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自助早餐,一個姑娘拿光了所有雞蛋

酒店自助早餐,一個姑娘拿光了所有雞蛋


酒店自助早餐,一個姑娘拿光了所有雞蛋


你預言的所有不好,都可能慢慢的,一一成真。


四年前的九月,我們一家去廣西北海潿洲島旅行。

有一天入住一家畫廊酒店,早上我們去酒店餐廳吃自助早餐,開頭只有我們一家三口,很快來了一對年輕人。

取餐時,我拿了兩個煮雞蛋,再去時,一籃雞蛋都空了,找來服務員詢問,因為是淡季,後廚也沒準備更多。

回到座位上,我看看剛來的一對年輕人,女孩前面放著兩個小碗,每個碗裡少說堆著四個雞蛋,旁邊還有剝開的蛋殼。

那女孩聽到我和服務員對話,這時拿眼睛斜睨我,一副防衛的姿態。我知道,這敵意的背後是心虛。

我悄悄跟林懇爹說:“那姑娘把雞蛋全拿光了,廚房也沒了,林懇還沒吃呢。”

林懇爹表示無奈。

我認真告訴林懇:

“雞蛋沒有了,那個阿姨把所有雞蛋都拿光了,媽媽覺得這個行為不大好。”“那個阿姨不好,不應該自己拿那麼多,不留給別人。”“她不一定是個不好的人,只是考慮不全面,做法不恰當。東西夠多,自己有需要,多拿一點也可以,但我們始終要考慮到別人。”


酒店自助早餐,一個姑娘拿光了所有雞蛋


那女孩隔一會,就看我一眼,似乎想觀察我的態度,我看回去,她就一臉的自尊和警惕,表情裡還有種說不出的意味。

又過了一會,進來一個身材高大的年輕小夥子,和他們是一起的。

女孩的神色放鬆了一些,顯出幾分理直氣壯。

這下,我明白了她表情裡的含義:我們一共三個人,哼,我不是給自己拿的,剛才還有人沒來。

三個人,你也不能把雞蛋拿光啊……

不過,她有她的為難,我猜她沒料到後廚不再上餐,而現在,她也不能把雞蛋退回去。

我們已經吃好了,林懇動作慢,還在吃。

一邊和同伴聊天,女孩一邊還在有意無意拿餘光掃我。

老實說,我不痛快她的做法,而且老被她行注目禮,也很不爽。

換作日本卡通片,我和她肯定各自從眼中射出一道閃電,噼啪對撞、火光四濺。

考慮了十秒鐘,我決定破這個局。

酒店自助早餐,一個姑娘拿光了所有雞蛋


“我想帶林懇去跟他們要一個雞蛋。”

“你想去就去。”林懇爹以不變應萬變。

“那我真去了。”其實還有些猶豫。

“隨你。”

“林懇,我們去跟那邊的阿姨叔叔要一個雞蛋吧,你是小孩子,我想他們會給的。”

“媽媽你陪我一起去嗎?”

“媽媽陪你,大不了他們不給,不給也沒關係,反正我們努力了。”

“好!”

我和林懇一塊走到三個年輕人桌前,我略帶歉意地問:“叔叔阿姨可以給我們一個雞蛋嗎?剛才我們小朋友沒有拿到雞蛋,廚房也沒有了。”

後來的高個子對前情一無所知,立刻伸手拿了兩個雞蛋遞給林懇,爽氣地說:“拿去吧。”

女孩見我們過去,開始有些警覺,見狀也附和說“沒事沒事拿去吧”。

林懇接過雞蛋,說了謝謝,高興地跑開了。

我也道了謝,跟著回到座位。

“你看,拿到了吧。如果我們對別人友好,能好好跟別人說,一般人都不會對我們太壞。”

“嗯,他們還挺好的。”

我成功要到雞蛋之後,那女孩的神情與先前不同了。

她明顯鬆弛了,防衛的姿態卸下來,表情舒展,笑聲也大了,連樣子都好看了些。而且,她也不再向我看過來。

她沒有了敵意,因為沒有了敵人。

離開時,我帶著林懇向三個年輕人揮手道別,一家三口出發去玩。

我不要破壞自己的興致,如果可能,我還要對別人溫柔,給別人溫暖。

就算遇到冷眼,我也為自己自豪。

幾個月後,我一位來訪者告訴我,她經歷了一件非常相似的事。

全家旅行,酒店自助早餐,有大媽不顧他人,拿光餐點。

同時取餐的她心生不滿,站在正義的立場上,出言責難,結果大媽不好惹,平地起風波,針鋒相對,場面難看,有理倒像無理,心情不由大壞。

假設她對大媽說:“麻煩您,這個可以給我們留一點嗎,我們來遲了,主要剛才問了服務員,說這些可能不再加了。”

大媽未必當場蹦起來,反而可能樂於合作,有所認識,自覺收斂。

要影響別人,先改變自己。

改變你的認知。

改變你的“預言”。

酒店自助早餐,一個姑娘拿光了所有雞蛋


認知心理學有個概念:自證預言

你預言自己怎樣,你的情緒行為就會順應預言,自己就會變成那樣,完成你的預言。

你預言對方怎樣,你的情緒行為就會順應預言,對方看到你的反應,會作出對應反應,證實你的預言。

客觀現實——認知——情緒——行為——客觀現實。

這個次序,像一個圓,閉合你的預言。

如果我預言拿光雞蛋的女孩自私自利,沒素質沒教養,如果我預言自己做不到拿出誠意,打破僵局——接下來,我會在心裡暗暗嘀咕,鬱悶一頓早餐時間,甚至破壞一天的心情。

而那個女孩也不會輕易放下防衛,並且繼續堅信自己有理。

當我預言她沒那麼不堪,只是想法欠妥、做法不當,當我預言我可以用最好的態度去討要一個雞蛋,給孩子做一個人際交往的示範——於是林懇吃到了雞蛋,明白這個世界還有友善,大家都很愉快。

重要的是,後一種做法,每個人都會變得更好。

這世上,到處都是人。

人人,都有差異,有分歧。

當你認為別人是錯的、壞的、無理的、惡意的,這種認知會左右你的情緒,進一步影響你的行為,而你的言行態度,會造成他人的“鏡像”。

反過來,你也可以假定別人沒那麼糟,難免事出有因,往往情有可原,因人而異,立場不同,進而創造出另一種鏡像。

酒店自助早餐,一個姑娘拿光了所有雞蛋


新結識一個沉默的人,你預感他不好相處,於是你避免與他接近,他見你疏遠他,也不樂意主動和你交往……

最終你的預言實現了:我早就知道他不好相處。

面對說謊的伴侶,你認定他品質不良,於是你嚴厲譴責他,不接受任何解釋,他見你無法理解,從此不再說真話……

最終你的預言實現了:我早就知道他滿嘴謊言。

看到不上進的孩子,你斷言他沒有前途,於是分分鐘不入眼,時刻要敲打,他心裡不平,但漸漸認定自己不可能好,一面缺乏成就動機,一面自卑自責/自暴自棄……

最終你的預言實現了:我早就知道他沒出息。

我從小不喝葷湯,我媽媽從我記事起,就說“不喝白(葷)湯的人不孝順”,年幼的我無法理解,也無力反駁,只烙印下糾結的記憶和灰暗的自我認知。

媽媽很慣我,但這話我一直聽到四十歲。

我很愛媽媽,但直到她去世,似乎我都很難做一個表面孝順的孩子。

我,實現了媽媽的預言。

這是我至今沒能完全化解的創傷和愧疚,我還沒有強大到可以預言自己更好。

我能做的,是努力管理自己,儘量不讓林懇承受同樣無謂的沉重。

“林懇,你對媽媽真好。”

“媽媽,你對我更好。”

你預言的所有不好,都可能慢慢的,一一成真。

拜託你,作為你人生最靈驗的預言家,不要預言得那麼糟。

那個拿光雞蛋的自私姑娘,也未必沒有普通人的良善。

酒店自助早餐,一個姑娘拿光了所有雞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