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第1期目錄

聚焦│Focus

請回答,2018:年度文學閱讀印象與私人推薦

葛 亮 何 平 何同彬 季亞婭

金 理 李兆欣 劉 瓊 劉 錚

汪惠仁 吳 琦 許 暘

實力│Main Current

中國臺灣│袁哲生 猴子(中篇小說)

選自《猴子·羅漢池》

張 楚 中年婦女戀愛史(短篇小說)

選自《中年婦女戀愛史》

肖 勤 去巴林找一棵樹(中篇小說)

選自《十月》2018年第6期

姚鄂梅 舊姑娘(短篇小說)

選自《長江文藝》2018年第12期

馬 拉 創業史(中篇小說)

選自《青年文學》2018年第11期

張玲玲 無風之日(短篇小說)

選自《芙蓉》2018年第6期

孟小書 吉安的呼喚(中篇小說)

選自《人民文學》2018年第10期

鋒銳│New Wave

董夏青青 費麗爾(短篇小說)

選自《小說界》2018年第6期

張天翼 辛德瑞拉之舞(中篇小說)

選自《鐘山》2018年第5期

陳春成 《紅樓夢》彌撒(短篇小說)

選自《特區文學》2018年第6期

非虛構│Non-fiction

加拿大│王 芫 活成萬語千言

選自《香港文學》2018年第10期

深 藍 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

選自網易·人間

讀大家│Reading Classics

孫 鬱 馬一浮:古調獨彈

選自《天涯》2018年第5期

書架│Book Shelf

王充閭 詩外文章五題

選自《詩外文章》

行走│On the Road

阿 來 以一本詩作旅行指南

選自《青年作家》2018年第9、11期

藝見│On Arts

中國臺灣│呂正惠 慢板:莫扎特如何安慰我們(外一篇)

選自《CD流浪記》

互動│Message Box

新年致讀者

當您翻開新年第一期《中華文學選刊》,會發現這本與讀者相伴多年的雜誌,從內容到形式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自1993年創刊以來,《中華文學選刊》持續關注當代文學現場,為讀者篩選最具閱讀價值的作品,努力呈現當代漢語寫作的高度與活力。“篇篇精選薈萃天下華文文學最新佳作,一刊在手通觀當今中國文壇最新風貌”,發刊詞中所說的是本刊對讀者不變的承諾。而創刊時文壇前輩馮牧先生的寄語“求真求深,宜精宜新,曲高和眾,異彩紛呈”,則是二十多年來我們始終追求的目標。正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這樣的承諾與目標,本刊同仁通過對近年文學創作和讀者需求的變化趨勢加以認真研究,於2018年初步調整了欄目設置;經過一年的摸索,廣泛徵詢各方反饋意見並及時總結後,從2019年第1期起,擴充版面與欄目,並進一步在裝幀設計等細節上加以優化,以新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

2019年,我們將繼續從文學報刊、圖書、網絡等媒介發表的海量作品中擷英採華,精心編輯,為讀者奉獻一份特色鮮明的綜合性文學選刊:欄目豐富,涵蓋多種文體與類型;視野開放,跨越代際和地域界線;尺度精嚴,從潮流之中發現經典。

衷心期待各界讀者能不吝賜教,隨時將您對本刊及所選作品的意見反饋給我們。您可通過掃描封底二維碼,關注本刊微信公眾號後留言。我們將在新開設的“互動”欄目中刊載有代表性的反饋意見,回覆讀者關心的問題,並擇優摘選讀者對於本刊作品的點評。以上各類文字一經刊用,我們將向留言讀者寄贈本社最新出版的書刊,作為紀念品。

感謝各位對於《中華文學選刊》的支持與關注,在此送上最誠摯的問候:祝各位新年快樂!


本期看點

聚焦│Focus

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國內文壇收穫了哪些令人難忘的精品力作,湧現出哪些值得期待的新人,文學創作與文學出版領域又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本刊邀約了十一位長期身處文學現場,視野開闊、眼光獨到的作家、編輯、評論家與媒體人,分享各自對2018年原創文學的個人觀察和閱讀印象,推薦心目中值得關注的佳作。

請回答,2018:年度文學閱讀印象與私人推薦

葛亮(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

果敢與砥礪

何平(評論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無以名狀的世界生活並寫作

何同彬(評論家,《鐘山》雜誌副主編)

2018小說閱讀片語

季亞婭(評論家,《十月》雜誌編輯部主任)

為散文書寫注入新鮮血液

金理(評論家,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青春寫作與“灰燼時間”

李兆欣(科幻評論者,未來事務管理局合夥人)

2018科幻短篇推薦

劉瓊(評論家,《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

2018,深有獲益

劉錚(書評人,《南方都市報》文化副刊部編輯)

不向溫軟臣服

汪惠仁(《散文》雜誌主編)

2018散文閱讀印象

吳琦(《單讀》系列主編)

認出並珍惜這樣的創作

2018,一些珍貴的閱讀記憶


實力│Main Current

猴子(中篇小說)

中國臺灣│袁哲生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選自《猴子·羅漢池》,後浪|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版

童年,在袁哲生(1966—2004)筆下,已是人獲有生命以後的傷停補時(stoppage time),再之後重啟的時間進程,無非又是重新的苦痛。時間之傷,不因童年之“我”,對傷害一無預期,而其實,是因“我”的漫長預期,不能阻擋暴力必要再度侵臨。袁哲生建構的,深邃的反啟蒙敘事,在《猴子》裡,獲得另一生命階段的檢視。在同一眷村裡,那同一個“我”進入情慾萌芽的青少年時期。一方面,殘酷的暴力,被袁哲生遠隔於敘事之外,如小說中,梁羽玲如何被父親送給友人(預備養大為妻),如何返回,可能經歷如何的通過儀式,方得到同儕庇護等等細節,小說盡皆留白。另一方面,暴力卻又極其殘酷地,裸裎於那隻被圈養的猴子,當定期發情時,所遭受的體罰細節中。

袁哲生以交錯焦距,支起整篇小說的繁複語境,使殘酷本質令人瞠目無言,又使暴力行徑,表露在人人日常的舉措裡。在這語境中,“我”懷想一個“多麼無聊而愉快的夜晚”,想著,如果能留駐時光,如永不開竅的混沌,“如果沒有陽光,這個世界多麼美好”。然而,再一次,這內向早熟的心靈,只能迎向自己早有預期的失落,之後,在仍然年輕、未來猶然迢遠的彼刻,感覺自己事實上,已經“沒有更重要的事了”。小說裡,日常一刻驟然重如千鈞。袁哲生筆力醇粹,而這個系列,確是他小說美學的代表豐碑。

——童偉格評論


中年婦女戀愛史(短篇小說)

張 楚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選自《中年婦女戀愛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1997年元旦,我到街上買衣物。從商場出來時飄起了雪花,特別大,像被風吹碎的蘆葦穗。我聽到有人在喊我的名字,回頭間恍惚晃到個女人,正想是誰,她已被擁擠的人流捲走。我隱約覺得,她應該是我的一個初中女同學。聲音很像,可我真的能清晰地記起多年之前的聲音嗎?那天,穿著一雙我母親剛從軍人勞保用品商店給我買的軍勾鞋在漫天雪色中回家。那條路很長,我也走了很久。我在大雪中想起了很多女同學,有的面龐清澈忘了名字,有的記得名字卻忘了長相。在我的理解中,她們都那麼美好,猶如春天裡在夜風中搖曳的蒲公英。我記得當時有些感傷,哪天我會把她們寫進小說的,我想,這樣她們就不會丟失了。

2017年夏天,我開始寫這篇叫《中年婦女戀愛史》的小說,我也想把它寫成短短的一篇,每章後面的大事記,我也寫了點外星球的軼事,它們與茉莉無關,與愛無關,與衰老也無關,遺憾的是,它們跟時間有關。

物理學家勞倫斯·克勞斯說:“你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一顆爆炸了的恆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來自不同的恆星。這是我所知的關於物理的最詩意的事情:你們都是星辰。”沒錯,我們就是星辰,我們也是時光本身。所有誕生並存在過的,都會在沉默中等待著與時光融為一體。這一切,無比美妙卻渾不自知。

——張楚創作談《虛無與沉默》


去巴林找一棵樹(中篇小說)

肖 勤

選自《十月》2018年第6期

老大的聲音在那頭像湖水一樣溫柔地漫過來——在中東,有一個很小的國家,叫巴林,它小得就跟你一樣,在人海茫茫,不,國海茫茫中,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它,在巴林,有一棵樹,獨自長在沙漠裡,也跟你一樣,一個人,它的四周沒有一口井,沒有一滴水,可它卻在那片沙漠裡存活了四百多年。

心突然就動了一下,那是棵什麼樣的樹,獨自長在沙漠裡,跟她一樣?它苦嗎?它的葉子會不會像她現在的面容一樣,憔悴又幹涸。

桅子,我覺得,就算你要死,也該去看看那棵樹,也許它是你在人世間、在世界的另一邊的另一個你。老大的聲音像每一次深夜送她回家時,在車裡哼唱的呼麥一樣,從遙遠的地方傳來,低沉、徐緩、充滿魔力,直透人的內心。

——摘自《去巴林找一棵樹》


舊姑娘(短篇小說)

姚鄂梅

選自《長江文藝》2018年第12期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姚鄂梅

姚鄂梅一直想賦予這些女性某種理想化人格,她們熱愛生活、承受生活各種悲歡苦樂,她們在時光的打磨之下紅顏消褪然而初心不改。她們是葆有赤子之心的紅顏,是姚鄂梅觀察世界的一個無法窮盡的切口。

我很喜歡姚鄂梅關於“舊姑娘”的說法。女子為“好”,少女為“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見了便覺清爽。“姑娘”一詞有多少美好的想象與寄寓。而“舊姑娘”指女性被時光打磨不掉的赤子之心,即使時光飛逝、容顏易老,她們依然目光清澈,生活節制,葆有最初的姑娘心態。生活的各種磨練,人生路上的風吹雨打,摧殘不了她們心地的純良和對生活的熱望。

——吳佳燕評論《那些時光之下的赤子紅顏》


創業史(中篇小說)

馬 拉

選自《青年文學》2018年第11期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馬拉

馬拉的《創業史》敘述速度很快,基本上以一洩如注的方式迅速掃過史鐵柱從實業的牛仔褲廠、燈飾廠起家,到微商,再到眾籌飯店、民宿,又轉入“共享紙巾”的一系列創業經歷。對比於在小說中盛行了多年的私人、內心、情慾、世故與功利、頹喪與憂鬱,《創業史》倒顯示了一種難得的生機勃勃和喜氣洋洋的格調。商人史鐵柱既沒有成為臉譜化的奸詐腹黑人物,也不再是光鮮而空洞的“半張臉的神話”,而成為一種混亂中活力四射的時代人物。這樣的人及他們的折騰不是從書齋與內心中“召喚”出來的,而是在蓬勃雜亂、野蠻生長的中國現實中自行生長出來的。

——劉大先評論《時代精神與微觀歷史》


無風之日(短篇小說)

張玲玲

選自《芙蓉》2018年第6期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張玲玲

在那婦女出來前,老楊已經悄悄走了。繞到在廣告牌後面他就吐了,之後蹲在那大片未開發的泥地上,看著從泥潭裡長出的星點野草,號啕大哭。他想了那麼多次才決定,整整一個月,一直在籌劃去做這件事情……——從頭到尾,他所擁有的只有那一輛搖搖車的時間。

但老楊最想追問和詛咒的,卻是那至高的高處,他沒法原諒他多年的懈怠、殘酷和傲慢,一再將其生活碾成碎末,從未善罷甘休,而他從來沒能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他不記得自己哭了多久,但最後他還是兌現了承諾,坐上了那輛殘疾人三輪車。老頭把簾子用拉鍊仔仔細細封好了,連一小絲風都吹不進。暗橘的夜光從車外滲進,照在老楊的手上、肩上。車子開得搖搖晃晃,脆弱的避震系統使得一顆小石子也能讓它顛簸半天。他靠在車廂的一側,聽見那殘疾老頭大聲唱著快活下流的歌,不知不覺睡著了。老楊做了一個夢,夢裡他只能看見那接近自己的一片烏雲。而他只能等,或者無望地期待,一陣柔軟的風從四面八方聚集,把那晦暗巨大的雲徹底吹散,直到呈現完完全全的光明。

——摘自《無風之日》


吉安的呼喚(中篇小說)

孟小書

選自《人民文學》2018年第10期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孟小書

小說靈感來源於多年前聽到的一個真實故事。她說,女兒贏得了溫網少年組的亞軍,並且網協邀請她與女兒去參加晚宴,晚宴的嘉賓是費德勒。我知道那是她女兒的超級偶像。之後,她又發來了自己與女兒及費德勒在晚宴上的合影,她穿了身墨綠晚禮服,手挽女兒,看上去很幸福、很驕傲,也很疲憊。看過照片後,我感動得熱淚盈眶。所有人都說,她終於熬出頭了,但她自己卻說,這才剛剛開始。

小說的主人公及視角是母親,而非女兒。女兒的命運具有侷限性,無非是成與敗。但母親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在美國,培養一名專業網球運動員需斥巨資。對於靠技術移民、初來乍到的一家人來說,是一件極為困難、甚至是無法實現的事。為了女兒五歲時的愛好與夢想,是否值得付出如此之大的代價,母親有著太多的懷疑和不確定。萬一失敗了怎麼辦?所付出的一切將功虧一簣。就算成功了,假設有一天因比賽受傷而中斷了網球生涯又該如何?然而,這些現實的問題,並沒有阻攔住這位母親。她義無反顧地賭上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是整個人生。小說中的母親秦瑜,她與吉安在現實中是存在的,也是不存在的。在書寫她們的故事時,也加入了我對她們命運的另一種理解。

——孟小書創作談


鋒銳│New Wave

費麗爾(短篇小說)

董夏青青

選自《小說界》2018年第6期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董夏青青

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早慧者,很快找到與世界交流的方式,並影響到其他人。往往也會有一些遲到者,撿拾過種種文學武器,依然無法穿越迷霧,但願意始終凝視。我常常覺得董夏青青是一個成熟的故意的遲到者,一如她緩慢的寫作速度。

董夏青青從來不講一個有頭有尾起伏不斷的故事,小說里人物眾多,每一個被寫到的人都有一段獨特的光影。在盡力剋制的敘述中,有一種卓然不群的東西和沉潛的生命感受,內心建築的材料越來越紮實,有別於都市生活的小確幸,也不見心浮氣躁的概念感,實實在在的來自於另外的天地。

亨利·詹姆斯說,在小說提供給我們的東西中,我們越是看到那“未經”重新安排的生活,我們就越感到自己在接觸真理;我們越是看到那“已經”重新安排的生活,我們就越感到自己正被一種代用品、一種妥協和契約所敷衍。董夏青青帶給我們的可能就是未經重新安排的生活,這個遠方和特殊空間內特殊人群的生活,建造了不一樣的生活質地,作家像一個精神和內心世界的探測者,在到達的地方,讓人陡升一種憐憫和崇高,但又隱晦得似乎無跡可尋,沒有任何題材和主題的優越性,這是能夠帶來安全和信任的。

——項靜評論《“未經”重新安排的生活》


辛德瑞拉之舞(中篇小說)

張天翼

選自《鐘山》2018年第5期

去年冬天的某個晚上,我像之前無數次失眠一樣,躺在黑暗裡。睡意猶如旱季的水位一樣,遲遲不肯上漲。我默默地祭出元嬰,浮在空中,轉身觀察自己像觀察一支玻璃試管。而我的良人則在不遠處恣意展覽其酣眠,鼻息安穩香甜。

我在黑暗中把前半年的事都想了一遍,把後半年要寫的小說也想了一遍,接著想道:我為什麼在這浪費時間?我為什麼不起身做點比裝睡更好玩的事?等等,如果現在起身,我要乾點什麼呢?哼,當然是要穿一套輕便衣履,溜走。如果不是心存厚道怕吵醒他,我大可“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衾中人”。溜出去又幹什麼?像十二個跳舞的公主那樣偷偷到舞會上跳舞直到鞋子報廢?或者,到海灘上喝酒看月亮(可惜北京只有後海)?到機場偷一架飛機開一圈再開回來(需要先學個飛行駕照)?反正理論上可以做一切白天不敢做的事……不過天這麼冷,還是算啦。我在心裡把想做的事情想象一遍,終於在凌晨睡著。

再睜開眼,晨光滿室流淌,猶如淡金色牛奶,良人向我露出溫柔的微笑。夜間對世界充滿厭煩的那個我,像泡在牛奶裡的巧克力脆脆米一樣迅速變軟,沉底了。

但那個想法一直在。即使是童話裡嫁給王子的辛德瑞拉、白雪、貝兒,肯定也會有想要逃出去的一夜。逃出去會不會回來?有人會,有人不會。幾個月後我寫了這個故事,《辛德瑞拉之舞》,讓故事裡的人物替我出走。

——張天翼創作談


《紅樓夢》彌撒(短篇小說)

陳春成

選自《特區文學》2018年第6期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陳春成

他們的教義宣稱,冥冥中有一條引線,由所有人的命運共同編織而成,它從天地開闢前的混沌中發端,隱秘地盤繞在萬事萬物之間,千秋萬載地延伸。創世之初它就被點燃,火星不斷向前推進,穿過歷朝歷代,一直燒到《紅樓夢》完成的那一刻(他們稱之為“紅點”),然後,轟隆,宇宙達到最輝煌燦爛的頂點。此後就是漫長的下坡、緩慢的衰亡:《紅樓夢》一完成便開始流逝,到它徹底消失時,宇宙亦將隨之泯滅。

紅學會認為,在“紅點”之前,所有事件都是為《紅樓夢》所做的準備;“紅點”之後,一切現象都是《紅樓夢》的餘波。也就是說,赤壁之戰裡,每一簇火焰都為《紅樓夢》而燃;成吉思汗身後的每一柄彎刀都為《紅樓夢》而高舉;宋朝某個春天的黃昏,有女子無端下淚,她哭的是《紅樓夢》;從沒有人死於戰爭、饑荒、洪水或心灰意冷,所有人都死於《紅樓夢》……同樣的,紅點之後的所有事件都是《紅樓夢》的延伸和應驗:“五四”運動、搖滾樂興起、互聯網誕生、一戰乃至於一萬戰、銀河系統一、宇宙坍塌、此刻微不足道的一場對話、茶杯中的漣漪,都是由《紅樓夢》中的某一行文字所引發,或者是某一段情節的重現。

毫無疑問,宇宙是以《紅樓夢》為模型而建造的,有著同樣對稱的格局:宇宙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一無所有;中間則是《紅樓夢》,一切色相的頂峰。對稱的結構意味著《紅樓夢》的消失是必然的。“白茫茫大地”不僅預言了繁華的散盡,也暗喻文字的消失。《紅樓夢》從一切的內部奔湧而來,也終將彌散入萬物。因為盛宴必散,他說。

我盯著洪一窟僅有的那隻眼睛,顫抖著端起茶杯,啜了一口。

——摘自《〈紅樓夢〉彌撒》


非虛構│Non-fiction

活成萬語千言

加拿大│王 芫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選自《香港文學》2018年第10期

六十年代,小孩子都是整天在外面玩兒,只有吃飯和睡覺的時候才回家。某天我回家吃飯,發現飯桌上多了個老頭子,我就說“外公好”,然後就拿起筷子吃飯;過了幾天,吃飯時外公不見了,我就省略了問候,直奔主題。在我看來,一個家庭就是由一個老女人和一個小女孩組成,這很正常。

我外婆顯然覺得這不正常。外公剛走的那兩天,往往是她頻繁遭遇工傷的日子。她會忽然沒頭沒腦地對我說:“我跟你外公感情不好,因為我是被孃家上趕著送來的。”

“您說什麼呢?外婆。”我漫不經心地問道,手上正在玩著剛從樓下花壇裡撿來的一枚生鏽的曲別針。

“唉,你什麼都不懂。啊——”外婆大叫一聲。

我一抬頭,只見她眉頭緊皺,右手攥著左手,鮮血從她的指縫間滲透出來。

隨著我年齡漸長,我終於從外婆的只言詞組中拼湊出了一個故事……

現在回想起來,外婆是我的第一個敘事教練,她讓我懂得了敘事的精髓:將兩件發生過的也許毫不相干的事情聯繫在一起,賦予它們意義。這是她給我的正面的教誨。她同時也是我的反面教材,因為她對於自己一生的敘事只有兩句話,這兩句話其實還是同一個意思。我為她感到難過。這就是典型的空虛的一生。我發誓要過上比她更加豐滿的生活,我發誓要活成萬語千言。

——摘自《活成萬語千言》


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

深 藍

選自網易·人間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我祖籍山東,曾任職於湖北某公安機關基層派出所,後在武漢某高校攻讀法學博士學位。

每一名基層民警都是一本關於生活的百科全書,經年累月地經歷著各色人生悲喜。我們既是看客,又參與其中,時間一長,便能在一個故事中看到另一個故事的影子。

當警察之前,印象中的公安工作,就是港片中張家輝的“放下槍,我是警察”,但當警察之後,現實中的公安工作卻成了梁朝偉的“對不起,我是警察”。

請您相信,我就在您的身邊,在靜謐安詳的小鎮街頭,在忙碌熙攘的城市道口,在每一個午夜時分懸掛著深藍色燈箱的派出所值班室。

我是深藍,兩百萬人民警察中無比普通的一個。

——摘自《深藍的故事》序言“對不起,我是警察”


讀大家│Reading Classics

馬一浮:古調獨彈

孫 鬱

選自《天涯》2018年第5期

(原題《古調獨彈》)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馬一浮(1883—1967)

經歷了百年的風風雨雨,我們走了那麼多彎路,猛然回首,發現那個獨自隱去的學人,早已說出了生活的某些讖語。脫離時代語境的人,可能更切中時代病脈。如此說來,他也是先知先覺的思想者吧。

我後來才覺得,一味喧譁者,有時不知思想何為。默默獨行的人,卻有明辨歧途的眼光,雖然他也有滑入歧途的危險。國人曾經那麼鍾情於現代性的道路,而馬一浮逆向而行的非現代性的沉思,卻擰痛了現代性生長過程中病態的神經。他活著的時候,人們聽不懂他,尚可原諒,因為黎明前黑暗裡的人們看不到己身。今天的我們,終於從其飄逝的影子裡看到那些失去的光澤。歷史的前行,不免要遺漏珍貴的東西,馬一浮就是那歷史的拾遺者。他在趨同的時代,敢於大膽立異,即如《楞嚴經》所云:“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在理解他的時候,我將此語看成了其精神的一個註解。然而也深深知道,自己的諸多感慨,也未必不是一種空談,抵達他思想深處的,可能不太會是我們這一代人。

——摘自《馬一浮:古調獨彈》


書架│Book Shelf

詩外文章五題

王充閭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選自《詩外文章——文學、歷史、哲學的對話》,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陸游有“工夫在詩外”之說,那是著眼於作詩;而“詩外文章”,則是講詩文合璧,所謂“借樹開花”——依託哲理詩的古樹,開放文化散文的新花。

詩文同體,創闢一方嶄新的天地。散文從詩歌那裡領受到智慧之光,較之一般文化隨筆,在知識性判斷之上,平添了哲思理趣,滲透進人生感悟,蘊含著警策的醒世恆言;而歷代詩人的寓意於象,化哲思為引發興會的形象符號,則表現為一種恰到好處的點撥,從而喚起詩性的精神覺醒;至於形象、想象、意象與比興、移情、藻飾的應用,則有助於創造特殊的審美意境,拓展情趣盎然的藝術空間。

這類文章的寫作,會通古今,連接心物,著意於哲學底蘊與精神旨趣,既需依靠學術功力、知識積累,又要藉助於人生閱歷與生命體驗,需要以自己的心靈同時撞擊古代詩人和今日讀者的心靈,在感知、興會、體悟方面下功夫,這才有望進入淵然而深的靈境。要之,無論其為理性思維的探賾發微,還是詩性感應的領悟體認,反映到陶鈞文思的過程中,都是一種消耗性的心神鏖戰。

——王充閭《詩外文章》自序


行走│On the Road

以一本詩作旅行指南

阿 來

選自《青年作家》2018年第9、11期

飛機爬升時,朝陽正破雲而出。我打開王央樂翻譯、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巴勃羅·聶魯達的《詩歌總集》,心緒似乎已飛到了安第斯山中,在那些印加廢墟層層疊疊的石頭上了。甚至聞到了某種味道。那應該是一場雨後石上的青苔味道、森林的味道。這次出行我帶上這本書。因為我要去詩人的祖國智利。因為我要去的是詩人寫作的祖國拉丁美洲。

這本書,二十多歲時經常揹著它外出。尤其是揹著它到大自然中去。騎馬時,在背上。徒步時,在背上。在那些崎嶇的山間公路上顛簸時,它也常在身邊。這本書有些舊了,有些頁碼上還留有那時留下的一些特別痕跡:一團黯淡了的青草汁液,一朵花更加隱約的印記。那時,我把花朵夾在他描寫愛情的動人詩句中間。那時,惠特曼和聶魯達是我描繪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教科書。我喜歡那樣的風格:寬廣、舒展、雄壯,而且絕不讓令人悲傷的事實所壓倒。那不是簡單聲張的樂觀主義,而是出於對人性與歷史的崇高信仰。

從機艙裡的今夜,到十幾天南美之行的路上,我要再次好好讀它。

——摘自《以一本詩作旅行指南》


藝見│On Arts

慢板:莫扎特如何安慰我們(外一篇)

中國臺灣│呂正惠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期|新刊

選自《CD流浪記——從大酒徒到老頑童》,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版

莫扎特的“感情狀態”始終停留在“稚子”階段,換句話說,他一直是個“天使”。要不然,你很難解釋,他的音樂為什麼始終那麼“純淨”。很多人都會說,莫扎特的音樂簡直就像“天使之音”,我想,這就是關鍵。

當然,小孩子也有悲哀的時候,也會哭,莫扎特音樂中的悲哀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才感人。譬如我們發生了不幸的事,朋友、親人一定“勸慰”我們,教我們不要難過。我想最佳的勸慰方式應該是這樣:你也難過得說不出話來,只是跟當事人一起哭,甚至抱住他哭。只有這種勸慰才是真誠的。莫扎特就是這樣,當他傷心、難過,他就像小孩一樣“純然”地傷心、難過,一點雜質也沒有。你聽他的慢板(特別是鋼琴協奏曲的慢板),就彷彿莫扎特在跟你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很難過。”然後他就哭了。

莫扎特是個天使,當天使來安慰你的時候,你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摘自《慢板:莫扎特如何安慰我們》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改版擴容

以更豐富的內容服務讀者

每月1日出版,定價20元

郵發代號82-497

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