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賣房記: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從2008年開始,我們就不斷打預防針“今年是經濟運行最困難的一年”,但是似乎最困難的那一年一直是明年。喊了這麼多年,經濟寒冬真的來了,多年的預防針沒有效果,大家猝不及防。

2018,如此艱難。

上市公司賣房記: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美團的王興轉了一句話:2019年可能會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樂觀者解讀出了希望,悲觀者感受到了絕望。

臨近年關,先把年過好。上市公司年底要衝刺業績,秀起了十八般財技,頻頻出售房產、轉讓股權、減持股票,美化利潤表。

在2003年之前,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數量是零。當年國務院將房地產列為國民經濟支柱,尿壺正式登上了經濟舞臺中央。非房地產企業響應號召加入了炒房軍團投資房地產,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上市公司快速增長。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3季度末, A股3565家上市公司中,有1696家上市企業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佔了A股上市公司47.57%,總市值已經超過萬億人民幣,投資性房地產均值也是不斷攀升。

嘴上是幹實業,背地裡乾的都是房地產。

上市公司賣房記: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多年後的現在,想必這些實業公司痛心疾首,當年怎麼就沒多買幾棟樓。

A股規定,上市公司連續2年虧損,就得帶帽被“ST”,提示風險,連續3年虧損,就得暫停上市。地主家也沒餘糧,那些被ST或將被ST的上市公司竭盡全力全年收成還不夠北上廣一套房。在生死存亡一刻,賣房能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

2016年,“ST寧通B”掙扎在退市的邊緣,命懸一線間,董事會決定賣掉北京西城區2套市重點小學學區房,淨賺2000多萬,當年瞬間扭虧為盈,公司起死回生。

世界上沒有什麼虧損是賣一套房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套。

畢竟寒冬,今年賣房求生的上市公司多了一點。據wind數據統計,四季度有11家上市公司發佈了相關賣房信息,今年以來有33家上市公司賣了房。

11月8日,中迪投資公告,以人民幣1,350萬元的價格出售一套北京的房產給天利天力公司。該房產是公寓,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東方東路,建築面積193.93平方米,賬面淨值是299.04萬元,預計交易能讓中迪投資賺約743萬元左右的稅前利潤。而前三季度中度投資的淨利潤為-632.59萬元。

類似的賣房增厚利潤的還有浙江世寶、新華傳媒、中能電氣、遠東傳動、華伍股份等。對於這些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採用成本法記賬,那就是擁有一道免死金牌。

還有的公司是為了補充現金流。今年二級市場行情鬧饑荒的年份,央媽關緊了閘門後,水位下降,券商的躺著賺錢的日子過去了,時勢不好,站起來也賺不到錢。中原證券就計劃把北京、鄭州和河源的11處房產賣了,總評估值達到6835.16萬元。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回首創業之路,感慨說,“我本身不是學通訊,大學是學的建築專業,所有電子技術都是我自學的。大學畢業以後,我的第一個職業是養豬,就是利用那段時間我自學的電子技術。選擇通訊行業是偶然的,對這個行業太不理解,以為好做,就擠進來了。中國房地產蓬勃發展,我應該選擇當個包工頭,掙錢還快一些。”

上市公司賣房,折射出了今年實業的艱難。

2018年的生意比2008年還難做,一個朋友感嘆撐過了全球金融危機,卻倒在了經濟新常態。

能上市的公司一般是行業裡拔尖的,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逐季下行,其他非上市公司的困境可想而知。

上市公司賣房記: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今年經濟的關鍵詞是,去槓桿和供給側,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上游企業的營收和利潤飛漲,中下游企業承擔了上游成本,能不能把成本轉嫁出去則聽天由命,中游企業盈利出現分化。而下游整體乏力,大消費板塊增速放緩,通信、電子、傳媒等TMT板塊盈利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

上市公司賣房記: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而上游的原材料、能源、煤炭鋼鐵等主要是大國企。所以,國企的營收和淨利潤保持增長,彷彿在春天。而民營的淨利潤增長在下滑,賺錢越來越難了。

上市公司賣房記: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對於這種慘淡的光景,二級市場表示情緒不能穩定。上市公司三季度業績一旦低於預期,二級市場就立馬大跌。地產、醫藥、教育、遊戲哪個板塊都逃不了被政策錘的宿命,被安排得不明不白,一批又一批投資者受到了傷害。

大股東也跌出了股權質押危機。自從限制股東減持,股市圈錢的功能受到重大損傷,大股東紛紛質押股權融資,全A股幾乎是“無股不押”。根據券商的測算,股權質押的規模達到了5-6萬億元,佔到了A股總市值的10%。而有200多家上市大股東是盡數質押,沒有股票可以補充抵押。高層成立了紓困資金接盤,但有老闆反而趁機清倉式減持,股民譁然:股權質押爆倉了,國家隊救火!老闆帶著他的小姨子跑了!

跌,韭菜苦;漲,韭菜苦。

2018年,全球主要的股票指數、原油都跌了,比特幣更是暴跌,PtwoP則直接雷了,各類資產都是負收益。今年最好的策略就是管住手,什麼都不買,躺贏其他投資者,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各類資產裡,群眾最關心的還是房價。

根據西南財大中國家庭金融調查2016年的數據,中國家庭總資產中房產佔比在 2013 年和 2015 年分別為 62.3%和 65.3%。2015年,股市低迷,催熱了房產投資,2016 年中國家庭房產佔比進一步上升至近7成,而美國家庭配置在房產上的比重低得多,2013 年為36.0%。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後,我國居民杆杆率快速上升,尤其在2015年更是烈火烹油,快速上竄,2017 年末達到了48.97%,超過了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資本主義帝國美利堅的居民槓桿率從 20% 上升到 50% 用了近40年時間,而中國只用了不到10年時間。

如果採用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衡量居民槓桿,根據上財數據,截至2017年我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已經超過美國當前水平,更是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峰值。並且,由於隱藏的民間借貸等無法被統計的部分,實際上中國一些家庭流動性已岌岌可危。

上市公司賣房記: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用一句大白話說:大家窮得只剩下房子了。

2015年,股市炒焦了,央行打開了閘門一邊往股市救火,一邊往樓市裡放水。先知先覺的深圳房價率先啟動,然後開始了矇眼狂奔,其他一線、重點二線城市緊隨其後。在政策性銀行水龍頭的特定放水下,掀起了貨幣化棚改運動,對三四線庫存發起了總攻,資金洪流所到之處,房價無不飆升,以前無人問津的三四線售樓處擠滿人潮。

在房價最癲狂的時刻,價格變動是用秒計的。當時一套房房東報價728萬元,買家經過努力砍價16個小時後,最終勝利以745萬元成交。

居民負債表迅速擴張,房價也水漲船高。為了防止泡沫化,2016年的9月30日開始,中國樓市的調控掉轉了個方向,限購、限貸、限價到限售、限商,再到租售同權、購租並舉……調控方式多種多樣。

2018年7月31日,政治局會議定調“堅決遏制房價上漲”。三四線過盛的虛火才開始消退,沒有了“萬人搶購”、“瞬間售罄”、“一房難求”的場面,下半年樓市迅速降溫,金九銀十不再,大量土地流拍,去化率下滑成交量暴跌,開發商老大哥喊出“活下去”,嚇得一批中小開發商瑟瑟發抖。

此時的樓市,可以念1936年2月毛主席作的兩句詩來形容: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在政策制定者看來,樓市冰封,不漲不跌,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是最好的。

買漲不買跌,買了不漲就算跌,全國各地的開發商都有售樓處被砸了,驚醒了開發商千億、萬億銷售夢。

在幾輪房價空調週期中,我國的投資性購房比例持續上升。根據西南財大的調查,過去十年間,新購房為首套房的佔比在持續下降,尤其是2015年以來,新購房為第二套或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比例上升速度在加快。

這一輪房地產潮,與前幾輪不同的是三四線去庫存,為了保住“回得去故鄉”這條後路,有的家庭掏空了六個錢包上車,彷彿爭搶的不是房子,而是搶一張不被時代拋棄的船票。

但是,一旦棚改貨幣化退潮,留給三四線樓市的未來是什麼呢?

興業證券分析了某個銀行按揭貸款違約客戶的特徵,發現違約客戶有三大特徵: 1,小金額; 2,低收入;3,三四線為主。 其中,發放金額在50萬以下的貸款筆數佔比 84.2%;借款人年收入在 10 萬元以下的貸款筆數佔比 74.4%;三四線貸款筆數佔比 58.1%。

三四線收入遠低於一二線,可能有些連月供都覆蓋不了,貸款的質量低,意味著按揭貸款的高違約風險。疊加新購房中二三套比例的增加,如果大眾對未來房價預期發生反轉,那麼某些三四線城市房價恐將成為回不去的傷痛。

電影《大空頭》裡有一個私募經理認為樓市有泡沫,直接帶隊去樓市調研,甚至親臨夜店,發現連一個脫衣舞娘都花5%首付買了五套房子,最後他得出結論樓市存在巨大的泡沫。這種土方法就像你發現菜市場大媽在談論股票時,股市就到頂了,簡單直接有效。

在一個冰封的樓市裡,大眾的預期是脆弱的,任何買賣都難言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發雪崩的最後一片雪花,比如幾家上市公司賣了幾棟樓。

15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創始人托馬斯·摩爾的虛構了一個平等、自由、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完美的理想社會,取名“烏托邦”。此後,人類多次進行了烏托邦樂園試驗,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人們想要建造天堂,但等待他們的往往是人間地獄。

烏托邦失敗源於人性的矛盾。房地產協會會長說,房價越來越高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過度市場化、二是過度行政化,三是過於依賴化。

不能調控出一個完美的樓市,在於原因一和原因二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