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真正瞭解“和田玉”

“軟玉”名稱的恥辱

在古代,和田玉被稱為“崑崙之玉”、“塞山之玉”、“禺氏玉”、“鐘山之玉”、“回部玉”、“崑玉”、“真玉”等。鴉片戰爭之後,法國礦物學者德牧爾,他以圓明園搶奪的贓物為標本,將和田玉和翡翠進行了檢驗測定,根據兩種玉在硬度上的細微差異,於1863年無恥地命名和田玉為“軟玉”(Nephrite)、翡翠為“硬玉”(Jadeite),從此讓和田玉背上了“軟玉”的黑鍋,至今無法翻案。

讓你真正瞭解“和田玉”

正式命名不過130年

和田玉開發利用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溝通中西文化的“絲綢之路”,其前身為輸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它比“絲綢之路”還要早4400多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和田玉因產於崑崙山被稱為“崑山之玉”,以後又因位於于田國而被稱為“于田玉”。直到清光緒九年設立和田直隸州時(公元1883年),才被正式命名為“和田玉”

最早的和田玉文物

學術界公認的是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婦好墓所出的玉器(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世紀末至12世紀初),而事實上,出現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和遼寧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的數十件玉器,大多數為和田玉,距今7000-8000年。

和田玉曆代開採量

從夏、商、周開始,一直到清末,有文字記載的4000多年的歷史裡,和田玉的產量共計9968噸,平均年產量2.5噸。其中,在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1900年間,共採和田玉3800噸,平均年產量2噸;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810年間,共採和田玉1215噸,平均年產量1.5噸;在隋、唐、宋時期的699年間,共採和田玉1957噸,平均年產量2.8噸;在元、明時期的438年間,共採和田玉1496噸,平均年產量3.4噸;在清朝295年間,共採和田玉1500噸,平均年產量5噸;新中國成立後,從1957年到1995年間,共採和田玉9459噸,接近古代4000多年全部開採量的總和。

讓你真正瞭解“和田玉”

解放後的開採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和田玉產地成立公私合營的玉石收購站,60年代後改為國營,並開始使用炸藥開採,年產量30到40噸,但質量較差,可利用率還不到一半。根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祖國各地》節目組的資料,1981年和田玉的產量為74噸,比1980年增長了1.28倍。自90年代後,平均每年開採120至150噸。

在統購統銷的時代,和田玉的等級與重量緊密相關。比如,和田玉籽料特極品,塊重應在6公斤以上,一等品在3公斤以上,二級品在1公斤以上;和田玉山料特級品在10公斤以上,一級品在5公斤以上。

1999年,國家地礦部和中國寶玉石協會聯合啟動國石評選,用了近四年選出結果,和田玉被中國寶玉石協會命名為“中國國石”。

讓你真正瞭解“和田玉”

和田玉資源將很快面臨枯竭

截至目前,全球黃金總儲量為11.57萬噸,6000多年來已開採的黃金為17.13萬噸,按此速度,黃金還可供開採700多年;全球白銀總儲量為51萬噸,未來18-23年白銀將被開採殆盡,到2020年白銀將現供需缺口;中國的和田玉儲量為28萬噸,理論上還可供開採160年左右,但由於和田玉無法像金銀那樣提純和回收,且為一次性加工,無法再生,未來幾十年內資源將面臨枯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