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繁榮引起頻發侵權亂象,愛尚小視頻呼籲:版權保護不容忽視

報道,北京互聯網法院日前一審公開宣判了掛牌成立後受理的第一起案件——“抖音短視頻”訴“夥拍小視頻”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一案。審理中,法院首次認定短視頻是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同時認定百度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及時刪除了涉案短視頻,不構成侵權行為。

短視頻繁榮引起頻發侵權亂象,愛尚小視頻呼籲:版權保護不容忽視


這起案件及其審理的具體情節,雖然梳理起來比較“繞”,但其關鍵點不外乎三點:一是,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短視頻的署名者對該短視頻享有著作權。原告微播視界科技有限公司主張權利的“5.12,我想對你說”短視頻構成類電作品。二是,被告作為提供信息存儲空間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夥拍小視頻手機軟件用戶的侵權行為不具有主觀過錯,在履行了“通知、刪除”義務後,不構成侵權,不應承擔相關責任。三是,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短視頻繁榮引起頻發侵權亂象,愛尚小視頻呼籲:版權保護不容忽視


由此,法院首次認定短視頻是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這是個標誌性判例,也是司法創新。對於短視頻行業來說,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意味著短視頻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開始受著作權法律保護,這將對短視頻平臺和創作者形成激勵作用。

事實上,短視頻的創作和傳播有助於公眾的多元化表達和文化的繁榮,對短視頻是否符合創作性以及創作高度不宜苛求,只要能體現出製作者的個性化表達,即可認定其有創作性。客觀而言,視頻時間過短,有可能很難形成獨創性表達,但有些視頻雖然不長,卻能較為完整地表達製作者的思想感情,具備成為作品的可能性。本案中“我想對你說”短視頻就體現出了創作性,理當受到相關法律保護。

可以肯定,隨著短視頻開始受法律保護,今後涉短視頻著作權案也將隨之增加。抖音訴百度短視頻侵權一案僅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性,在其他案例並不多見的情況下,法院今後在審理相關短視頻著作權案時,應就個案具體情況進行合理合法的審理。不僅要看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包括是否由作者獨立完成、是否具備“創作性”,而且要與時俱進,踐行司法創新。


短視頻繁榮引起頻發侵權亂象,愛尚小視頻呼籲:版權保護不容忽視


近年來,短視頻行業發展迅速,也產生了大量版權訴訟,引發社會各界關注。短視頻版權侵權的常見類型有哪些?如何理解短視頻在《著作權法》中的適用?短視頻版權保護有哪些可開拓路徑?近日,在中國版權協會和騰訊研究院主辦的第五屆中國互聯網新型版權問題研討會上,來自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及高校等領域的相關人士就這些話題展開了討論。

近年來,短視頻行業發展呈現繁榮趨勢,湧現出一批現象級產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版權訴訟。

騰訊公司法務部副總裁江波表示,一些平臺通過算法或以技術中立的名義,把其他平臺上的版權作品抓取過來放到自己平臺上使用,這種行為對整個互聯網內容產業的行業發展秩序造成了較大損害。

搜狐研究院秘書長馬曉明認為,從目前短視頻侵權訴訟案來看,短視頻平臺侵權行為主要有幾種情況。第一,平臺自己上傳侵權短視頻內容,目前這種模式已經很少見;第二,平臺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完成侵權短視頻,由第三方機構上傳;第三,平臺註冊了大量自媒體賬號,偽裝成自媒體抓取作品來分類上傳,並利用“避風港原則”逃避責任;第四,一些短視頻平臺推出培養計劃,鼓勵和引導自媒體上傳侵權短視頻,平臺再主動推薦。

從產生侵權的視頻類型看,目前短視頻領域中最主要的侵權形式是一些聚合平臺未經許可將他人視頻作品拆分為若干片段,向公眾提供。首都版權產業聯盟秘書長韓志宇說,有些較大的平臺,動輒向用戶提供幾十萬個拆分出來的短視頻,受害最嚴重的是那些花費巨資購買視頻版權的視頻網站。

“被拆分的作品主要是影視劇,也包括一些綜藝、體育、音樂、教育以及其他類別的節目和作品。例如,電影《芳華》在電影院上映的同時,有一個平臺上就可以找到近50個關於《芳華》的片段,加在一起時長約30分鐘,佔整部電影時長的四分之一,其中一些鏡頭明顯是在電影院裡偷拍的,居然都可以上傳到平臺。”韓志宇講,有一些小企業以及個人,專門從事影視劇拆分業務,向一些大平臺有償提供拆分片段,目前已經形成地下生產線,這一現象應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除了把長視頻裁剪成短視頻,把短視頻“拼湊”成長視頻的侵權方式也同樣存在。“我們這個平臺遇到的主要侵權類型是侵權方把用戶原創內容聚合起來變為一個新的視頻。雖然目前沒有成為行業主流,但隨著各大長視頻網站開展更多的短視頻業務,這種情況也會逐步增多,新型侵權行為是隨著技術發展而不斷出現的。”快手公司法務部高級總監賈弘毅說。

“新事物”依然適用“舊法律”

如何看待短視頻在《著作權法》中的適用至關重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李琛表示,短視頻產業並沒有給著作權的理論或者相關制度帶來本質性衝擊,判定是否侵權的主要難度在操作層面。

對於個案,要判斷侵權是否成立。判斷原視頻是否為法律意義上的“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至關重要。有一些觀點認為,可對短視頻分門別類,如以視頻長短界定視頻在法律意義上是“作品”還是“製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盧海君理解,短視頻是自我表達的工具,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現,構成“作品”毫無疑問。李琛認為,判斷視頻是否具有獨創性,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一旦定量,必然是任意的。”

基於此,盧海君認為,短視頻的版權保護方式應該與其他類型的視頻保護方式沒有差別。“不管是短視頻還是長視頻,應該提供一體化、普惠化、扁平化的版權保護,不能在所謂類型化的基礎上區別對待。”

在短視頻版權訴訟中,另一種常見的爭議是,部分平臺以“避風港原則”為自己免除責任。所謂避風港原則,是指在發生著作權侵權案件時,當平臺只提供空間服務,並不製作內容,如果平臺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的義務,如果侵權內容既不在平臺的服務器上存儲,又沒有被告知哪些內容應該刪除,則平臺不承擔侵權責任。

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張璇表示,在短視頻領域,這一規則的適用應該有一個前提,就是平臺應設置一個侵權投訴渠道。

“在一些訴訟中我們發現,平臺上並沒有設置相應的投訴渠道,但在訴訟時,卻拿出其在關聯網站或者其他端口設置的侵權投訴渠道,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下不應適用該規則。”張璇說:“對於多次通知屢刪不絕的情況,還要不要繼續通知?這要視個案情況而定。包括侵權視頻是不是同一個用戶上傳,侵權視頻是不是屬於同一個劇集,涉案用戶是不是曾經被投訴或者被平臺處理過等因素,都需要綜合考慮。”

平臺應扮演更積極角色

短視頻繁榮引起頻發侵權亂象,愛尚小視頻呼籲:版權保護不容忽視


如何推動短視頻侵權亂象得到改善?對此,愛上小視頻和有關與會人士認一致為,平臺應該在治理過程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馬曉明認為,在短視頻版權領域亂象治理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的是,平臺在版權侵權過程中到底做了什麼,應該做什麼。具體來看,有兩個問題至關重要,第一是怎樣才能規制平臺濫用通知刪除規則,也就是“避風港原則”;第二是怎樣才能識別大量自媒體中的真實用戶,防止平臺大量偽造自媒體用戶。

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五隊隊長劉立新認為,目前短視頻版權侵權問題頻發,執法難度大。他建議,應當建立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協同體系。同時,企業應當儘快建立全國統一快速授權系統、原創視頻維權系統等,各企業在投訴時,可以提供更加精準的權屬證明等投訴材料。

李琛則表示,目前很多侵權行為都是因為侵權者對於法律的無知造成的,平臺應當有義務予以告知。“有些用戶真不知道他的行為已屬於侵權,僅因為覺得好玩,隨手就把別人的視頻裁剪髮布了。建議短視頻行業自律條款中可以加上這樣一條:平臺應當有用戶上傳指南,用戶上傳視頻之前,平臺要對用戶說清楚,哪些行為是侵權,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李琛建議,可以適當提高短視頻平臺的注意義務,可以考慮把內容識別技術引入其中,自動識別上傳視頻是否屬於侵權視頻。“如果你從事一個行業,又帶來了很高的侵權風險,那麼就應當把採用必要的技術手段當作成本,不能把這個風險轉移給權利人。”李琛說:“應該鼓勵平臺在合理條件下代行著作權。一方面個體權利人缺少這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果都是平臺代行權利,將來有可能會形成一種交叉許可模式。平臺與平臺之間交涉磨合,最終有可能打造一個合理的行業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