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表面“發芽”,月兔嘴饞了嗎?

月球表面“发芽”,月兔嘴馋了吗?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月球上“發芽”了。

2019年1月15日,嫦娥四號上搭載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發佈了最新試驗照片,照片顯示試驗搭載的棉花種子已經長出了嫩芽,這也標誌著嫦娥四號完成了人類在月面進行的首次生物實驗。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在地球上收到月球之春的消息,讓人倍感溫暖。

種子+昆蟲+酵母菌,構成小型生物系統

這次搭載的科普載荷,實際上是一個密閉的“小型生物系統”。

包括4種植物,分別是土豆、擬南芥、油菜和棉花。它們在生態系統中起到了生產者的角色,吸收陽光、水、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合成有機物。此外,還有一種昆蟲是果蠅,擔當了消費者的角色,負責吃掉植物。而昆蟲排洩的廢棄物最後會被微生物,也就是搭載的酵母菌分解掉,酵母菌擔當著最後的分解者的角色,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提供給植物呼吸。

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如果相互匹配得比較好的話,是可以在密閉狀態下實現自我循環的。由於土豆的澱粉含量很高,在酵母菌的發酵下,還會產生酒精。或許,罐子裡的果蠅此刻已經喝醉了呢?

記得在小學語文課本里,有一篇課文叫做月球之謎,介紹了在地球上利用模擬月球土壤進行生物實驗,孩子們對月球土壤竟然可以種植物感到非常好奇。而那時近乎科幻般的夢想,如今已經成為現實,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開展生物實驗。

月球上的環境對生命來講是很嚴酷的。不僅晝夜溫差大,而且被陽光照到的一面和背陰的一面溫差也很大,甚至可以達到兩三百攝氏度。由於罐子中沒有空調,只能通過冷熱片傳導熱量,進行溫度調節,將罐子裡的溫度控制在二三十攝氏度的室溫下,以矇騙植物,讓它們以為春天來了,然後開始萌芽。

除了溫度之外,陽光也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罐子裡沒有燈,用的是月球上天然的太陽光,密封的罐子是鋁合金製成的,通過在罐子頂部開口,利用光管技術,把陽光引入到罐子中,但這會對罐子的密封性提出了挑戰。

水是生命之源。科普載荷攜帶了18毫升水,當嫦娥4號著陸到月球表面之後,通過水泵將水澆到植物種子上,促使植物發芽。

所選物種,個個都有講究

在物種的選擇上,由於月球環境非常惡劣,這次實驗選擇的物種,要求既能耐高溫,又能耐低溫,可以抵抗極端溫差,而且還要耐輻射,適應月球上的低重力條件。由於罐子小,生長空間只有1升左右,植物的個頭也不能太大。

除了上述條件,選擇這些物種,還與人類將來在月球上的生存有關。其中,土豆是全營養食品,是未來太空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大部分能量和營養。在2015年上映的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作為植物學家的男主角,就是通過種土豆才在火星上倖存下來的。俄羅斯主持的“火星500”太空模擬生存實驗中,航天員也是以土豆為主要食物,簡直就是太空中的口糧。

擬南芥是一種模式植物,與蘿蔔、捲心菜等蔬菜一樣,都屬於十字花科;由於結構簡單,生長週期短,與其他植物的區別度大,擬南芥是太空種植的常客,此前在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的科學實驗中也上過天。

棉花是主要的農業作物品種之一,既能作為衣物保暖,也可以用於緩衝減震、生產繩索等,在太空生活中有很廣泛的用途。

油菜是中國南方常見的油料作物,我小時候就是吃著用菜籽油炒成的菜長大的,香味獨特,不同於北方常用的大豆油和花生油。在幼苗期,油菜還可以作為綠葉蔬菜直接食用。除了供太空移民吃穿所需外,植物還有觀賞價值,可以舒緩長期太空旅行帶來的緊張情緒和孤獨感,部分擔當了心理醫生的作用。

對載人深空探測來說,在從地球出發的漫長旅途中,以及在其他星球上拓荒的過程中,航天員所需的物資不可能都從地球上運過去,那樣的代價太昂貴了。因此,原位資源利用將成為一項基礎性的技術,也就是利用其他星球上的資源,生產氧氣、水、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資,同時生產火箭燃料和發射平臺、基座等建築材料。

在密閉生態系統中,協調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者的效率,實現物質循環,為人類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和穩定的氧氣供應,是一項必要的基礎性工作。今後,還將開展更大規模、更復雜的太空種植實驗,完善密閉生態系統的設計。只有當這些技術逐漸成熟的時候,人類走向深空,建立月球基地,乃至移民外星球的步伐才能更加堅定。

□鄭永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