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上市潮冷思考,怎樣走好IPO之路?

12月5-6日,2018創業邦100未來領袖峰會暨創業邦年會(以下簡稱“創業邦100未來領袖峰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在5日上午的開幕式環節,普華永道合夥人張勤對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周逵,二位大咖就“海外IPO背後的冷思考”話題展開討論,精彩觀點如下:

1、小米、美團不算著急上市,他們IPO的時候已經是500億美金規模的公司。

2、IPO只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階段,是通向成功的手段,而非成功的標誌。

3、判斷好的企業,不能光看財務報表,要判斷它的發展質量,還需要跟CEO更多交流,去感受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客戶為中心是優秀企業家非常清晰的品質。

4、一波蜂擁上市潮之後,必然就是資本寒冬,過幾年之後又會有蜂擁上市潮。這就像一年四季,有寒冬也有春暖花開一樣,寒冬和上市潮都不是什麼特殊情況,是週期性的市場常態。

海外上市潮冷思考,怎样走好IPO之路?

如下內容為《創業邦》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張勤:今年是海外上市高峰。美團、小米、拼多多等都是全球前十大IPO。從這個角度來說,最近確實有越來越多人很著急考慮上市,特別是小米原來不想上市,但是都在今年上了。我想問周總,包括一些您的被投企業,為什麼現在都這麼著急上市?

周逵:上市的決策是CEO與團隊決定的。其實小米、美團上市不算著急,原因有兩個,第一,他們上市的時候已經有了500億美金的規模;第二,他們對未來有更清晰的預期,並認為在IPO之後跟公眾能有所交代。

張勤:再講上市時機,IPO肯定有優勢和劣勢,我們也有很多客戶,比如滴滴、快手,他們也好像不太願意很快上市。您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為什麼有些企業想比較快的上市,有些企業對上市有一些遲疑?

周逵:我理解一些企業想盡快上市,是希望多一種融資渠道,好處是可以讓企業資金變得更加安全。另外,企業IPO後被放到聚光燈下,會產生一定的品牌效應。有些企業將IPO設定為企業目標,媒體也會把IPO當成創業成功的標誌之一。但更成熟的創業企業,真正追求的目標是產業龍頭地位,打造巨大的商業帝國,這跟單純以IPO作終極目標的企業是不一樣的。

追求IPO只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階段。現在市場也在進行理念和態度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企業會更加理性看待IPO,更加長遠地衡量IPO到底是目標還是手段。尤其在今天互聯網主導的市場,過早上市也會給他們帶來一些挑戰,比如說將自己的信息過早曝光給同行,增加了很多成本,公司的財務和決策也會被競品所關注。

此外,IPO之後,企業要向公眾投資者報告每季業績,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讓上市企業處於不利的地位。就像燈光照在我臉上,我看不清楚臺下的道理是一樣的。上市其實是被放在聚光燈下,會讓一切都會更加透明,公司的決策機制因此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其實,資金如今已經變成創業者可以調用的一種“基礎設施”。當你在創業階段發展得不錯的時候,你跟少數私募股權投資人談融資就可以了,有投資人相信你,願意支持你的發展就足夠了。

張勤:不管IPO是目的還是手段,很多優秀企業覺得上市也是非常必要。您認為上市的好處在哪?

周逵:有很多企業,包括員工會把IPO當成一個目標,當然能IPO是很好的。上市除了能拉到資金之外,對整個團隊也有巨大的激勵。另外,大家都很看重IPO,會把它當成一個標誌,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而且很多公司上市之後,更容易獲取各種各樣的資源。你可以看到,很多CEO把股票代碼印在名片上,所以說上市對於企業而言是有更多的涵義。

張勤:IPO對企業的知名度、信譽度也有很大的提升。之前很多企業需要做很長時間才能上市,而最近,像蔚來汽車、拼多多等,只用了兩三年時間就上市了。您怎樣看待這樣一個快速上市的趨勢?這是一個常態,還是例外?一個企業的生命週期到底由什麼決定?由技術還是其他?怎麼才能找到快速成功的企業呢?

周逵:我認為上市不是企業核心的標誌。前段時間,我們在談創業週期的優秀企業特徵,最重要的是以客戶為中心,這才是我們最認可的部分。以客戶為中心就能知道自己為什麼創業。另外,只有以客戶為中心,你才知道怎樣創新。我想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其他的東西都是圍繞這一點來解決各種問題。

我們判斷好的企業,不光看財務報表,要判斷它的發展質量;還需要跟創始人和CEO有更多交流,去感受企業家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客戶為中心是優秀企業家非常清晰的品質。

除了以客戶為中心,還要解決運營效率的問題。優秀的公司能以更高效的方式去完成企業的使命,這體現在產品打造或者獲客效率是否足夠高效等方面,這些都是優秀公司的一些特徵。

張勤: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海外上市非常熱,很多企業上市後破發,最近的股市表現也非常不好。請問,您認為企業家應該怎樣選擇上市時間點?

周逵:美國市場、國內市場、香港市場這三個市場是最熱門的IPO市場。每個市場的體制不一樣,他們各自的週期也不一樣,市場快起來之後,肯定也會再慢下來,這是市場本身所具備的波動性。

實際上,會有蜂擁上市潮,也會存在資本寒冬。一波蜂擁上市之後,必然就是資本寒冬,過幾年之後又會有蜂擁上市潮。這就像一年四季有寒冬,也有春暖花開,寒冬和上市潮都不是什麼特殊情況,這就是週期性的市場常態。可以把時間拉長,用更長的時間維度衡量一家公司是否真正成功。

張勤:不同市場有不同特點,A股監管比較嚴格,美股規則比較透明,港股可能介於兩者之間。除了迎合大勢之外,如何選擇上市地點?

周逵:總體來講,上市地點的選擇需要CEO根據自己企業的業務情況來判斷。這幾個市場都有各自的“脾氣”,有各自的規則。

今天,尤其是有些新經濟創新企業,的確面臨著一些困境,需要IPO來促進業務進一步的發展。現在有很多公司去海外上市,實際上也是一個階段性的選擇。但是,為什麼這些代表著中國新經濟力量的中國公司都要跑到海外上市呢?我對國內近期推出科創板還是非常期待的,期待科創板為中國市場帶來更具活力的增長點。

張勤:您怎樣看待科創板?

周逵:市場之所以活躍,是因為接納了最有活力的經濟元素和價值增長元素,如果不接納這個元素,很難想象這個市場的活力或者自然增長點在哪裡。我們看納斯達克的新經濟體公司,尤其IT和生物醫療這兩個方向的創新力量佔了市場50%,甚至超過50%的市值。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市場的科創板對新經濟體公司來說,存在很大的機遇,我非常看好科創板市場,因為新經濟有巨大的成長空間。我們應該端正心態,不要著急,耐心地期待。在市場規劃上,要做好超前量。

張勤:我做了這麼多年的審計,看到很多客戶在選擇A股、港股還是美股上市時,確實因為A股硬性條件太高,成為很高的門檻。另外一方面,也看到特別是科技股的新興科技公司,二級市場分析師對美股業務的瞭解深度比A股更有優勢。國內有經驗的投資者也很多,但是就您看,二級市場培養出美股類似的分析師,這個路還很遠嗎?

周逵:我認為問題的根源不是看這個市場的活躍度,也不是看這個市場賺不賺錢,而是有沒有真正的好企業。真正的好企業會在新經濟中爆發出來,市場接納富有活力的增長型企業,它的活躍度就會自然增加。總而言之,就是看企業這顆種子到底好不好,種子好的、能走長遠的企業,在哪裡上市,在什麼時候上市都無所謂。

張勤:A股的特點是監管作用比較大,監管機構用自己的力量保護投資者。在美股的環境下,是把規則設的很明確,其實是利用市場分析師的力量來監管市場。從長遠來講,你覺得上市企業在適應監管環節上需要做什麼努力,怎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各種環境?

周逵:這確實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保護投資者,讓投資者接觸到最好的企業。

張勤:其實在選擇要不要上市,去哪裡上市的時候,就像我們選擇是不是要留學,或者還是在國內上學,每個人情況不一樣,要走適合自己走的路。依著大勢走的話,可能會事半功倍,但是走少有人走的路會更容易成功一點。最重要的還是,企業要有自己的價值點。請問,周總有沒有給上市的企業家一些忠告?

周逵:我覺得紅杉自己也是家創業企業,十幾年前開始在中國發展,然後跟很多合作伙伴一起服務很多優秀的創業者。我們走到今天,實際上可以感受到創業環境和資本環境是越來越好的。雖然現在市場上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是把趨勢看清楚之後,我們還是比較積極樂觀的。創業者的心態是要更加積極一點,永遠都要在市場上尋找機會。

第二個,上市公司會越來越多,中國A股的殼價值在下降。實際上代表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隻要把用戶服務好,把產品做好,IPO並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誌,應該爭取把IPO變為成功的手段。

現在IPO的企業越來越多,所以要學會正確地去運用好IPO這個工具。上個禮拜我去華為學習,這家公司也是我最尊敬的企業之一。在它的公開展覽室的書架上,放著他們自己的年報。儘管華為不是一個上市公司,但是它有自己公開的年報,這正印證我剛才說的,IPO對好企業來說,只是通向成功的一種手段而已,不是終極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