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上市潮冷思考,怎样走好IPO之路?

12月5-6日,2018创业邦100未来领袖峰会暨创业邦年会(以下简称“创业邦100未来领袖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在5日上午的开幕式环节,普华永道合伙人张勤对话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二位大咖就“海外IPO背后的冷思考”话题展开讨论,精彩观点如下:

1、小米、美团不算着急上市,他们IPO的时候已经是500亿美金规模的公司。

2、IPO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通向成功的手段,而非成功的标志。

3、判断好的企业,不能光看财务报表,要判断它的发展质量,还需要跟CEO更多交流,去感受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客户为中心是优秀企业家非常清晰的品质。

4、一波蜂拥上市潮之后,必然就是资本寒冬,过几年之后又会有蜂拥上市潮。这就像一年四季,有寒冬也有春暖花开一样,寒冬和上市潮都不是什么特殊情况,是周期性的市场常态。

海外上市潮冷思考,怎样走好IPO之路?

如下内容为《创业邦》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张勤:今年是海外上市高峰。美团、小米、拼多多等都是全球前十大IPO。从这个角度来说,最近确实有越来越多人很着急考虑上市,特别是小米原来不想上市,但是都在今年上了。我想问周总,包括一些您的被投企业,为什么现在都这么着急上市?

周逵:上市的决策是CEO与团队决定的。其实小米、美团上市不算着急,原因有两个,第一,他们上市的时候已经有了500亿美金的规模;第二,他们对未来有更清晰的预期,并认为在IPO之后跟公众能有所交代。

张勤:再讲上市时机,IPO肯定有优势和劣势,我们也有很多客户,比如滴滴、快手,他们也好像不太愿意很快上市。您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有些企业想比较快的上市,有些企业对上市有一些迟疑?

周逵:我理解一些企业想尽快上市,是希望多一种融资渠道,好处是可以让企业资金变得更加安全。另外,企业IPO后被放到聚光灯下,会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有些企业将IPO设定为企业目标,媒体也会把IPO当成创业成功的标志之一。但更成熟的创业企业,真正追求的目标是产业龙头地位,打造巨大的商业帝国,这跟单纯以IPO作终极目标的企业是不一样的。

追求IPO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现在市场也在进行理念和态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更加理性看待IPO,更加长远地衡量IPO到底是目标还是手段。尤其在今天互联网主导的市场,过早上市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挑战,比如说将自己的信息过早曝光给同行,增加了很多成本,公司的财务和决策也会被竞品所关注。

此外,IPO之后,企业要向公众投资者报告每季业绩,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让上市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就像灯光照在我脸上,我看不清楚台下的道理是一样的。上市其实是被放在聚光灯下,会让一切都会更加透明,公司的决策机制因此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其实,资金如今已经变成创业者可以调用的一种“基础设施”。当你在创业阶段发展得不错的时候,你跟少数私募股权投资人谈融资就可以了,有投资人相信你,愿意支持你的发展就足够了。

张勤:不管IPO是目的还是手段,很多优秀企业觉得上市也是非常必要。您认为上市的好处在哪?

周逵:有很多企业,包括员工会把IPO当成一个目标,当然能IPO是很好的。上市除了能拉到资金之外,对整个团队也有巨大的激励。另外,大家都很看重IPO,会把它当成一个标志,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且很多公司上市之后,更容易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你可以看到,很多CEO把股票代码印在名片上,所以说上市对于企业而言是有更多的涵义。

张勤:IPO对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也有很大的提升。之前很多企业需要做很长时间才能上市,而最近,像蔚来汽车、拼多多等,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就上市了。您怎样看待这样一个快速上市的趋势?这是一个常态,还是例外?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到底由什么决定?由技术还是其他?怎么才能找到快速成功的企业呢?

周逵:我认为上市不是企业核心的标志。前段时间,我们在谈创业周期的优秀企业特征,最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中心,这才是我们最认可的部分。以客户为中心就能知道自己为什么创业。另外,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你才知道怎样创新。我想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其他的东西都是围绕这一点来解决各种问题。

我们判断好的企业,不光看财务报表,要判断它的发展质量;还需要跟创始人和CEO有更多交流,去感受企业家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客户为中心是优秀企业家非常清晰的品质。

除了以客户为中心,还要解决运营效率的问题。优秀的公司能以更高效的方式去完成企业的使命,这体现在产品打造或者获客效率是否足够高效等方面,这些都是优秀公司的一些特征。

张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海外上市非常热,很多企业上市后破发,最近的股市表现也非常不好。请问,您认为企业家应该怎样选择上市时间点?

周逵:美国市场、国内市场、香港市场这三个市场是最热门的IPO市场。每个市场的体制不一样,他们各自的周期也不一样,市场快起来之后,肯定也会再慢下来,这是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波动性。

实际上,会有蜂拥上市潮,也会存在资本寒冬。一波蜂拥上市之后,必然就是资本寒冬,过几年之后又会有蜂拥上市潮。这就像一年四季有寒冬,也有春暖花开,寒冬和上市潮都不是什么特殊情况,这就是周期性的市场常态。可以把时间拉长,用更长的时间维度衡量一家公司是否真正成功。

张勤:不同市场有不同特点,A股监管比较严格,美股规则比较透明,港股可能介于两者之间。除了迎合大势之外,如何选择上市地点?

周逵:总体来讲,上市地点的选择需要CEO根据自己企业的业务情况来判断。这几个市场都有各自的“脾气”,有各自的规则。

今天,尤其是有些新经济创新企业,的确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IPO来促进业务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有很多公司去海外上市,实际上也是一个阶段性的选择。但是,为什么这些代表着中国新经济力量的中国公司都要跑到海外上市呢?我对国内近期推出科创板还是非常期待的,期待科创板为中国市场带来更具活力的增长点。

张勤:您怎样看待科创板?

周逵:市场之所以活跃,是因为接纳了最有活力的经济元素和价值增长元素,如果不接纳这个元素,很难想象这个市场的活力或者自然增长点在哪里。我们看纳斯达克的新经济体公司,尤其IT和生物医疗这两个方向的创新力量占了市场50%,甚至超过50%的市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市场的科创板对新经济体公司来说,存在很大的机遇,我非常看好科创板市场,因为新经济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我们应该端正心态,不要着急,耐心地期待。在市场规划上,要做好超前量。

张勤: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审计,看到很多客户在选择A股、港股还是美股上市时,确实因为A股硬性条件太高,成为很高的门槛。另外一方面,也看到特别是科技股的新兴科技公司,二级市场分析师对美股业务的了解深度比A股更有优势。国内有经验的投资者也很多,但是就您看,二级市场培养出美股类似的分析师,这个路还很远吗?

周逵:我认为问题的根源不是看这个市场的活跃度,也不是看这个市场赚不赚钱,而是有没有真正的好企业。真正的好企业会在新经济中爆发出来,市场接纳富有活力的增长型企业,它的活跃度就会自然增加。总而言之,就是看企业这颗种子到底好不好,种子好的、能走长远的企业,在哪里上市,在什么时候上市都无所谓。

张勤:A股的特点是监管作用比较大,监管机构用自己的力量保护投资者。在美股的环境下,是把规则设的很明确,其实是利用市场分析师的力量来监管市场。从长远来讲,你觉得上市企业在适应监管环节上需要做什么努力,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

周逵:这确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保护投资者,让投资者接触到最好的企业。

张勤:其实在选择要不要上市,去哪里上市的时候,就像我们选择是不是要留学,或者还是在国内上学,每个人情况不一样,要走适合自己走的路。依着大势走的话,可能会事半功倍,但是走少有人走的路会更容易成功一点。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要有自己的价值点。请问,周总有没有给上市的企业家一些忠告?

周逵:我觉得红杉自己也是家创业企业,十几年前开始在中国发展,然后跟很多合作伙伴一起服务很多优秀的创业者。我们走到今天,实际上可以感受到创业环境和资本环境是越来越好的。虽然现在市场上仍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把趋势看清楚之后,我们还是比较积极乐观的。创业者的心态是要更加积极一点,永远都要在市场上寻找机会。

第二个,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中国A股的壳价值在下降。实际上代表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只要把用户服务好,把产品做好,IPO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志,应该争取把IPO变为成功的手段。

现在IPO的企业越来越多,所以要学会正确地去运用好IPO这个工具。上个礼拜我去华为学习,这家公司也是我最尊敬的企业之一。在它的公开展览室的书架上,放着他们自己的年报。尽管华为不是一个上市公司,但是它有自己公开的年报,这正印证我刚才说的,IPO对好企业来说,只是通向成功的一种手段而已,不是终极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