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5G概念浮出水面!從互聯網發展史探尋5G時代的機會(附案例)

自2018年伊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增速開始下滑、民碎主義泛起、逆全球化蠢蠢欲動,導致全球局勢不穩定。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舊的技術變革已經發展到了極限,而新的技術變革遲遲沒有爆發,這導致主要經濟體進入了存量博弈、互相拆臺,以便熬過寒冬,迎接新一輪技術變革的春天。

未來什麼技術變革能給人類帶來新一輪繁榮?很多機構把寶壓在“人工智能”上。今日本文不打算探討“人工智能”這個宏大敘事,而是把重點放在“5G”這個小而美的基礎建設上,因為如果5G道路沒有鋪設好,“人工智能”這個高速列車的啟動只能是空談。

在中國有一句名言,“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表達出了一個非常樸素的哲理:貨物(思想、技術)的流通,需要先建立起通道(道路、鐵路、信息高速公路)。任何東西都不是平白無故出現的,只有先出現適合新生事物的土壤,然後才能孕育出新生事物。

從中國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發展來看,如果沒有國家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就不可能出現三大門戶和搜索;如果沒有3G技術的出現及推廣,社交與電商就無法實現圖片與語音傳輸;如果沒有4G的普及,我們將永遠停留在功能機時代,無法使用智能手機,也無法使用滴滴出行、無法使用美團叫外賣。

同樣,如果5G沒有普及,現在正在研發的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都只能存在於實驗室。

作為投資人,我們在押寶新的技術變革前,不如踏踏實實圍繞“信息通道”上找機會。如果把握住“5G時代”的投資機會?我們可以先從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裡找到投資邏輯和標的。

2000年新浪、網易、搜狐先後在納斯達克上市,中國第一代互聯網版圖成形。這一代互聯網的特徵是,從門戶到搜索,都建立在文字的傳輸上;這是典型的2G時代的產物,因為2G的數據傳輸速度是25KB/s,這個速度只能滿足文字的傳輸。如果這個時候你超前的想到了在網上購物、在網上看電影,從而去創辦電商和視頻網站,你會發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僅技術無法跟上,而且市場也未形成這種消費意識。

但大家千萬不要小看2G,也不要小看三大門戶的網絡技術和盈利模式,它們最大的意義在於中國的互聯網實現了從“零”到“一”的跨越,這是歷史性的進步。就這小小的一步,我們的國家做了很多基礎建設,這才孵化出三大門戶與搜索,這從一組時間上可以看出“過程”之不易:

1987年9月14日,中國向世界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互聯網正式進入了中國的實驗室。

1994年4月20日,中國實現了與因特網的全功能連接,信息公路終於鋪設完畢。

1996年第一家互聯網企業“瀛海威”誕生,這僅僅是一次小型的嘗試。

1997年6月丁磊創立網易公司才拉開門戶的序幕。

1998年搜狐、騰訊、新浪紛紛成立。

2000年,新浪、網易、搜狐先後在這一年上市,互聯網門戶時代掀起高潮。

從上面的時間可知,我們的國家從1987年開始探索互聯網,到1994年“信息公路”開通,用了7年的時間;從信息公路的開通到門戶全部出現,用了4年的時間;門戶出現到上市,用了3年的時間。由此可見,從實驗室到上市高潮,一共耗時13年。這裡面最關鍵的階段是1994年信息公路開通,如果沒有他,三大門戶都是空中樓閣。

在這個階段,賺錢的業務有三個,分別是:賣電腦的(硬件)、網絡基建(通道)、賣操作系統的(軟件)、門戶網站(產品)。這裡面,賣電腦比較牛的公司有聯想、戴爾、惠普;網絡基建上市的是中國移動,操作系統被微軟壟斷,門戶網站比較牛的有雅虎、新浪、網易、搜狐。

在股價上,表現最好的是微軟。微軟1986年上市,復權後,當年最低價25.5美元,1999年最高價為17271美元,期間最大漲幅為677倍。

聯想1994年在香港上市,復權後,當年最低跌到0.32港元,2000年最高漲到8.56港元,期間漲幅達到26倍。戴爾退市了,沒找到K線圖。

惠普1986年上市,復權後,1990年最低跌到26.42美元,2000年創歷史新高漲到640美元,期間最大漲幅為24倍。

搜狐2000年上市,次年最低跌到0.52美元,2003年出現第一個歷史高點43.4美元,期間最大漲幅83倍。

網易2000年上市,次年最低也是跌到0.52美元,2003年出現第一個歷史高點72美元,期間最大漲幅138倍。

新浪2000年上市,次年最低跌到1.02美元,2004年出現第一個歷史高點49.5美元,期間最大漲幅為48倍。

雅虎1996年上市,歷史K線圖找不到了,從新聞報道里可以推算其漲幅,上市首日市值達到5億美元,2001年泡沫破滅前市值超1000億元,期間最大漲幅超20倍,實際漲幅肯定比這個要大,但不會大到離譜超30倍吧。

中國移動在1997年於香港上市,次年最低跌到8.7港元,2000年出現第一個歷史高點80港元,期間最大漲幅約為10倍。

從這裡面可以看出,在第一代互聯網風潮裡,漲幅最大的是微軟的677倍;國內漲幅最大的是網易的138倍。總體上賣硬件(電腦、網絡基建)的普遍漲不過搞產品(門戶)和軟件(操作系統)的。

在門戶網站大放異彩時,還有幾家切入點不同的互聯網公司也成立了。由於生不逢時,與大塊吃肉的門戶網站相比,它們悽慘多了,每天都面臨著生死威脅。這些公司主要有:

1998年劉強東在中關村創立京東。

1998年騰訊成立,次年推出QQ聊天產品。

1999年馬雲帶領下的18位創始人成立阿里巴巴。

2000年李彥宏在中關村創建了百度公司。

它們成立後活在門戶的陰影下,沒有資本認可它們的盈利模式,導致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據說騰訊想50萬把QQ賣掉都賣不出去,馬雲求爺爺告奶奶拿到了軟銀的救命錢,百度被谷歌吊打並按在地上摩擦。京東則在中關村買光盤,此時與電商還沒有關係。

此時此刻,我們的國家也在馬不停滴的建設“信息公路”,1998年中國組建了電信和聯通,開始大規模的鋪設網絡骨幹網,互聯網進入3G時代,數據傳輸達到了200kb/s,這讓圖片與語音傳輸成為了可能。

2003年,互聯網泡沫的影響力減弱,活下來的公司在殘酷的環境裡找到了生存之道,如百度首創了競價排名,並創造性推出股吧,開搜索社區化之先河;馬雲也摸索到了生財之道,為中國的出口商和美國的買家牽線;京東也開始開闢電子商務領域創業實驗田,騰訊則摸索出了無線尋呼、手機短訊等業務。

當互聯網泡沫的影響徹底消除、當網絡骨幹網鋪設完畢並投入使用後,中國網民數量開始大幅增長,網絡提速降費導致博客和個人門戶興起、網遊市場風起雲湧成為搖錢樹、電子商務也被國家確定為重要新興產業,這批活下來的公司出現了飛速發展,紛紛開啟了上市之路,BAT的江湖地位就是在這個時代確立的。

2004年6月16日,騰訊在香港上市。

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掛牌上市。

但這還不算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3G基站的建設,隨著淘寶網培育了用戶的消費習慣,一大批電商細分平臺興起,並在2014年又掀起了一個高潮。這一年,京東、聚美優品、阿里巴巴、途牛網、樂居、迅雷、獵豹等全部赴美上市成功(注:阿里巴巴從香港退市去美國上市)。

在這階段,賺錢的業務主要有三個:操作系統(軟件)、電商搜索(產品)、網絡基建(通道)。這裡面,PC操作系統的王者依然是微軟、搜索龍頭是百度與谷歌、電商龍頭是阿里巴巴、京東,網絡基建的龍頭是移動和聯通。

在股價表現上,微軟從2001年的低點2980美元,漲到2007年的第二個歷史高點12064美元,2014年重新漲到這個價位附近,區間最大漲幅為4倍。

百度2005年上市後當年最低跌到44.44美元,當時市值為39億美元,然後在2014年見到大頂,市值高達900多億美元,期間最大漲幅約為23倍。

騰訊2004年上市出現3.3港元的低點後,一直漲到今年,它在2015年曾出現過一個重要高點873港元,期間最大漲幅為264倍。

阿里巴巴2007年在香港第一次上市,上市的是B2B業務,那時候這個業務已經非常成熟且觸到天花板,所以股價是高開低走,一級市場的風投們大賺,二級市場股民接盤虧損。

中國移動2003年最低跌到14.55港元,2007年創下歷史最高價160港元至今未突破,期間最大漲幅為11倍。

中國聯通2002年在A股上市,2006年出現低點2.11元,2008年創下歷史新高,最高漲到16.9元,期間最大漲幅約8倍。

中國電信在2002年與港股上市,次年最低跌到1.33港元后,2007年最高漲到7.8港元,期間最大漲幅為5.8倍。

綜上所述,在第二輪互聯網風潮裡,漲幅最大的是騰訊,百度第二,可見最賺錢的業務依然是產品(社交、搜索),搞通道(網絡基建)的和搞硬件的一樣,依然是個苦差事,電腦操作系統已經飽和增長乏力。

2014年,中國移動拿到了4G牌照,開始瘋狂建設4G基站,憑一己之力建了全球一半的4G基站。4G時代,網絡傳輸速度達到1M/s,拉開了移動互聯網的序幕

,APP成為一種新型的產品出現在舞臺上,承載APP的智能手機也成為大眾追捧的寵兒,互聯網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智能手機的佼佼者主要有蘋果和小米、Huawei等,APP則是百花齊放,如社交類的微博、微信,視頻類的愛奇藝、騰訊視頻、抖音快手,外賣領域的美團、餓了麼,出行領域的滴滴、摩拜、OFO,網絡支付有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等。以上名單是充分競爭後的倖存者,還有大量的公司被兼併重組或淘汰。

這些行業巨頭大部分還沒有上市,目前已經上市的僅有蘋果、小米、騰訊、愛奇藝、微博等。小米與愛奇藝是2018年新上市的公司,在2014年之前上市的僅有蘋果、騰訊。在網絡基建方面,在2014年之前上市的公司有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在2018年上市的有中國鐵塔。

這個階段賺錢的公司主要分兩類:硬件(蘋果、小米)、網絡基建(移動、聯通、電信、鐵塔)、產品(騰訊、愛奇藝、微博)。

從股價表現來看,蘋果在1997年上市,後復權後,當年最低價為0.52美元,2014年前的重要高點為2012年的89美元,期間最大漲幅為171倍;2013年出現重要低點49.3美元,今年出現歷史高點232美元,期間最大漲幅為4.7倍。

騰訊在2015年出現重要低點638港元,在2018年創下歷史新高,最高漲到2403港元(後復權價),期間最大漲幅為3.76倍。

微博在2014年上市後與2015年出現重要低點8.78美元,2018年最高漲到142美元,期間最大漲幅為16倍。

中國移動在2014年出現重要低點86港元,2015年漲到144港元后就一蹶不振,期間最大漲幅為67%。

中國電信2014年出現重要低點3.9港元,2015年漲到7.07港元后就一蹶不振,期間最大漲幅為81%。

中國聯通2013年出現重要低點3.54元,2015年漲到13.76元后就一蹶不振,期間最大漲幅為3.8倍。

至於小米與中國鐵塔,今年剛在港股上市,小米已經破發在尋底,中國鐵塔破發後觸底成功剛漲過發行價,他們在2014年至今的成長性沒有體現在股價上。

綜上所述,在大部分產品沒有上市的情況下,在這第三輪互聯網風潮裡,股價漲幅最大的是微博,其次是蘋果、騰訊;中國聯通搭上混改的順風車漲幅不錯,移動與電信依然墊底。由此可見,搞網絡基建的依然是個苦差事,硬件類表現不錯,產品類的股票依然是香饃饃。

2018年在經濟週期裡是個萬劫不復的一年,經濟的長波、中波、短波在這一年共振下跌。更讓人憂心的是,移動互聯網經過四年的空前繁榮,已經把觸角伸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在今年出現了盛極而衰的滯漲下跌;肇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信息技術,已經走到了盡頭,而新的技術變革還沒有頭緒,世界陷入了衰退的恐慌,主要經濟體開始關上門搞逆全球化。

由於沒有新的技術變革帶來新的增長點,各經濟體出現了激烈的存量博弈,體格巨大的經濟體對弱小經濟體出現了點殺,企圖將對手一切可能超越自己的技術扼殺在搖籃裡。中國的中興與Huawei從幕後被推到“砧板”上,這讓我們氣憤的同時,也看到了新一輪技術變革的賽道——5G。

很多公司很早就在智能穿戴、無人駕駛等“人工智能”領域排兵佈陣了,為什麼一直無法取得重大突破?原因在於人與物之間還無法互通互聯。為什麼無法互通互聯?因為網絡傳輸的速度跟不上,人類還無法流暢的控制產品。5G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G/s,在理論上是4G一千倍,這讓很多問題迎刃而解。值得注意的是,當速度超過一定的閾值,天知道會有什麼新東西會被創造出來,人工智能是不是下一個技術變革的“選手”,這是一個未知數。

但不管怎樣,賽道我們摸清楚了,那就可以找概念股了。關於5G概念股,很多券商發佈了詳盡的研報,這些研報的重點都在硬件上了花了很大的功夫,彙總如下:

運營商:電信、移動、聯通。

設備商:Huawei、中興、愛立信、新諾基亞。

射頻器件:益生科技、滬電股份(PCB)、深南電路(PCB)、東山精密(濾波器/天線)。

5G光通信:光迅科技、亨通光電、烽火通信、中際旭創、新易盛。

光纖光纜:亨通光電、中天科技、通鼎互聯。

通訊設備:烽火通信、中興通訊。

光模塊:中際旭創、博創科技、光迅科技。

通過我們上面對互聯網每代風潮的總結,可以發現硬件、通道類的股票表現基本上是墊底的,他們乾的都是苦差,漲幅也不突出,真正表現好的要麼是搞軟件的、要麼是搞產品的。所以,我們投資的重點不應該在5G概念股裡,而是應該在躺在5G上掙錢的軟件或產品公司。

這樣,我們首先就可以排除上述5G各細分行業的概念股了,然後再可以排除賽道公司(移動、聯通、電信、鐵塔),剩下的就是諸如智能穿戴、無人駕駛、物聯網、雲計算等概念了。最後用一句話總結“5G時代”的投資邏輯:5G這個領域並不產生黑馬股,它的任務負責孵化產生黑馬股的產品;我們不能由此而否定5G的重要性,沒有它,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目前雖然5G還沒有商用,我們也無法找出未來互聯網“黑馬級應用”。將來等我們發現那些黑馬產品時,極有可能他們已經從成長成熟了,比如現在的抖音、今日頭條。如果它們真上市了,估值肯定很高,我們是沒有低買機會的。我們要尋找的是像網易、騰訊那樣還未成長為巨頭就上市的公司,不是阿里巴巴那種已經成熟了才上市的公司。下面我將從已經面世的智能穿戴領域來尋找5G概念潛力股,這裡不是薦股,只是分享一下我的思路。如下:

1月6日,TCL集團公告稱,小米集團在二級市場購入TCL公司0.48%股份;公告提到,TCL已於2018年12月29日與小米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開展在智能硬件與電子信息核心高端基礎器件一體化的聯合研發。這一次小米直接購入TCL股份,意味著其在家電領域的佈局再下一城,不排除後期還會繼續增持TCL股份。至此,小米在我心中,越來越符合5G概念股。

小米之所以被我評為5G概念股,因為它有兩個業務與5G相關,一是即將推出的5G手機,二是智能硬件。這兩個業務深度契合了5G和物聯網等藍海市場。在手機的市場份額方面,小米在全球排第四,僅次於三星、華為、蘋果;在國產手機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華為。未來5G手機普及,小米只要不犯大錯,依然可以保持在第一梯隊裡。

從小米最近幾年的佈局來看,雷軍的野心並不只在手機市場上,他的目標是智能家居市場。在這一點上,華為還比較落後,蘋果是小米的競爭對手,但小米有它的致勝之道。我們先來說說小米在智能硬件上的佈局,登陸小米商城你會發現,它的硬件產品已經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小米平板、小米手環、智能後視鏡等數不勝數。

最牛5G概念浮出水面!從互聯網發展史探尋5G時代的機會(附案例)

根據權威數據機構IDC發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市場前五大可穿戴設備廠商”排名中,我們可以發現小米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419.3萬,市場份額28.9%,居中國市場第一名;華為排第二名,市場份額只有11%。在IDC發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出貨量”排行榜上,小米憑藉690萬的出貨量穩居市場首位,市場份額高達21.5%。蘋果排第二名,市場份額只有13.1%。

最牛5G概念浮出水面!從互聯網發展史探尋5G時代的機會(附案例)

大家千萬不要被小米所取得的份額驕傲,小米之所以出貨量大,是因為它的主打產品是智能手環,小米的智能手環價格在99-199區間;蘋果之所以排在小米之後,因為它的主打產品是智能手錶。在京東上,Apple Watch最高的是7578元,最低的是1199元(是不是盜版?),所以,儘管小米市場份額大,但它是低級產品,利潤很少,蘋果的利潤可以碾壓小米。這個戰略性的問題,雷軍一定想到了,目前他的動作是參股華米科技,並在小米商城上猛推“Amazfit智能手錶”,價格最高的為999元,價格遠遠低於Apple Watch.

“低價”一直是小米致勝的法寶,從推出手機開始,雷軍已經將這套打法使用的爐火純青。去年12月,儘管雷軍輸掉了與董明珠的10億賭約,但董明珠贏得並不光彩,因為格力2018年的營收大約為1900億元,小米的營收為1800億元,小米並沒有被她甩多遠;關鍵在於,小米才成立多少年?格力又成立了多少年?此外,2013年他們打賭時,小米的營收才300億左右,格力的營收為1100億左右,5年期間小米營收大約翻了6倍,格力僅增長了80%左右。在絕對數字上董明珠贏了,在相對數字上,雷軍贏了。

最重要的是,小米的多元化之路幾乎全部成功了,而董明珠的多元化之路幾乎全部失敗了。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別?因為雷軍有一套成熟的打法,而董明珠沒有。小米多元化的致勝之道是,用成本定價,只賺取微利,用廉價的產品橫掃市場,迅速獲取壟斷性市場份額,然後再慢慢賺錢。大家想想,連當年的山寨手機都被小米整垮了,當時雷軍壓根就沒準備賺大錢,他的打法是互聯網企業的搞法,先佔據份額,一統江湖後再慢慢找盈利模式。

而董明珠的打法是延續了“格力空調的高利潤”之路,避免影響銷售的利潤率,所以格力手機推出來的時候貴的要死,儘管理論上可以獲取豐厚的利潤,但現實是一個也賣不出去。當年格力是怎麼從松下和三菱的空調裡殺出重圍的?不就是便宜麼!如果當初松下三菱只保持5%的利潤,那就沒有格力啥事了。正如小米手機僅保持了5%的利潤率,就讓山寨手機全死了。

現在小米把這套“互聯網打法”應用到了海外市場,尤其是應用到了科技落後的非洲、東南亞、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小米廉價產品的出現,不僅給當地民眾帶去了物美價廉的好產品,而且直接扼殺了當地的“民族工業”,讓落後地區無法孵化出自己的工業,從而讓他們的國家無法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讓他們成為中國的“經濟殖民地”。在清末民初,張謇等實業家咬著牙齒創辦紗廠、生油廠、麵粉廠,就是想與西方資本主義抗衡,為民族工業留下血脈,改變中國淪為西方傾銷產品的殖民地現狀。

現在這一幕在非洲等落後地區上演,這是沒法講感情的事情。歐美經濟之所以出現騰飛,是因為當年擁有非常大的殖民地供應原材料,並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這讓歐美等國家走上了產業鏈的頂端。中國要想走上產業鏈的頂端與歐美平起平坐,也必須要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不過中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手法十分仁慈,我們是通過“一帶一路”和平擴大市場的。

小米的發展契合了國家戰略,成為“走出去”企業裡的典範,所以國內CDR首單花落小米。這並不是小米比騰訊、阿里巴巴要優秀,而是它的業務是在為國家戰略服務,自然得到了國家的呵護。後期只要小米在戰略上不要失誤,成長為智能家居巨頭沒問題。所以,小米在香港上市時估值被大大打折扣、上市後還破發了,這對我們而言是一件好事。如果小米像阿里巴巴那樣,上市時估值溢價,我們還有什麼低買的機會?本文並不是號召大家現在去買,現在中美收緊貨幣,全世界的互聯網公司的股價都在承壓,現在買入小米是在徒手接飛刀。如果這一輪互票網泡沫真的破滅,待泡沫消化完畢,那將是我們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有興趣者可以翻翻2002-2003網易的股價走勢。(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