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怎樣做到精準?不改變升學教育模式,鄉村教育路會更窄

在近日召開的阿里巴巴技術脫貧大會上,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會主席、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發表了自己的脫貧觀:“中國現在缺的不是更多的大學、研究院和博士生,缺的更多的是職業技術學校。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考大學,都考得進大學。並不是大學畢業一定有用,中國14億人口需要更多的人在職業技能學校。” 馬雲呼籲,農村要真正致富,教育資源必須向農村、向小學和初中傾斜。“所以我想同樣不應該把過多的教育資源放到大學,放到研究院,放到博士院,而應該把教育放到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如果你在高中不想讀書,到大學也未必能成長起來,只有在幼兒園、託兒所、小學、初中、高中起來我們才有機會。農村真正要致富起來,我們必須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我們教育資源必須向小學、初中傾斜。”

教育扶貧怎樣做到精準?不改變升學教育模式,鄉村教育路會更窄

馬雲發表的教育脫貧觀,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國家要更加重視基礎教育揉投入,辦好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二是要重視職業技能教育,而非一味發展普通高等教育。這種來自企業家對教育扶貧的思考,是需要引起政府和學校重視的。

一直以來,教育扶貧被認為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措施,但按照目前的教育扶貧方式,是否能切實起到扶貧的作用,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在筆者看來,我國要重視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還必須改革基礎教育的辦學模式和內容,如果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採取升學教育模式,那麼,其所能起到的扶貧作用,將受到侷限,而且會讓鄉村教育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窄。

談起發展我國鄉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時下流行的觀念還是給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而改變命運的機會,直接被理解為考進好大學。於是,鄉村學校普遍採取升學教育模式,孩子們從小被教育要考上大學離開鄉村。這種教育模式,是通過培養大學生(在城裡求職發展),來改變農村家庭的貧困面貌,而不是培養人才,立足鄉村建設,整體改變鄉村面貌,讓鄉村都富起來。

教育扶貧怎樣做到精準?不改變升學教育模式,鄉村教育路會更窄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時代,升學教育模式,對少數農村家庭是管用的,培養了一個大學生,家庭的日子就好起來,但對於沒有培養出大學生的家庭,則沒多大用。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升學教育模式,就是對培養出大學生的家庭來說,也不太管用了,一方面,家庭為培養大學生花了大筆錢甚至欠債,另一方面,大學畢業之後很難在城市找到好工作給家裡寄錢。更重要的是,採取升學教育模式的基礎教育,與鄉村發展、建設沒有多大關係,甚至影響鄉村發展建設。因為學生被教育要考進大學離開家鄉才算出人頭地,而且,學生學的知識,都針對升學,而沒有學習建設鄉村的技能,這導致那些看不到考上好大學希望的學生,早早選擇輟學,外出打工。概而言之,鄉村教育沒有培養髮展建設鄉村的人才,而是把所有學生都教育著要離開鄉村,離開鄉村求學,離開鄉村就業、發展。

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有辦得很好的高中學校,但弔詭的是,當地的經濟發展卻沒有起色,對此,輿論很少分析基礎教育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反而支持鄉村地區的高中學校辦學採取應試模式,讓鄉村孩子有離開鄉村改變命運的機會。

教育扶貧怎樣做到精準?不改變升學教育模式,鄉村教育路會更窄

通過升學到城市學校讀書,獲得自身的發展,這隻能是少數學生的選擇和成才路徑。而不能把這作為鄉村教育的基本模式。發展鄉村教育,需要考慮怎樣通過發展教育扶貧,扶貧不是讓學生都考上大學,或者選擇離開家鄉到城市打工,而應該是有少數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考進大學,與此同時,更多學生學習掌握建設鄉村的技能,這才能根本改變鄉村面貌。事實上,就是鄉村學生進城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多學習技能,也比只圍著升學考試科目學習更有利於他們的發展,以及促進社會進步。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到2020年將達到5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但是我國目前的服務業附加值只佔到GDP的51.6%,這表明教育的發展(結構與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存在一定脫節。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真正形成崇尚技能而非學歷的社會氛圍。為此,我國基礎教育必須扭轉升學教育模式,不能以升學為主導辦學。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破除唯分數論、唯升學論、唯學歷論的頑瘴痼疾,這極具現實意義。只有如此,在鄉村地區、貧困地區,教育扶貧才能做到真正的精準扶貧,是為鄉村培養技能型人才,而不是讓所有學生通過教育這條通道離開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