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初學語文的時候,我們會學習排比、誇張、比喻等等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那時只有詞藻華麗的文章,才會被認為是好文章。

後來我們才發現,其實言簡意賅,也能寫出很好的文章。我們喜歡作者的並不僅僅是他華麗的語句,更多的是他腦洞大開的創意,清晰深刻的見解,或者是獨一無二的經歷。

攝影后期也是一樣。各種技術的堆砌,素材的堆積,有時只會讓一張照片華麗而空洞,卻讓攝影師本身想表達的東西迷失在絢麗的畫面中。

雖然托馬斯的公眾號,一直和大家分享著各種各樣的風光攝影前後期技術。但在模糊柔焦、光線渲染、焦段合成等等技術被大量濫用的今天,托馬斯還是希望大家能記住這句話:

“攝影后期不是炫技,而是為了更好的溝通。”

1拙劣的技巧和過度的技巧

在我看來,後期技巧的使用分為三類:拙劣的技巧,適度的技巧和過度的技巧。

拙劣的技巧就是基本功還不過關,對畫面語言的掌控十分混亂,照片看上去一眼假,或者一眼就很不舒服。

下面這張照片是我14年在緬甸蒲甘拍攝的,一個頗具特色的熱氣球剛好從佛塔後飄過,歷史與現代在此刻交織。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下圖是我當時後期處理的成品,不僅畫蛇添足,而且畫工十分差勁,一眼就能看出來後面的熱氣球很不自然,PS這麼多熱氣球上去也毫無意義。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不過技術的欠缺是很容易彌補的,多花點心思鑽研,很快就能提高。但不少朋友此時又陷入了第二個泥坑中,那就是過度的技巧。

過度的技巧就是技術過關,畫面語言華麗,但只是為了使用技巧或者說炫技而去應用技巧,這些技術的應用卻無法表現出景色的特點、環境的氛圍、攝影師的想法,有時甚至讓畫面的情緒十分違和。

這張案例原圖是我2012年在尼泊爾珠峰徒步路線上白天拍攝的,遠處是神山Ama Dablam雪山。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下面一張照片是我當時後期完成的作品,使用了比較複雜的後期技術,將白天直接轉換為了黑夜,星空為素材疊加,雲彩為後期製作。其中的水流慢門因為沒有堆棧的素材,只能自己用畫筆重新畫了一遍。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但這樣的作品更像是一幅純CG特效,所有素材都是為了後期而後期,並不像Bejamin Everett的作品那樣,後期合成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某種哲學。

當然我自己看到這張照片,也不會有重溫探險經歷的觸動,讀者更無法通過這張照片,去了解到尼泊爾喜馬拉雅地區的特色。一張連攝影師自己都不能感動的作品,更難以去感染他人。

相比而言,我更喜歡下圖這樣的照片,所有的後期處理和畫面表達,都是為了突出雪山的特點和精神服務的。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下面是這張喬戈裡峰照片的原圖。原來的圖片亮麗而鮮豔,並不太符合這座世界第二高峰,攀登死亡率遠高於珠峰的山峰,帶給人們的感受。

因此我後期去掉了色彩並處理成了暗調,去突出這種威嚴蒼涼的氛圍。後期我也對流動的雲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突出,這些山上的風暴雲讓山峰好像一位披著披風的將軍,不怒而自威。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一張照片可以是為了商業宣傳,去突出商品的賣點。一張照片也可以是藝術的表達,去表現作者的想法。一張照片也可以是旅行記錄,去分享旅途的多彩。

攝影后期並沒有標準的尺度,更多的取決於攝影師的目的,我們可以為了某種目的去後期,但一定不能為了後期而後期。

2後期為溝通服務

攝影作品的呈現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攝影師在表達,觀眾在理解。

攝影作品不能為了華麗而華麗,並不是說照片的美感不重要。事實上美感是攝影溝通中必要的因素,就像我們不能蓬頭垢面就出門一樣。

說話尚且要遣詞造句,讓語言漂亮流利。攝影后期也是類似,一方面要製造基本的形式美感,讓觀眾有興趣去進一步觀察這張照片。另外一方面,攝影師也需要突出強化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而減弱隱去無關的雜物。

下面這張照片,是深秋季節拍攝於南美的巴塔哥尼亞。我很喜歡這個構圖,因為五彩的灌木和前面已經枯萎的樹枝,很好的體現了秋末冬初的氛圍,而圓圓的月亮很多時候也和秋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後期製作時我進行了裁圖,以去除一些空白的天空和多餘的雜草,突出核心興趣點。山峰的顏色和灌木的秋色進行了一定的統一。這樣山峰在交代背景、吸引眼球的同時,也不會在畫面中太突兀。

月亮進行了輕微的位移,讓構圖更加平衡,整體更具美感。

後期也進行了大量的加深減淡,突出了最中心、形態最有生命張力的一棵樹枝,而隱去了周圍比較雜亂的枯枝。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下面一幅畫面,是我在印尼Bromo火山發現的。Bromo火山素有“月球地貌”的美稱,因為這裡完全不像是地球上的景緻。所以我在前期構圖時,就想去尋找一些誇張的前景,去突出這種不真實感。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後期我分為兩步,一方面是基礎的美感塑造,比如立體感的提升、質感的強化和影調的統一,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個性化的表達,去通過一些比較魔幻的色彩搭配,來烘托一種奇特的氛圍,讓場景看起來像是遠古的地球景觀。

後期我通過加深減淡的方式,重新分佈了畫面中的視覺重量,讓讀者的視線能儘量聚焦在噴發的火山和形態怪異的前景大樹上。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當然並不是每張照片都需要大量的後期,有時原圖的表達已經足夠清晰,那麼只需要稍微修飾即可。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上面這張照片,環境雪山之上的交代已經比較清晰,不過畫面中奮勇攀登的登山者還不夠突出。因此後期的步驟,主要是通過裁圖和加深減淡讓人物更加明顯,幾分鐘就可以搞定。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3後期想法比技術更重要

一張攝影照片裡的像素,並不是完全不能改動的。

如果是要再現自然的景色,當然不能進行過多的修飾,否則反而失去了初心。如果是要表現攝影師的一些想法,則可以拓展更大的後期尺度。技術,以及技術的尺度,都是為了攝影師的溝通和表達服務的。

這張全景接片的原圖拍攝於格陵蘭南部的無人小島,當時我和隊友花了2天時間,從小島的西部海灘登陸,攀登到東邊的峭壁地帶。這裡是鮮有人知的未知地帶,我們也是通過衛星地圖的估算,前來探索。

當我們登上小島東部的山峰,看到遠處180度的壯麗峽灣景色,心中的震撼之情難以言表。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不過顯然原圖雙手遙控無人機的姿勢,並不能表達出我們當時的感覺。因此我又定時自拍了一張,作出張開雙臂的姿勢。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後期再將人物的特寫,對全景景色中的人物進行了替換,以還原當時我們的震撼與激動之情。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攝影后期可以是還原真實的景色,也可以是還原攝影師的感覺。

下面這張是一個桂林航拍的雨景原圖。但整個一片白茫茫的場景,更讓我感覺是陰天而不是雨天。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我自己對雨天的感受,更多是陰暗的、低沉的、朦朧的。因此我在後期進行了大幅度的影調調整,讓整張照片更符合我自己的雨天感受。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下面這張照片是我在格陵蘭2個多月的徒步探索時拍攝的,當時方圓幾十公里內,可能只有我和隊友兩個人。雖然是壯麗的日出時分,天地之間卻是一種與世隔絕的孤獨與安靜。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原圖整體飽和暖色的色調,以及水面泛起的泡沫,對這種安靜孤獨的氛圍破壞很大。

因此我後期整體制作成了偏冷偏淡的色調,同時也PS去除了無關的雜物,讓畫面更符合我想和觀眾溝通的氛圍。

攝影后期難道是為了炫技嗎?還是隻是為了發朋友圈?

有一句話叫做不忘初心。攝影后期也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更好的溝通。

攝影后期不是為了後期而後期,

而是去再現日月星辰的震撼,

去享受探索發現的樂趣,

去分享身臨其境的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