1938)的借鑑。20世紀70年代後期,蕭逸逐漸理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寫作方式,其小說筆法細膩委婉,文風清新動人,尤善於寫悲劇。

蕭逸充分利用儒釋道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理論,闡釋武功的境界,代表人與自然的協調,加深了武俠的深度,由於蕭逸本身的文學修養較高,在寫作時對於人性的發掘,也超過了當時一般的武俠小說作家,比如他的《飲馬流花河》中的漢王朱高煦,雖然是一代奸雄,但是在抵禦外侮,收復失土上仍然有其了不起的一面,蕭逸並沒有將其刻意醜化。這種通過在在一個獨特場合中,探討人可能具有的人性,再去做詳實的刻畫,使他的武俠小說獨具特色。

蕭逸去世!金庸之後又是蕭逸!驚爆蕭逸“甘十九妹”前因後果!

2. 您認為,蕭逸及其作品在中國武俠譜系中有著怎樣的位置及影響?

林遙:蕭逸在初中二年級時,就曾發表過題為《黃牛》的短篇小說,投稿於《野風》、《半月文藝》等臺灣較有影響力的文學雜誌,可以說有極好的文學素養。因此,蕭逸的武俠小說文學性很強,寫作之初,他繼承民國武俠的餘韻,早期作品,文筆清新,情節曲折,寫情之處,極盡纏綿,刻骨銘心,。到後期,其作品又著力觀察人性,闡釋精細,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大部分武俠作家都受到古龍小說寫法影響的前提下,蕭逸仍然堅持自己傳統小說的寫法,難得可貴。

3. 蕭逸作品偏重對“俠”的闡釋而非“武”,您認為他對“俠”的理解和中國傳統中的“俠”有著怎樣的關係?

林遙:在蕭逸看來,俠義二字和中國傳統的某些特質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所以,蕭逸筆下的俠客,其實承襲了中國傳統《遊俠列傳》中游俠的原始特色。蕭逸自己曾經說過,所謂的“義”就是指善惡之心,善善惡惡是每個人共有的心態,當一個俠義英雄以懲奸除惡的姿態出現的時候,在任何時代讀者都會為他喝彩。

蕭逸去世!金庸之後又是蕭逸!驚爆蕭逸“甘十九妹”前因後果!

4. 在蕭逸的眾多作品中,《甘十九妹》應是大眾最為熟悉的,書中對女俠的塑造是一大特點,您對這部作品有哪些看法?

林遙:小說《甘十九妹》,寫作的時間大致在1980年,屬於蕭逸創作的後期,技法較為成熟,但是蕭逸這個故事本身,情節其實比較老套,沒有逃脫傳統武俠小說的一些窠臼,比如滅門復仇等等。這本小說比較可貴的,塑造出甘十九妹這個人物,人性複雜。尹劍平與甘明珠相愛相殺,寫得頗為動容,引人潸然淚下。但是由於當時連載的原因,這部作品虎頭蛇尾,雖然最後以悲劇性的結尾提升了整個故事,但結構上的鬆散也是顯而易見。這本書之所以為大眾所熟悉,是因為1980年,蕭逸以美籍華人的身份,與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簽訂合約,成為臺灣武俠小說作家以正版書形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第一人。

5. 雖然素有“南金北蕭”之說,但在大陸,蕭逸的知名度與金庸相差不少,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林遙:持平而論,蕭逸的武俠小說固然寫得不錯,但是他的寫作數量大,並且質量並不穩定,很多作品多有重複之感。在小說結構和佈局的把握上,蕭逸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小說前半部分優於後半部分,開局精彩,結尾潦草,反映了他在長篇寫作當中的不足。事實上,蕭逸比較好的作品,我認為是《七道彩虹》,這是七個短篇武俠小說,故事寫的神完氣足,獨具特色,使人閱後難忘,足可以代表蕭逸作品的最好狀態。

6. 蕭、金二人的作品有相似的地方,但風格卻大不相同,二人在寫作思想上,或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側重上,有哪些異同?

林遙:蕭逸本名蕭敬人,山東菏澤人,其父是蕭之楚是國民黨北伐、抗日名將,可以說出身將門,自幼家教甚嚴,成長於一個典型的中國家庭。蕭逸和金庸雖然都承襲中國傳統文化,但蕭逸與金庸不同的是,蕭逸更為傳統,不像金庸博採眾長。蕭逸本人文質彬彬,說話不疾不徐,低聲細語,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蕭逸更鐘情於書畫,有明代士大夫之風,並且蕭逸本人極為相信星相風水之學,甚至極為入迷,對所謂的堪輿之術特別欣賞,晚年以練習氣功自娛,可以說,在小說當中,蕭逸更加在意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

7. 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目前武俠小說的處境並不樂觀,您認為,金、蕭二人的相繼去世,對中國武俠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林遙: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武俠小說的寫作始終在變化當中,每一代武俠小說的作家都有他們求新求變的追求,探索沒有止境。欣慰的是,正統文學開始審視並接納武俠小說。俠這一群體,在保持自身身份與人格獨立的前提下,屈己而利他人,不求顯達,不居高位,保持民間本色,“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代表了區別於“廟堂”之外的“江湖”中,普通中國人最樸素、最高貴的一種情懷。

從大的發展史觀念來看,離我們最近的“大陸新武俠”群體,並沒有超越當年金庸武俠小說帶來的高度。陳世驤先生曾給金庸寫過一封信,信中說:“嘗以為其精英之出,可與元劇之異軍突起相比。既表天才,亦關世運。”目前來看,還沒有一位作家,能做到對此一類型文學作出突破,“異軍突起”,賦予新的生命力。

當然,雖然暫時沒有看到新一代大師的出現,能對武俠小說進行革新,但是“武俠”並不會消亡。“武俠”作為一種元素,已經滲透到各類小說當中,展現出“武俠”的多種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