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七)

這回給大家介紹的陶瓷品種,依然是藍色的,它與前面說過的青花、祭藍的燒製工藝極為相似,但表現出來的效果卻是天壤之別。青花是用筆蘸著鈷藍料描繪,祭藍乾脆直接將鈷藍料塗滿,一個極為具象,一個極為抽象。介乎於兩者之間的,還有一個品種叫“灑藍”。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七)

清雍正 青花海浪花卉紋折沿洗

觀復博物館藏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七)


清雍正 祭藍釉藥缽

觀復博物館藏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七)


清康熙 灑藍釉大碗

觀復博物館藏

【灑藍】


“灑藍”也叫“雪花藍”,一個是俗名,一個是藝名,還有個學名叫“吹青”。青,說的是顏色,跟青花一樣。吹,說的是方法。《陶冶圖說》記載:“截徑過寸竹筒,長七寸,口蒙細紗,蘸釉吹之。”吹完了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釉面因吹灑的鈷藍料多少不均,視覺看上去斑斑駁駁,藍料多的地方呈現深藍,藍料少的地方呈現淡藍,間隙沒有藍料的地方則漏出白色。遠觀猶如一件藍釉器物上飄滿雪花似的。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七)


雪花兒照片


關於灑藍創燒的年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是清朝初年。後來隨著研究的深入,才發現這種工藝早在明初宣德時期就已經出現。只不過明初燒造的量很少,留到今天的實物微乎其微,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清初製品,才造成了這個誤會。

首都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宣德灑藍釉珍品。這件寶貝遠看就是個大碗,但做得很厚,行里人過去都管它叫“色(音:shǎi)盔子”,是宮裡娛樂時用它擲色子用的。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七)


明宣德 灑藍釉缽

首都博物館藏


上世紀70年代,有一老太太拿著一隻藍色的大碗,就是後來首博收藏的這件宣德灑藍色盔子,來到北京市文物商店,說家裡缺錢想把它賣掉。工作人員拿起來看了半天,覺得這東西非常奇特,可是從來沒見過,弄不清到底是什麼,值多少錢。據老太太說這碗在她家裡放了很多很多年,裝過鹽還餵過雞,也不知道是個啥,但是個老物件肯定沒問題。商量來商量去,工作人員最後把它當作乾隆年間的瓷器,給了老太太80塊錢收購了下來。買完以後,誰也不敢下個定論,說什麼的都有。最後還是包括耿寶昌、付大卣等瓷器專家在內的北京市文物局鑑定組和國家文物局鑑定組多次鑑定,確定了這隻大碗是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燒的“灑藍釉缽”。傳世非常罕見,被定為了國家一級文物。

灑藍雖然明初就已經出現,但宣德以後就斷燒了,所以在整個明代中、後期根本不見灑藍的蹤影。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景德鎮重新得到恢復,灑藍才又復燒成功。清代灑藍技術逐漸成熟,相對明朝已經變得非常普及。不光宮廷貴族可以使用,民間以及外銷商品中,都可以看到灑藍釉瓷器。

清代雍乾時期,仿生瓷器非常盛行,以陶瓷模仿各類瓜果、食物、山石等惟妙惟肖、幾可亂真。觀復博物館陶瓷館裡有一件雍正時期仿青金石釉的大筆洗。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七)


清雍正 灑藍(仿青金石釉)筆洗

觀復博物館藏

青金石是過去宮廷非常喜愛的一種寶石,顏色青白相間,並且點綴有小金點,經常雕刻成各種文房擺件或是鑲嵌在屏風等器物之上。以瓷仿燒,目的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討巧,增添生活的樂趣。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七)


清代 青金石山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仿青金石效果的瓷器品種,其實也屬於灑藍的一枝,工藝上準確說都屬於“吹青”。《陶冶圖說》記載:“吹之數遍,視坯之大小與釉之等類而定,多則十七八遍,少則三四遍。”工匠根據意圖,靈活調整,遍數多少之差,燒完的視覺效果就會出現差異。


看完了,終於把陶瓷品種分清了(七)


吹釉

除了純粹的灑藍以外,清代還在其基礎之上,有所發展創新。我們留到下期再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