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高交會情結”是如何煉成的

最近幾天,深圳人的朋友圈,被深圳會展中心裡一波波腦洞大開的“黑科技”產品集體刷屏了。沒錯,我們的城市又進入一年一度的“高交會時段”。這是作為高交會主場的深圳及其市民,第20次浸入式體驗、催生乃至參與制造種種技術與創新,並親自感受由此帶來的N種感官體驗與腦力激盪。

一位資深報人在朋友圈講述,自己服務的報社,當年由報社老總專門帶著一幫記者編輯,作首屆高交會採訪報道的宣誓動員。該報人感嘆,不知是否有同事回想起這一幕情節,並記得當年的誓詞。當情懷被激發,在有關高交會的共同記憶裡,深圳人還有哪些關鍵情節等待打撈記取?情節與情懷,都連通情結,對於高交會,深圳人用心太久。

濃縮城市“高交會情結”的一個經典故事,早因故事主角、“企鵝”掌門人在不同場合的多次講述而家喻戶曉:當年還是小鮮肉的馬化騰和他的創業夥伴們,正是在首屆高交會展館內,拿到了騰訊企業發展史上最關鍵的第一筆風險投資——由IDG和盈科數碼共同投資的220萬美元。如今回望,那幾乎就是“企鵝”商業傳奇的起點。巧合的是,今年騰訊也迎來了成立20週年慶。小馬哥說,沒有高交會,就沒有今日騰訊。說高交會塑造了影響世界的網絡巨頭,估計沒人會有異議。那麼,高交會之於深圳,改變了什麼,塑造了什麼?

深圳的“高交會情結”是如何煉成的

本屆高交會展出的手持終端式人臉識別產品

最近網上熱播的《高交會一分鐘》視頻,以最直觀的數字,從最細微的角度作答:一分鐘,206人進入會場,徜徉科技海洋;一分鐘,11695項新產品新技術精彩亮相,彰顯創新風向;一分鐘,63家跨國企業漂洋過海,尋求合作,交融多元活力……但如果要給出更徹底、更有說服力的答案,恐怕得乘坐時光機,全面梳理一下20屆高交會的前世與來路。本屆展會精心設置的“高交會時光長廊”,無疑是引領大家重回歷史現場的一種努力。

我們相信,求解高交會的城市影響力之問,還要進入更廣闊的時空場域。今年適逢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20歲的高交會恰在“年輪中點”於深圳應運而生,現在回望,這幾乎是城市發展的創造性一躍。

去年四月,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比照硅谷,推出一個英文新詞組——Silicon Delta(硅洲),讚揚深圳全力擁抱開放創新,正演變成為硬件和製造業創新的全球樞紐,加冕世界創新皇冠上的明珠。視線所及,在世界範圍內對深圳經驗與發展範式的多種闡釋和總結中,不變的是核心一條——深圳創新系統能力的升級迭代。

可持續的創新系統,成為深圳城市崛起的一個動力源。在深圳舉辦了20屆的高交會,無疑正是城市創新系統能力的強大發動機之一。深圳這座經濟特區與被譽為“中國科技第一展”的高交會,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大潮中,相互選擇,相互激發,相互成就。這應該是深圳“高交會情結”如何煉成的最好解答。(作者:管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