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學校將面臨轉型

未来已来,学校将面临转型

編者:20年前人們不會相信今天的生活會是這個樣子的,但20年前的人們不是沒有設想過這樣子的生活。尤其是數字化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未來的教育也許就是文章中說的這樣。

現代學校制度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面對當代社會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發展,我們的教育已經無法適應。渴望教育變革,呼喚未來學校,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最強音。近年來,關於未來學校的研究呈現出井噴的態勢,世界各地關於未來學校的探索與實踐也如火如荼。對2007年至2016年“中國知網”數據庫十年來關於“未來教育”的主題進行檢索,有效文獻多達458篇,最近兩年更是呈急劇上升態勢。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主要的觀點與研究成果。

1、關於未來學校形態

關於未來的學校形態,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有專家認為學校在未來會消亡,如華東師範大學袁振國教授在2018年第五屆北京中學構建未來理想學校研討會上,就以《未來,只有學習,沒有學校》為題講述了他的觀點。也有學者提出,未來會出現多種學校形態並存的局面。

更多的學者認為,未來學校會轉型。如筆者先後在2016年新教育國際論壇和2017年的中國教育30人春季論壇上提出,未來學校的形態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學校(school)會轉型為新型的學習中心(learning centre)。未來學習中心將有十個基本趨勢:從學習中心的內在本質來說,它會走向個性化;從學習中心的外在形式來說,它會走向豐富化;從學習中心的時間來說,它會走向彈性化;從學習中心的內容來說,它會走向定製化;從學習中心的方式來說,它會走向混合化;從學習中心的教師來說,它會走向多元化;從學習中心的費用來說,它會走向雙軌化;從學習中心的評價來說,它會走向過程化;從學習中心的機構來說,它會走向開放化;從學習中心的目標來說,它會走向幸福化。

除了傳統的學校會轉型為學習中心,各種社會教育機構也會轉型為新的學習中心,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政府可以通過服務外包或者資源採購的方式購買服務。

2、關於未來學習內容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對全世界教育家的調查表明,許多人認為現代學校體系中的教育內容只需要保留17%。專家們的共識是,未來的課程會進一步整合,讓學生自我建構學習內容,以學習方法為主的學習將成為未來學校的主要特徵。

近年來,新教育實驗在中國提出了面向未來的基礎課程體系,其設計指導思想是:以生命教育課程為基礎,以公民教育課程、藝術教育課程、智識教育課程為主幹,並以“特色課程”作為必要補充。

公民教育課程,解決的是“善”。公民教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遵守社會公共道德,認同、理解、遵守與維護憲法,關心及參與公共事務,能夠獨立思考與敢於承擔責任,對民族的傳統和文化有歸屬感的現代公民。它包括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的內容。

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藝術教育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在學習藝術知識、欣賞藝術作品、習得藝術技能的基礎上,掌握藝術的思維,擁有藝術的品位,具有藝術的精神,傳承人類的文化,陶冶豐富的情感,培養完善的人格。藝術教育課程不是為了培養職業藝術家,不是藝術尖子和精英的選拔與培育,而是源於兒童天性的自由發揮,注重藝術欣賞力和藝術情懷的培育,是源於藝術(每個兒童的自然天性)、通過藝術(無處不在的中介作用)、為了藝術(藝術化的人生目的與境界)的教育。

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智識教育課程類似於通常所說的文理課程,主要包括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等,這是傳統課程的主幹部分。之所以不用文理課程或智力課程的概念,是因為我們是用大人文大科學的理念重新構建了智識課程,同時也是因為“智識”更能夠準確表達我們對於課程本質的思考。因為課程的根本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形成用以統領知識的智慧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特色課程”解決的是“個性”問題。重新設計公民教育、藝術教育和智識教育課程,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這為特色教育課程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3、關於未來學習方式

關於未來學習方式,研究者們認為會發生以下新的變化。

首先,未來學習中心會打破傳統的班級授課制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會形成線上線下結合、集體講授與小組學習結合、主動學習與認知外包結合等新型的學習方式。

其次,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在學習”將逐步取代傳統的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學校學習。在泛在學習環境中,學生根據各自的需要,在自由的時間、多樣的空間、以多樣的方式進行學習,把所有的環境都變成學習的空間。學習時間彈性化與學習空間多元化是其最顯著的特徵。

再次,未來學習中心會更多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沉浸式學習。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度空間的虛擬世界,為學生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

複次,以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合作探究學習在未來將取代接受性學習。同時,藉助智能設備生存與發展的時代已經來到,人機結合的學習方式會發揮更大作用,認知外包的現象會更加註重方法論的學習。利用網絡學習,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實現精準學習也會成為未來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徵。

最後,更重要的是,在未來,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消費者,同時也可以是知識的創造者。未來的學習過程本身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是驗證已經發現的知識,同時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創造新的知識。研究性學習將會成為未來重要的學習方式。

4、關於未來學校教師

關於未來學校的教師問題,現在的編制、職稱等問題將不再困擾教育行政部門,因為未來教師職業會呈現多種形態,教師的來源會進一步多樣化。

一方面,傳統學校教育中的教師仍然會存在,他們負責“兜底”教師職責,貫徹國家的意志和教育方針,完成國家規定的教育目標和基本內容。

另一方面,教育有更大的開放性和選擇性,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及其委託機構,會對社會提供的各種教育資源進行認證與評估。諸如羅輯思維、喜馬拉雅、知乎這樣的民間知識傳播機構,史金霞這樣的“自由教師”,胡進這樣的教師工作室(課程公司),甚至類似新東方、學而思這樣的社會補習機構,以及各種技能培訓機構,以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優質教師資源。

這樣,學有所長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學校教育機構和其他平臺,向學生傳授,“能者為師”的新的教育時代將會真正到來。

5、關於未來學校評價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在教育上的應用,新型的過程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會應運而生。其中,一種新型的基於互聯網的學分銀行評價模式會出現。

所謂學分銀行,是指面向未來學習中心的專門管理機構、授證機構、學習成果認證機構與組織體系,以及其他相關機構與組織體系賴以存在和運行的一整套標準、規範、規則和規定的綜合系統。學分銀行制度,就是模擬和借鑑銀行的機理、功能和特點設計的制度。這套制度,以學分為計量單位,實現各級各類學習成果的存儲、認證、積累、轉換。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有效機制,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教育公平。

學分銀行模擬銀行的組織結構體系,從“中央銀行”到“地方銀行”,從“地方銀行”到“儲蓄所”,最終到“個人賬戶”。通過為各種學習成果賦予不同學分的方式建立流通工具,用學分的儲存和兌換,使不同學習成果之間的等值轉換成為可能。

當然,未來學校還有許多新的特徵,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於2018年11月發佈《中國未來學校2.0:概念框架》,對“學校”“學習”“課堂”“學習路徑”等核心概念進行了全面的審視;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建翔提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不同的專家,心中有不同的未來學校模樣。但是,未來已來,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深刻變革,打破傳統的學校格局,學校轉型已經是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

(作者系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蘇州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