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首店”话题

聊一聊“首店”话题


今天iziRetail发了一篇关于全国60家标杆商场下半年引进的“首店”品牌汇总,我转发了票圈。

聊一聊“首店”话题


为什么要强调“标杆商场”更具有参考价值呢?

因为现在的“首店”实在实在太多了,当我们说物以稀为贵时,首店本身是“稀”的,有价值;但太多的首店又让整个词的含金量有缩水。

招商层面,我认为每一位从业者对于品牌都应该有“饥渴”,我们看到新的品牌会感到兴奋,甚至对于老品牌推出了新的形象也会迫不及待想去看。但其实我们不会拿个首店列表,然后把每个月所有新开的店背出来,首先你未必背得出来,其次也没有人有能力帮你做全这个列表,再则即使有,没有亲身到过体验过的店,其实对你个人而言都是有所缺失的。这就是我为什么扫街日记只发自己亲临过、自己拍过照片的内容。

市场层面,曾几何时,“首店”这个说法被商业地产圈广泛使用,因为ta在宣传层面,确实有意义,这是体现商业项目差异化最直观的方式,你不需要通过理念、设计等抽象的概念来体现自身差异化,不同的品牌当然就是与众不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首店的推崇,上到城市吸引力高度、下到每个品牌自身,都趋之若鹜。恨不得每开一家店都是首店,这样就有话题,有话题就有传播,有传播就有可能带来流量,这也是如今媒体推广方式所反相推动的品牌策略。

所以不论是B端还是C端媒体,都或多或少会把“首店”作为一个讨巧的选题——因为大家都关注,我个人因为能力有限,所以没法做这类内容。

之所以我推崇iziRetail,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都有不把自己当媒体的心态,我们关注商业,去挖掘更有价值的部分,并分享给各位业内读者。

这就是我说经过筛选的“标杆商场”更具备价值原因。

从作者角度而言,这项工作是经过“筛选”的,这里有一个思考过程,如何判断标杆商场,判断哪些才是值得推荐的首店,哪些是品牌具有特殊意义的创新,提炼后产出的内容,如同一本将重点内容经过高光的书,对读者而言获取信息的成本更低。如果能做出“所有首店全搜罗”,当然牛逼,但读者真正能记住多少,哪些会留下深刻印象呢?

从读者角度而言,我们看这样的首店选题,看的是什么?是要把背出来吗?那我想问,一条在LuOne和LCM同日开店,到底哪个才是首店?意义很大吗?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看的,其实是“趋势”。什么是趋势?高线城市代表城市发展的趋势,优质商业项目,代表着商场发展的趋势,你了解趋势,就能尽可能了解自身的商业项目在商业发展时间线上的位置,以便于更精准地去做决策。

星巴克烘焙工坊进入上海,是该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象征意义大于参考意义,因为可复制性极低;你可以借鉴的,其实是品牌如何打造一家“神奇的店铺”,而如今茶饮品牌推出的制茶工厂,难说不是受到此启发,这才是星巴克烘焙工坊作为“首店”的可利用价值之一。

Champion上海首店进入K11,体现的是品牌策略——选址上海最具号召力和话题性的项目之一,树立了标杆,为之后其选址打下基础,写下背书;品牌在上海世茂广场的旗舰店则是体现了其强大的承租能力以及所表现出的发展决心,同时反应的是商场对于这类潮流品牌的扶持以及自身期望打造南京东路潮流地标的意图。

我们甚至能看到很多品牌因为发展遇到瓶颈,换个包装,重新打造首店,这并不值得庆幸,你需要了解这些故事的背景,深谙究竟是“积极面”(可能是品牌升级)还是“消极面”(可能是换汤不换药)。

而那些不具“可复制性”的首店,ta们甚至是“唯一店”,ta们对整个行业从业者而言,在实际工作中能参考的价值寥寥。

所以我平时发的扫街日记,其实也是经过筛选的,po出来的基本都是值得关注的品牌动向,而有些“模棱两可”的动向,我会保持观察,谨慎推荐。

回过头来说iziRetail的内容,个人认为价值也在于此。但事在人为,有人为就有可能有失误。

例如在文中漏了成都的列表,之后平台在留言中做了补充;例如会有一些信息错误,包括iziRetail自行在收集资料时的疏忽,以及商场同行方面提供的信息有误。

但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份你能“免费阅读”的内容,这些在可接受范围内。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我也做自媒体,我知道做这份工作的苦逼,而读者未必能体会,我没有做这类汇总内容的能力,因此对能做出来的朋友身怀敬意;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我在上文所述的,我们从业者,最终的目的,是把自身的工作做好,而不是背诵首店列表,你可能对某个区域或者城市甚至是单项目的“首店”了如指掌,但必定也会有知识盲点,所以在获取免费信息的同时,稍许怀有感恩之心,可能会更好一些。

毕竟在第二家店开出之后,首店的话题性也就戛然而止。但每个人看同一篇内容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你怎么看这些重点项目的发展动态,他们所带来的行业趋势会给到你怎样的启发,如何提升你对商业的敏感度,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欢迎合作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