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股來歷不明的臭味看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緊迫性

  1月8日晚,一股臭味驚動深圳全城,其如塑料燒焦般刺鼻的味道令人難以忍受,在社交平臺上引發熱烈討論。深圳市民紛紛猜測氣味的源頭在對岸香港,有的懷疑港方發生火情煙霧漫溢,有的斷定“香港又在燒垃圾了”,因為往年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導致深圳市民有慣性思維。

從一股來歷不明的臭味看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緊迫性

  當然,上述說法很快就被否定了。深圳市人居環境委表示,“未排查到汙染源,但已排除刺鼻氣味來自香港方面影響”。因為當日風向主要以北風、東北風為主,排除了香港方面吹向深圳的可能性。無獨有偶,據媒體報道,1月10日廣州海珠、越秀、白雲等區的市民也反映聞到刺鼻異味。一樣的臭味,原因也是一樣“不明”。

  珠三角一體化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其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繁榮的經濟、便利的基礎設施以及開放的區位優勢,是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能夠上升到國家層面的重要基礎。但區域內對大灣區融合發展形成挑戰的不利因素也不少,比如說各地差距大不均衡的問題、中心城市輻射力不足的問題、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低的問題……

  而從這股至今也顯得來歷不明撲朔迷離的臭味來看,環境保護一體化和公共基礎服務一體化的有效統籌仍然是大灣區一個短板。以深圳與香港來說,兩地最快不過14分鐘便能通關互達,可在環境保護和社會管理方面仍多有失調。深港之間30餘公里的分界線,這邊是繁華都市人口稠密,那邊人煙稀少,垃圾堆填區密佈。兩地的規劃建設缺乏溝通與統籌,也就難免會導致互相齟齬,成為橫亙在兩地居民之間的心結。雖然隔河而治,生態問題卻是沒有邊界、難分你我的,無論深圳河、深圳灣兩岸哪邊環境出了問題,都會給對岸造成極大的影響。

  以往各界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報道、關注和討論,多聚焦於產業協同、資源整合、社會交流等方面,尤其漂亮的經濟指標和合作前景總是令人十分興奮。但是這股襲擊了多個城市的焦臭味卻在提醒大家,大灣區在經濟方面的連接,社會方面的交流,都可以採取行政手段加以調節干預,但是,行政手段管人管事,卻管不住水流空氣。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天然的跨區性、連續性。從治理角度來說,單邊行動遠不如區域生態協作有效,因此大灣區的生態管理必須突破原有“一城一地”的行政管轄框架,實現協調治理和協同保護。畢竟,環境才最終決定著大灣區城市群未來的長遠發展。

  所以,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融合日漸提速,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合作的有益探索與嘗試也應該同步進行。在未來的大灣區管理框架內,應對跨地域性突發氣象事件,各地要能夠互聯互通,更快地調動資源和手段、更及時地採取止損措施。澄清再快一些、聯動再強一些,減少誤會和誤解,消除隔膜與心結,真正實現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活力經濟區、優質生活圈和合作示範區。(作者:黃婉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