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之死武則天“背鍋”千年,一紙文書道出真相

武則天二次進宮之後,通過自己與王皇后以及後宮眾人的多方博弈,終於擺脫低賤宮人的身份,被封為昭儀,隨即又生了她與唐高宗李治的大兒子,身份和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也許是因為唐高宗李治對武則天太過寵愛,讓武則天覺得自己的身份地位還可以更進一步提升,於是生完大兒子的武則天不甘於現狀,想要衝向“皇后寶座”。

武則天的野心是不是太大了,從李治的“庶母”變成李治的“昭儀”,已經是不可為而為之了,有了正式封號又有了兒子仍然不知足。其實從“庶母”到“妻子”的轉變,已經讓武則天嚐到了“甜頭”,並且這個時候的王皇后沒有子女,並且不得李治寵愛,那麼武則天既然可以因為李治的寵愛可以衝破“人倫底線”,那麼李治的寵愛也就可能讓武則天上位皇后寶座,武則天應該是這樣想的,而且她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小公主之死武則天“背鍋”千年,一紙文書道出真相

不得不歎服武則天的生育能力真的很強,在她生下大兒子不久,武則天又懷孕了,這次懷的就是“傳說中”被武則天掐死的那個小公主。在武則天生下兒子之後,她的地位與王皇后、蕭淑妃相比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大概因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就在武則天得寵之後,王皇后和蕭淑妃這兩個“死對頭”居然有惺惺相惜之感,二人就此結盟,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對付武則天。

於是武則天和王、蕭二人輪番著向李治說對方的壞話,但是李治也是個聰明人,擺明了知道他們在爭寵,同時也覺得他們這樣互相“看不慣”惹不出大事,於是就都不得罪,如果武則天說王、蕭二人的壞話,李治就糊弄道“好的寶貝,我去收拾他們”,如果王、蕭二人說武則天的壞話,李治便含糊道“皇后說的對,我去批評她”。李治之所以採取這樣的策略,是因為李治喜歡武則天,不想惹自己的小寶貝生氣,而王皇后、蕭淑妃背後各有政治勢力,自己又不想得罪,於是就和兩邊“打太極”。

小公主之死武則天“背鍋”千年,一紙文書道出真相

武則天不僅採取“挑撥”這招對付王皇后,武則天不是還有強大的“情報網”嗎,這個“情報網”囊括了幾乎皇宮裡所有的宮女、太監,可以說他們都幫著武則天監督著王皇后呢。就等著王皇后“棋錯一招”,然後被武則天抓到把柄,武則天就可以由此去找皇帝,讓其降罪了。可是這招對於王皇后並不管用,王皇后除了平日裡愛“端著”心高氣傲,卻也是個極其本分之人,並沒有逾越規矩的行為,這讓武則天很是惱火。

就在山重水複的時候,武則天的“柳暗花明”似乎來了。在一次王皇后看望剛出生不久的小公主之後,小公主就離奇地死去了。武則天在極度悲痛之際,還不忘記問“誰來過”,宮女們都說是王皇后來過,於是武則天順勢便說,是王皇后殺了小公主,讓李治主持公道。

小公主之死武則天“背鍋”千年,一紙文書道出真相

這件事是不是王皇后乾的?歷史上都有一致的意見,那肯定不是王皇后乾的。一是因為王皇后是頂級豪門“白富美”,除了盛氣凌人的秉性之外,並沒有其他“歪心邪念”,她的性格決定了她不屑於幹這些“偷雞摸狗”的事情。二是殺死小公主並不能讓王皇后解除危機,如果要殺對象也應該是武則天的大兒子李弘,殺小公主這等蠢事,只會讓王皇后“偷雞不成蝕把米”。三是王皇后穩重皇后寶座,又有舅舅和長孫無忌的政治力量力挺,“敵不動,我不動”打“持久戰”的策略更有利於其勝出。綜上,王皇后是絕對不會幹這等蠢事的。

於是小公主之死矛頭直指武則天,特別是《新唐書》的記載,再加上《資治通鑑》的記載,都說武則天為了爭奪後位,陷害王皇后殺死了小公主,其實是自己將小公主弄死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唐會要》記載“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這裡所記載的不過是小公主突然猝死了,並沒有說是武則天殺死了小公主,而武則天只是利用了這次機會陷害王皇后。而且《舊唐書》也沒有記載說是武則天殺死了小公主。並且在古代嬰兒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就如唐玄宗的武惠妃連生三個兒子都猝死了,直到第四個兒子才倖存下來。

小公主之死武則天“背鍋”千年,一紙文書道出真相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證明小公主不是武則天所殺,那就是駱賓王所寫的《討武檄文》。駱賓王就是那個作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 “神童”,其實駱賓王一直懷才不遇,一世落魄。

就在武則天廢去剛登記的唐中宗李顯,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帝,為自己稱帝打基礎的時候。李績的孫子李敬業等一群懷才不遇的人出來“搞事情”,打著廢太子“李賢”還活著的旗號,想要將武則天拉下馬來,這在這場運動中,駱賓王為文書令,軍中的書檄都是出自他之手。為了招兵買馬、籠絡人心,駱賓王列舉了武則天的種種罪狀,反正只要是武則天的“負面新聞”通通列入其中,裡面還記述著武則天囚禁李旦的信息。

小公主之死武則天“背鍋”千年,一紙文書道出真相

在製造負面輿論的過程中,駱賓王不會放過任何一點關於武則天的“壞信息”,因為這些都是貶低武則天,拉攏人心的籌碼,可是裡面卻偏偏沒有記載武則天殺死小公主。這說明武則天殺死小公主的說法在當時並不流行,否則駱賓王不可能不大肆宣揚,而《新唐書》卻義正言辭,難道事隔百年這件事才水落石出,當然不可能。《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妖魔化武則天不過是想警示後人,將武則天視為“壞典型”,一定要杜絕“武則天”的再次出現。

不得不說,武則天在一步步走向“稱帝”的過程確實讓很多人流血犧牲,但是對於當今的人們而言,已經與這件事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可以更加公正的看待這些事了,武則天應該是沒有殺死小公主,只是利用了小公主之死這件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