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英:人生的四種境界(四)——審美境界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審美的境界”。“審美的境界”之所以“最高”,是因為審美意識完全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而進入了主客融為一體的領域。

第一,審美意識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認識關係。審美意識不再像在認識關係中那樣把對象預先假定為與我對立的、外在的獨立自在之物,通過認識活動(通常所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認識到對象“是什麼”。“審美意識”乃是把對象融入自我之中,而達到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所謂對象、個別事物之存在本身“是什麼”,已經不再滯留在人的考慮和意識之中。對立物消逝了,自我得到了充分的自由。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從理論的關係方面看,客體(按指審美意識中的客體——引者)不是僅僅作為存在著的個別對象,其主體性概念外在於其客觀性,並在其特殊現實性中按不同方向消散為外在的關係;美的對象讓它專有的概念作為實現了的東西而顯現於其存在中,並在它自身中顯示主體的統一性和生動性。這樣,對象就從外向返回到自身,從而消除了對它物的依存性,並且對於觀照(Batrachtung)而言,它的不自由的有限就轉變為自由的無限性”。黑格爾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審美意識中,對象不再像在“求知境界”中那樣“僅僅作為存在著的個別對象”而與“主體性概念”處於外在關係中;審美意識乃是讓概念顯現於客觀存在之中,主客統一而具有生動性,審美對象不再依存於外在之物,而由有限變為無限,由不自由變為自由。另外,黑格爾認為,審美意識中的“自我”(DasIch)不再只是感知事物和用“抽象思維”去“分解”事物,“自我本身在客體中成為具體的了,因為自我自為地造成了概念與現實性的統一,造成了一直被割裂了的我與對象兩抽象片面的具體結合。”

第二,審美意識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實踐關係。“在審美中,慾念消退了”;對象作為“有用的手段”這種“異己的目的”關係也“消失了”;那種“單純應該”的“有限關係”也“消失了”。“由於這些,美的關照就具有自由的性質,它允許對象作為自身自由的和無限的東西,而不是作為有用於有限需要和意圖而滿足佔有意志和功利心的東西”。總之,在黑格爾看來,美既超越了認識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慾念和外在目的以及“應該”的限制,而成為超然於現實之外的自由境界。黑格爾由此而把美—藝術列入人生旅程中超越有限之後的無限領域。我個人認為,人生以“審美境界”為最高境界這一觀點,應已在黑格爾的以上論述中得到了充分的說明。但黑格爾把無限的領域又分成了藝術、宗教和哲學三個高低不同的層次,並以哲學所講的超時間、超感性的“純概念”為最高層次,實際上也就是以達到“純概念”領域為人生最高境界。我在《哲學之美》等幾篇論文中已對黑格爾的“純概念”說表示了不同意見,這裡不再重述。其實,席勒也持審美為最高境界的觀點。席勒認為,單純的“感性衝動”讓人受感性物慾的“限制”,單純的“理性衝動”讓人受理性法則(例如作為道德法則的義務)的“限制”,兩者皆使人不自由,人性的完滿實現在於超越二者的“限制”,以達到“無限”,這才是最高的自由,席勒稱之為“遊戲衝動”,即“審美意識”。故只有“審美的人”、“遊戲著的人”,才是獲得最高自由的人,“完全的人”。席勒再明顯不過地把“審美境界”看作是人生最高境界!

由於審美意識源於主客的融合為一,故隨著“自我”由“原始的主客融合”(我借用中國的“天人合一”的術語又稱之為“原始的天人合一”或“前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經過“主客二分”到高級的“主客融合”(我又稱之為“高級的天人合一”或“後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的成長和發展過程,“審美境界”也有高低層次之分。黑格爾說:“正是單純沉浸在自然中的無精神性的和徹底擺脫自然束縛的精神性之間的中間狀態”,形成為“與散文式的理解力相對立的詩和藝術的立場”。所謂“單純沉浸在自然中的無精神性”狀態,就是指我上述的“原始天人合一”狀態;所謂“徹底擺脫自然束縛的精神性”狀態,就是指“主客二分”狀態。黑格爾認為“詩和藝術立場”,即審美意識,在人生旅程中,最初發生於由“原始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的“中間狀態”。這是“審美境界”的最初階段。平常所謂“人天生都是詩人”,其實就是指的這種低層次的“審美境界”。真正的詩人都是達到“主客二分”、有自我意識的人,但他又通過教養和陶冶,能超越“主客二分”、超越“自我”,達到“後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從而具有高層次的審美境界。

和個人自我成長的這種過程相聯繫的是,中西文化傳統所崇奉的“審美境界”也有階段性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重原始的天人合一,不重主客二分,個體性自我尚淹沒於宇宙整體之“道”和社會群體之中而未凸顯於外,故其所崇奉的“審美境界”是“無我”之境,一直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以後才因學習西方的主客二分而有較明顯的轉變。西方傳統文化重主客二分,個體性自我比中國較早顯現,故其所崇奉的“審美境界”由重客觀現實轉向重自我表現。及至西方後現代主義,則更進而超越和批判傳統的片面重自我表現的審美觀,而主張後主客關係的審美觀。當然,我在這裡也無意說西方後現代的“審美境界”已達到“盡美”的高級水平。相反,西方後現代審美觀——藝術觀中那些低俗的降低審美水平、藝術水平的東西,仍是我們應當排除的。不過,無論如何,中國傳統重“無我”的“審美境界”,畢竟是“前科學”的文化現象,西方後現代的超主客二分——超越自我的“審美境界”是“後科學”的文化現象。在當今中國大力提倡科學的新形勢下,在國際當代思潮的大背景下,我們也應當適應科學的發展,吸取西方傳統的和後現代審美觀的優勝之處,把國人的審美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張世英:人生的四種境界(四)——審美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