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首店”話題

聊一聊“首店”話題


今天iziRetail發了一篇關於全國60家標杆商場下半年引進的“首店”品牌彙總,我轉發了票圈。

聊一聊“首店”話題


為什麼要強調“標杆商場”更具有參考價值呢?

因為現在的“首店”實在實在太多了,當我們說物以稀為貴時,首店本身是“稀”的,有價值;但太多的首店又讓整個詞的含金量有縮水。

招商層面,我認為每一位從業者對於品牌都應該有“飢渴”,我們看到新的品牌會感到興奮,甚至對於老品牌推出了新的形象也會迫不及待想去看。但其實我們不會拿個首店列表,然後把每個月所有新開的店背出來,首先你未必背得出來,其次也沒有人有能力幫你做全這個列表,再則即使有,沒有親身到過體驗過的店,其實對你個人而言都是有所缺失的。這就是我為什麼掃街日記只發自己親臨過、自己拍過照片的內容。

市場層面,曾幾何時,“首店”這個說法被商業地產圈廣泛使用,因為ta在宣傳層面,確實有意義,這是體現商業項目差異化最直觀的方式,你不需要通過理念、設計等抽象的概念來體現自身差異化,不同的品牌當然就是與眾不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首店的推崇,上到城市吸引力高度、下到每個品牌自身,都趨之若鶩。恨不得每開一家店都是首店,這樣就有話題,有話題就有傳播,有傳播就有可能帶來流量,這也是如今媒體推廣方式所反相推動的品牌策略。

所以不論是B端還是C端媒體,都或多或少會把“首店”作為一個討巧的選題——因為大家都關注,我個人因為能力有限,所以沒法做這類內容。

之所以我推崇iziRetail,是因為我們骨子裡都有不把自己當媒體的心態,我們關注商業,去挖掘更有價值的部分,並分享給各位業內讀者。

這就是我說經過篩選的“標杆商場”更具備價值原因。

從作者角度而言,這項工作是經過“篩選”的,這裡有一個思考過程,如何判斷標杆商場,判斷哪些才是值得推薦的首店,哪些是品牌具有特殊意義的創新,提煉後產出的內容,如同一本將重點內容經過高光的書,對讀者而言獲取信息的成本更低。如果能做出“所有首店全蒐羅”,當然牛逼,但讀者真正能記住多少,哪些會留下深刻印象呢?

從讀者角度而言,我們看這樣的首店選題,看的是什麼?是要把背出來嗎?那我想問,一條在LuOne和LCM同日開店,到底哪個才是首店?意義很大嗎?不是這樣的。我們要看的,其實是“趨勢”。什麼是趨勢?高線城市代表城市發展的趨勢,優質商業項目,代表著商場發展的趨勢,你瞭解趨勢,就能儘可能瞭解自身的商業項目在商業發展時間線上的位置,以便於更精準地去做決策。

星巴克烘焙工坊進入上海,是該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象徵意義大於參考意義,因為可複製性極低;你可以借鑑的,其實是品牌如何打造一家“神奇的店鋪”,而如今茶飲品牌推出的製茶工廠,難說不是受到此啟發,這才是星巴克烘焙工坊作為“首店”的可利用價值之一。

Champion上海首店進入K11,體現的是品牌策略——選址上海最具號召力和話題性的項目之一,樹立了標杆,為之後其選址打下基礎,寫下背書;品牌在上海世茂廣場的旗艦店則是體現了其強大的承租能力以及所表現出的發展決心,同時反應的是商場對於這類潮流品牌的扶持以及自身期望打造南京東路潮流地標的意圖。

我們甚至能看到很多品牌因為發展遇到瓶頸,換個包裝,重新打造首店,這並不值得慶幸,你需要了解這些故事的背景,深諳究竟是“積極面”(可能是品牌升級)還是“消極面”(可能是換湯不換藥)。

而那些不具“可複製性”的首店,ta們甚至是“唯一店”,ta們對整個行業從業者而言,在實際工作中能參考的價值寥寥。

所以我平時發的掃街日記,其實也是經過篩選的,po出來的基本都是值得關注的品牌動向,而有些“模稜兩可”的動向,我會保持觀察,謹慎推薦。

回過頭來說iziRetail的內容,個人認為價值也在於此。但事在人為,有人為就有可能有失誤。

例如在文中漏了成都的列表,之後平臺在留言中做了補充;例如會有一些信息錯誤,包括iziRetail自行在收集資料時的疏忽,以及商場同行方面提供的信息有誤。

但我個人認為,對於一份你能“免費閱讀”的內容,這些在可接受範圍內。之所以這麼說,一方面是因為我也做自媒體,我知道做這份工作的苦逼,而讀者未必能體會,我沒有做這類彙總內容的能力,因此對能做出來的朋友身懷敬意;另一方面還是因為我在上文所述的,我們從業者,最終的目的,是把自身的工作做好,而不是背誦首店列表,你可能對某個區域或者城市甚至是單項目的“首店”瞭如指掌,但必定也會有知識盲點,所以在獲取免費信息的同時,稍許懷有感恩之心,可能會更好一些。

畢竟在第二家店開出之後,首店的話題性也就戛然而止。但每個人看同一篇內容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你怎麼看這些重點項目的發展動態,他們所帶來的行業趨勢會給到你怎樣的啟發,如何提升你對商業的敏感度,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歡迎合作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