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願的力量有多大?你這樣發願,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凡是對自己有所要求的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會先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有了這個願望的支撐,才能讓我們更好的規劃整個進程,通常,為了督促我們的行動,我們會給這個願望設定一個達成的期限,往往行動起來就會激情飽滿,動力十足了。

可是儘管如此,到了最終能把事情做成的還是少數,難道我們真的就只能聽天由命,做好自己,讓老天去安排去吧,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了嗎?其實,通過仔細的思考,我們不難發現,決定事情最終結果的,追根溯源,還是要回到最初的發心上來,同樣的願望,願力的大小不一樣,發心也有所不同,如果是以一顆純淨心,慈悲心,利他之心來發願的,一般願力的作用都會很強大,會支撐著自己一路勇往直前,披荊斬棘,最終的結果也一定是令人滿意的。

發願的力量有多大?你這樣發願,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明代時期的袁了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原本只是一介凡夫,由於命運被人十分精準的“算定”,從而心灰意冷,聽天由命,準備按“命運的安排”過完自己的一生。得到禪師的開示之後,他才猛然醒悟,原來命運完全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從那一刻起,他痛改前非,努力的懺悔,改正自己的各種缺點,併發願第一件事就是求取功名。在如此純淨心的發願下,他非常努力的用功苦讀,並且發願要做3000件的善事來完善自己的德行,以便以此德行與功名相匹配,最終他如願以償,在並沒有完全完成3000件善事的情況下,獲得了功名。由此可見,清淨心和慈悲心的發願,願力有多麼的強大。

發願的力量有多大?你這樣發願,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這個案例中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他發願要完成三千件的善事,以增長自己的福報,如果是放在我們現在來說,普通人認為,要考上名牌大學,考研考博甚至留學等等,只要自己努力學習就足夠了,可是努力的人有很多,為什麼最終成功的人還是少數呢?這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就是德行有別。如果德行相匹配,加上自己的努力,自然可以完成目標,可是如果德行缺失,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是不可能達成願望的。

再舉一個很普遍的例子,現代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發財,這和學生求學是一樣的道理。發願時同樣是一顆純淨心,我們為自己定下目標,今年要賺多少萬,要存多少錢。不是說俗套,就完全以賺錢為目的,有的人達到了,有的人年年發願,年年定目標,可是年年都沒有完成。根本原因至少在於兩點:

發願的力量有多大?你這樣發願,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第一,努力的程度不一樣。有的人是沒有退路,絕處逢生,全力以赴,有的人則是信誓旦旦,凡事盡力而為,稍微努力一點就認為自己已經很盡力了,稍微付出一點就要看到結果,最終的結果自然顯而易見;

第二,福德大小不一樣。有的人脾氣性格很溫和,待人處事都很周到,圓滿,人際關係非常不錯,而有的人就像一顆釘子,處處跟別人意見不合,很難圓融在一起,動不動就發脾氣上火,隨意辱罵,批評,抱怨,時刻都在損失自己的福報,又哪裡能和財富相匹配呢。

發願的力量有多大?你這樣發願,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獨家:九華山大願文化園——地藏王聖像

因此,我們要發願就要發大願,保持自己的內心清淨,踏實認真地做事,隨和待人,時刻不忘培養自己的福德,以利他之心,造福人類,回報家人,回報國家,回報社會的心態去發願,冥冥中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一步步的推動著自己向前進步,那麼我們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而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