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讀書學習作為孩子唯一的目標任務

不把讀書學習作為孩子唯一的目標任務

在學校看成績,在社會看金錢地位,這是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優劣標準。

一個讀書學習好的孩子,肯定倍受家長的堆崇和喜歡。這本身沒有什麼不對,而我們要提出的是,均衡發展的理念,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只不過提法不同,過去叫德、智、體全面發展,而現在呢,換詞了,把書讀的好,叫智力或者叫智商,讀書以外的東西就叫非智力,比如說懂禮貌守紀律。均衡發展就是既要注重智力的培養和發展,同時也要注重非智力的培養。

如果說智商是生理的遺傳,那麼情商就是心裡的後天養成。而且人們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和證明,情商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所佔比例,要遠大於智商。

一群孩子在遊戲玩耍時,我們往往會忘加猜測,誰誰誰聰明,誰誰誰苯,這只是對孩子的一個智力判斷。

不把讀書學習作為孩子唯一的目標任務

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或是“笨”,通常指的就是一個人的“智力”。傳統的觀念總是認為,智商代表著智力,如果一個孩子測試出來的智商高,父母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家孩子聰明著呢,將來肯定有出息!”反之,家長則往往愁眉不展,對其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那麼,智商等同於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嗎?智商高的人必定能夠取得成功嗎?不是必定, 因為成功的因素很多,智商必不可少,但不是唯一。左右成功的因素還有人脈、社會關係、等等,就連語言的表達與敘說都與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傳統以才學論高低,這種帶片面衡量標準的束縛下,我們的家長在孩子培養方面,還是偏重智力培養。

有位學生學習成績不佳,老是“掛紅燈”。於是家長帶他去做智力測試,結論是智商偏低。但是人們發現,這個孩子除了學習成績不夠理想之外,其他方面並不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些“小聰明”。後來經過醫生的專業評定,原來這個孩子只是患有輕微的多動症。除了學習之外,這個孩子動手能力特別強,他在學校組織的各種課外興趣班中,都有出色表現。

我們的家長很願意自己的孩子繼續沿著自己走過並留下印記的車轍再走一遍。這個車轍裡沒有推陳出新的東西,只有善意的強加。

家長們化很多精力,給孩子買益智玩具,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孩子起先還行,可慢慢地發展到越來越不想和人講話,話也少了,很內向,這是家長只注重"智力"培養,而缺乏經常性地與孩子溝通交流,久而久之孩子的"情商"反而低了。

王安石在《傷仲永》裡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神童仲永在5歲的時候,才能盡顯無疑,他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看到景物就能寫出詩來。仲永算是高智商,他父親自是沾沾自喜,卻疏於培養,到了成年後,仲永不但沒有進步,還才能盡失,和其他成年人也沒有了多大區別。

這個例子是說,智商高代表不了以後,後天的培養不能放鬆,還很重要。

智力和情商的培養,應該是同步而均衡的。沒有誰重誰輕。也就是說要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同發展。

不把讀書學習作為孩子唯一的目標任務

在影響孩子情商方面,家長擁有最好的機會。我們的家長能意識到,並主動引導孩子按其天性快樂發展,而不是把讀書學習作為孩子的唯一目標任務。

最後個個都得溶入社會,不同的父母已經塑造出來了不同的藝術品,那麼此刻的孩子身上除了有父母的相貌基因,還有家教習慣的複製,所以一個人的身上濃縮了家庭的樣子。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