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道家四大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繼續和大家一起共讀這本,全面闡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道家四大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前面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的第三部分“道的描摹”的內容,也就是對“道”的描述和比喻。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分享這部分的內容,對應老子的《道德經》一書的第20-25章的內容。

第二十章 人與我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意思是,不管別人對你的態度是恭敬還是怠慢,又相差有多少呢?世人所說的美好和醜陋又相差在哪裡呢?它們沒有一定的準則,不過我也不能獨斷專行,顯露鋒芒,遭人嫉妒。應該存著別人害怕我也害怕的心理。因為宇宙的道理本是廣大無邊的,很難完全顯示給別人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人和光同塵,以減少自己的過錯。

我的存心和世人大不相同。比方說:世人快快樂樂的樣子,好像參加豐盛的筵席,又像在春天登臺遠眺。唯獨我淡泊恬養,心中沒有一點情慾,就像不知嬉笑的嬰孩;又是那樣的懶散,好像無家可歸的遊子似的。

《老子的智慧》道家四大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世人自得自滿,似乎有用不盡的才智和能力;唯有我好像匱乏不足的樣子。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是那樣的混沌。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獨我昏昏昧昧的樣子,世人都清楚精明,唯獨我無所識別的樣子。我恬淡寧靜,好像大海一樣的寂寥廣闊,我無系無縶,好像大風一樣沒有目的,沒有歸宿。世人好像皆有所用,皆有所為,唯獨我愚鈍而且鄙陋。世人都競逐浮華,崇尚文飾,唯有我與眾不同,見素抱樸。為什麼我會這樣呢?實在是因為我太看重內心的生活,抱住人生的本原,一心以得道為貴。

這裡老子談到了得道之人精神狀態的描述。老子看到貴賤善惡、是非美醜等種種價值判斷都是相對形成的,他的生活態度和世俗的價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世俗的人,熙熙攘攘,縱情於聲色貨利;老子則甘守淡泊,澹然無系,但求精神的提升。

第二十一章:道的顯現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大德之人,他一切言語舉動的樣態,都是隨著道而轉移。道是什麼樣子呢?道這樣東西是恍恍惚惚的,說無又有,說實又虛,既看不清又摸不到。可是,在這恍惚之中,它又具備了宇宙的形象;在這恍惚之中,它又涵蓋了天地萬物。它是那麼深遠而幽昧,可是其中卻具有一切生命物質的原理與原質。這原理與原質是非常的真實可信。從古迄今,道一直存在,它的名字永遠不能消去,依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本始,因它一直在從事創造萬物的活動。我怎樣知道萬物本始的情形呢?就是從“道”認識的!

《老子的智慧》道家四大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在《莊子》的《至樂》中也提到這樣的境界。莊子說,天因為沒有作為,所以清澈;地因為沒有作為,所以安寧;天地無為的相合,才變化生成了萬物。這些萬物,恍惚中不知從何而來,也沒有造型可求,只知它們是“無為”所生。所以說:“天地無心作,卻又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它們所作。”那麼,人應如何仿效此例而“無為”呢?

莊子認為:道,是真實而存在的,是清靜而無為的。它可以傳授,卻不一定被領受;可以體會,卻不能看見;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未有天地以前,就已存在;它生出了鬼神和上帝,生出了大地和上天。

第二十二章:爭之無益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的智慧》道家四大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意思是,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彎曲反而能夠伸直,低下反而可以充盈得益,破舊反而可以生新,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若是貪多反而弄得迷惑。所以聖人緊守著“道”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而能夠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夠彰顯;不自己誇耀,反而能夠見功;不自我矜持,反而能夠長久。這都是不和人爭反而能顯現自己的結果。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這樣反而成全了他的偉大。古人所說的“曲就是全”等語,難道還會虛假?能夠做到這些,道亦會歸向他了。

常人所見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實質。老子以其豐富的生活經驗所透出的智慧,來觀照現實世界中種種事象的活動。老子曉諭人們不要急功近利、貪圖眼前的喜好,應該伸展視野,觀賞枝葉繁盛的同時,也能注意到根底的牢固;不要急於彰揚顯溢,引起無數紛爭,而應注意“不自見”、“不自伐”、“不自矜”,以得“不爭”之求全之道。

關於道家的無用和有用說。在《莊子》的《人間世》中也有精彩論述:山木做成斧柄反倒轉來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結果反將自己燒乾;桂樹可以吃,所以遭人砍伐;漆樹的汁液可以用,所以被人割取。世人只曉得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莊子利用整章來研究殘缺的用處。他以浪漫主義者的手法,舉出身體的殘缺和內在精神之完美彼此的關係。

第二十三章:同於道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無言才能合於自然的道體。所以狂風颳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興起風雨的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況渺小的人類呢?

《老子的智慧》道家四大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凡人立身處世,應以自然的道體為法,是的應該還他一個是,非的應該還他一個非。所以從事於道的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就同於德;表現於不道不德的,行為就是暴戾恣肆。

因此,得到道的,道也樂於得到他;得到德的,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道失德的,就會得到失敗失德的結果。為政者的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會信任他。

本章和第十七章是相對應的。第十七章中直陳的嚴刑峻法的政策會導致“畏之侮之”,指出統治者應該“貴言”。本章老子又提示出“希言”的政治理想,少聲教法令之治,行清淨無為之政,那麼社會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呈現安寧平和的社會風氣。

第二十四章:餘食贅形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意思是,凡踮起腳跟想要出人頭地的,反站立不穩;凡跨著大步想要走得快的,反走不了多遠;自己好表現的,反不能顯達;自以為是的,反不能昭著;自我炫耀的,反而不能見功;自我矜持的,反不能長久。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急躁的行為,簡直是剩飯贅瘤,連物類都討厭,何況萬物之靈?所以有道的人,決不如此炫誇爭勝。

這裡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自見、自伐、自矜的譬喻,這些輕躁的舉動都是反自然的行徑,因此短暫而不能長久。這裡老子不僅藉此說明躁進自炫的行為不可取,也喻示雷厲風行的政舉為人所共棄。

第二十五章:四大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在天地存在以前,就有一個東西渾然而成。它無形、無體、無聲;既看不見,又聽不到,摸不著。它不生不滅,獨立長存,而永不改變;周行天下,不覺倦怠,而無所不在。世上一切的事物,莫不靠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可說是萬物的母親了。

這樣玄妙的東西,我實在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麼,不得已,只好叫它做“道”。如果要勉強給它起個名字的話,也只能稱它為“大”。大到沒有極限,便不會消逝;沒有消逝,才稱得起遠;雖然遠,卻仍能自遠而返。

所以說,道是最大的;其次是天;再則為地;次則為王。宇宙中的四大,王也是其中之一。但這四大顯然是各有範圍,各有差等。人為地所承載,所以人當效法“地”;地為天所覆蓋,所以地當效法“天”;天為道所包含,所以天當效法“道”;道以自然為歸,所以道當效法“自然”。

《老子的智慧》道家四大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一方面將神逐出道的理想園地,另一方面將人提攜至與道、天、地平等的地位,視作四大之一。如此突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中國思想史上尚屬首見。人法天地進而法道,便是人的生命境界由天地境界而提升到無限性的宇宙精神的進程。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