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經濟改革緣由

漢武帝是中國人眾所周知的一位古代皇帝,我們知道許多有關他的事蹟,比如金屋藏嬌、怒徵大宛、北擊匈奴等一系列故事。也正是因為他的豪情壯舉,才締造了漢人這個稱呼。漢武帝劉徹即位以後,一改前期無為而治和讓利於民的政策,對經濟進行了徹底的改革,正是因為這些改革,才使得國家財政收入顯著提高能夠有足夠的資金為軍隊提供良好的後勤和戰後的撫卹,但是由於對外戰爭過於頻繁,以及對外戰爭消耗過於巨大,漢武帝在軍事上的所作所為還是用完了幾代人集聚的國庫,所以歷史上對漢武帝的評價好優參半,有人認為它是一位有遠見的皇帝,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窮兵黷武的皇帝。

漢武帝經濟改革緣由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經濟條件下,漢武帝面對著極大的壓力,因為在歷史上,漢高祖劉邦遠征匈奴被困於白登,最後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白登之圍後,漢高祖劉邦認為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是不可取,所以,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裡,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漢朝對於匈奴的政策是保持和平並且籠絡匈奴,對於年輕氣盛的漢武帝來說,這是不能忍受的。於是乎對匈奴的摩擦越來越大,導致了與匈奴戰爭的爆發。

漢武帝對經濟進行改革並不是簡單地心血來潮,而是當時政治經濟環境迫切需要他進行改革。先是先徵匈奴,將匈奴擊潰到一分為二,北匈奴遠潰中亞,南匈奴投降內附。又有南征兩越,遠征大宛,東平玄莬,大大小小斷斷續續打了四五十年,用於戰爭開支十分巨大。戰爭打的全靠是後勤,更何況這些是遠征他國,運輸糧食可能十車糧食運到目的地也就剩下一半不到了,路上消耗十分巨大。另外,對於戰士的撫卹金以及成功歸來後的獎勵金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嚴重的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

漢武帝經濟改革緣由

在此情況下,漢武帝實行了經濟改革。

首先,將鹽鐵收為國有專營。漢初以來實行的是鹽鐵包商制度,但是這種制度下大部分利益流入到了諸侯王中,諸侯王有錢後忙著想造反,比如吳王劉濞,吳地生產鹽鐵銅,自身國富民強,就想著的是怎麼造反。鹽鐵在古代來說這可以算得上是戰略物資,食鹽的供給關乎到人民的生活水平情況,過高的價格會對社會安定造成影響,鐵的話是農具與兵器的重要來源,不僅關乎到國家安全,而且影響著社會生產。收為國有後,保證了兵器製造的低成本性,而且有效防止鐵物資外流他國,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這樣一箭三雕的好處促使了該項政策的實行。

其次,統一貨幣樣式和規格,收回鑄幣權。漢朝初期以來,貨幣制度十分混亂,各種各樣貨幣樣式各異、重量不一,對於正常的經濟活動有著不利的影響。鑄幣權的分散同時也使得國家失去了從鑄幣中獲取大額收益的好處,同時由於劣幣盛行,將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將鑄幣權收為中央專有,並且鑄造精美的五銖錢,從此五銖錢成為了流通中亞的硬通貨,也是間接的成為了一次世界貨幣的功能。

漢武帝經濟改革緣由

五銖錢樣式

第三,國家通過均輸、平準等政策,參與利潤分配。漢朝通過均輸平準政策,參與到商品流通的利潤分配,不僅加強了中央對於市場的影響,而且最終的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正是因為漢武帝劉徹在經濟上進行如此多的改革,才能夠有足夠的資金為其幾十年的征戰提供充足的後勤。所以說戰爭打的其實就是錢。

注: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的事件。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 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 樓煩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