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學習能力

怎麼才能學得更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我們只有付出超出常人的時間和努力,才能獲得超出常人的智慧和知識。

我們不僅對這個信念深信不疑,還按照這套方法指導我們的學習和工作,當我們付出超常的時間和努力去學習、工作但還是做的沒別人好時,我們只會責怪自己努力的不夠,從不會懷疑學習方法。

其實,你大可不必學的這麼辛苦,《如何學習》這本書告訴你:如果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你就能花更少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

本書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凱里是《紐約時報》的高級科學記者,在投身新聞事業的30年中,持續追蹤報道,腦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研究的前沿知識,曾採訪過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對學習科學的研究極為感興趣,他一邊將這一領域最新研究成果變為權威性報道,一邊在生活中不斷實踐,並總結出一套顛覆傳統的高效學習法。

在《如何學習》這本書中,作者為我們開啟了科學學習之門,不管你是什麼年齡段、什麼職業或者身份,這本書都能讓你如獲至寶,成就你的終身學習力。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去探索學習的奧秘。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學習能力




遺忘是為了更好的記住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遺忘視為學習的天敵,其實,好不容易記住的知識被忘了,的確很讓人惱火,但本書的作者卻認為遺忘不僅不是學習的天敵,反而是學習的良師益友,因為遺忘有兩個好處。

第一,遺忘能過濾掉干擾信息,讓大腦能專注於某一件事,從而記住真正重要的信息。

比如你要記住一個新密碼,就必須屏蔽掉舊密碼的記憶干擾,你要學習英語,就必須剋制自己不說漢語,遺忘是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我們記住了所有東西,最後只會什麼都記不住。

第二,遺忘能鍛鍊記憶力,

這就像鍛鍊肌肉一樣,你只有先消耗一部分體能才能長出結實的肌肉,你也只有先遺忘一些不重要的信息才能加深對重要信息的印象,提高大腦的記憶力。

所以,知道了遺忘的正面作用後,我們應該調整心態,用更積極的眼光去看待遺忘。

特別是當我們忘記某些事情時,不用責怪自己記憶力不好或是自己不夠努力,因為遺忘是提升記憶的必要過程,這是正常現象,它能證明我們大腦正在努力工作。

其實有時候忘記是為了更好的記住,而只有經歷了遺忘我們才能夠把學到的知識記得更牢。

知道了大腦的遺忘模式,我們再來看如何增強記憶。






我們怎麼才能記住新東西?


記憶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記得的知識越多學的就越紮實,所以學習的關鍵是提升記憶力,那如何提升呢?作者給了三點建議。

1、多換幾個學習環境

很多人都認為學習要保持安靜,學習環境最好保持固定不變,但科學研究證明穩定和安靜的學習環境反而讓學習效果變差。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科學研究,他們招募了一批學生,並把他們分為三組,讓他們分別在不同的環境下學單詞。

第一組在凌亂的地下室學兩遍,第二組在整潔有窗的房間學兩遍,第三組在兩個房間各學一遍,3小時後他們進行了考試,結果第三組的平均成績是24,第一、二組的平均成績只有16。

為什麼只是變了一下學習環境,就能提高40%的學習成績呢?

這是因為在學習時我們的大腦會吸收很多信息,比如周圍的聲音、光線、感覺等,而這些背景信息會與我們正在學的知識產生聯接,從而加深大腦對知識的記憶。

而當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學習,這種知識和環境的聯接就會更多,我們就越容易想起這個知識,對它的記憶也就更牢。

生活總是變化無常,我們經常要應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那麼我們最好在學習時就不斷地變換環境,因為每次的改變都會幫我們擺脫對周遭環境的依賴,把要學、要練的東西記得更牢。

2、拉開學習時間的間隔

俗話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相信每個人都曾在重要考試和會議的前夕熬夜學習和準備過,確實,臨時抱佛腳在緊急關頭或許會有點用,但這樣學到的東西並不持久,通常是學完就忘。

其實,如果我們保持耐心,把一次集中學習打散成多次學習,並拉開每次學習之間的時間間隔,這樣分散開來,學習效果反而會更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分散式學習需要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進行,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你的記憶與周圍環境產生更多的連接,你記得就更好。

比如你家隔壁新搬來了一對鄰居,你第一次知道他們的名字是在晚宴上,但可能睡一覺之後你就忘記對方的名字了。

但如果第二天你再遇到他們,忘掉的名字就會馬上被記起,這樣他們的名字就會和兩種背景產生連接,一個是前一晚的聚會,另一個是第二天早晨的相遇,於是你對他們名字的記憶就會加深。

除此之外,複習時間的跨度越大,你忘掉的信息就越多,但是你也能因此發現自己的弱項在哪,從而加以糾正,學習效率也就更高。

所以,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不是一次花很多時間攻克某個學習任務,而是把學習分解,一次學一點,如此一來你就能花同樣的時間記住更多的知識。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學習能力




3、帶著問題去學習

考試我們都經歷過,但也許很多人並不理解考試,它不是學生的“專利”,而是每個人必須要做的任務。

考試是檢驗我們學習成果的最好方式,也是鍛鍊我們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學習主要也是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

作者在書中建議我們先考試後學習,其實就是建議我們帶著問題去學習,這樣做不僅能讓我們主動思考,還能讓我們提前預習學習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同樣是看一本書,帶著問題去讀不僅能避免分心,還能調動大腦主動搜索書中的重點,加深大腦對知識的記憶;再比如與同事溝通工作時,提前準備要討論的問題就能避免閒聊,節省時間提升工作效率。

所以,開展某項工作項目或學習任務之前最好搞清楚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然後猜測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

就算猜錯了也沒關係,因為先猜測後學習能使你的大腦更高效的運作,從而使知識更深刻地印在大腦中。



我們如何完成生活與工作中複雜的課題?


學習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課題,也是未來最核心的競爭力,學會科學的學習是每個人的必修課,那如何把科學的學習方法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呢?作者提供了三個建議。

1、頓悟離不開分心。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工作或學習到一半想去看電視、上網的時候。

以前我們會認為這種想法是自制力不夠的表現,甚至還會因此自責,但是科學家告訴我們,這種分心其實是好事,當我們實在學不下去時,休息會兒反而能幫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遇到頓悟時刻。

比如,數學家龐加萊在某段時間,被一個數學難題困住了,他反覆思考了很多天就是想不出解決辦法,有天他分心了,不想思考了,就決定去睡覺。

但就在躺下時他腦子裡出現了各種念頭,他甚至能感受到這些念頭在互相碰撞、組合,最後,他成功得解決了困擾他多時的數學難題,發現了福克斯函數。

由此可以看出,遇到頓悟的訣竅,就是在自己黔驢技窮時把手頭的問題放一下,去做點其它的事,比如聽音樂、上網、閒聊等,這能打破限制思路的預設,從而找到新思路,而這樣的分心不但不是拖後腿的事情,還是有價值的武器。

所以,下次遇到解不開的難題時,不必對著它死磕,休息個5到20分鐘可能就會有新思路了。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學習能力




2、適度中斷和以退為進。

除了5到20分鐘的休息有利於解決難題,長時間的放下也能幫我們有效學習,實現創造性的飛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做一個思考,不知道你去餐廳吃飯時有沒有注意到有些點餐服務員的記性似乎特別好,他們不用記筆記光憑大腦就能記住客人的賬單,可結完賬之後他們就徹底忘了客人點了什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是因為大腦對沒有完成的任務印象更深,而對已完成的任務印象更淺。

如果一個人在全神貫注地工作時被打斷了,他就會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內心還會生出一種強烈想要完成這個任務的渴望。

比如,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招募了164人要求他們做20多項小任務,在這些人做任務時科學家會隨機的打斷他們。

最後,參與者需要寫下自己做了哪些任務,結果那些因被打斷而未完成的任務最先被寫下來,而且它們被記住的概率是那些已完成任務的2倍,這就說明人對中斷的學習和任務記得更牢、更久。

所以,如果你手上有個大的工作項目或者學習任務,你可以儘早開始,但不要急著完成,先停頓一下,讓自己一直保持警覺,然後,調動大腦隨時採集各種相關信息,最後聽聽自己的想法,感悟內心的反思,這能幫助你加深記憶。

其實適度的中斷和停頓不是為了逃避困難,而是為了學得更深入。

3、交替學習。

相信你一定聽過一萬小時定律,如果我們想在某個領域內成為專家就需要花一萬小時去反覆練習,也就是說唯有反覆練習才能通往成功。

但科學研究證明這種重複學習其實並不高效,因為我們學習就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難題,一直重複學習會形成思維定式,讓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變得單一而狹窄。

而更高效的學習方法是交替學習,交替學習就是把相關的不同題材混合到一起學習。

這就好比你想提高廚藝,你每天只重複做一道菜可不行,更好的學習方法是把不同的菜混到一起練習。

比如早餐做紅燒魚,午餐做清蒸魚,晚餐做酸菜魚,這樣交替練習同一種菜的不同做法才能讓你快速學會紅燒、清蒸、煮湯等做菜技巧,當你掌握了這三種做法之後你就能夠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不光是會做魚還會做雞、鴨、肉等不同的菜。

當然,交替學習除了對學習做菜這種生活技能有用,對理論學習也很有效,科學家曾對外語、數學、藝術等理論學科做了很多科學實驗,得出的結論都是採用交替學習方法的人比採用集中反覆學習方法的人學習效果更高。

其實,這種把不同的知識、技巧穿插到一起學習的方法,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之後,不但能使我們更清楚地瞭解每一個知識點之間的不同之處,還能使我們更徹底地掌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內容。

更重要的是交替學習能有效提高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因為生活本身就是由各種難題混合而成,而我們每天都要應對各種問題,如果運用交替學習就能讓我們在紛繁雜亂的生活中懂得舉一反三,變得胸有成竹。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學習能力






讓睡眠鞏固學習效果


每個人都離不開睡眠,它不僅能讓身體得到休息快速地恢復精力,還能夠鞏固學習效果。雖然,睡覺時我們的身體是靜止的,但是我們的大腦卻是活躍的。

科學證明睡眠是由淺睡期、深睡期和快速眼動期這三個階段組成,在快速眼動期大腦會把白天接收到的信息聯繫起來幫我們增強理解力,而在深睡期大腦則會幫我們鞏固記憶。

很多時候解不開的難題都是在睡眠中發現的,比如,作者就經常因為一篇報道怎麼也寫不下去而滿心沮喪地躺下,卻會在半夜忽然醒來,抓過床頭櫃上的筆匆匆寫下剛才在夢境中浮出腦海的一些想法,然後早晨起來看著這些的句子就會茅塞頓開。

在科學探索的歷史長河中,從來不乏這種在睡夢中促成的重大飛躍。比如,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就是在夢中發現化學元素週期表的。

既然睡眠那麼神奇,那我們應該怎樣睡才能達到神奇的效果呢?作者根據現代科學研究給出了2條具體建議。

首先,一定要保證睡眠時間,根據科學研究表明人的一個睡眠週期是90分鐘,而一個完整的睡眠一般是由5個睡眠週期組成,所以每天的睡眠時間最好保持在7.5小時左右。

其次,如果你前天晚上沒有睡好,但第二天還有重要的工作和學習,那麼白天午睡一兩個小時也能顯著提高你的判斷力和記憶力,幫你輕鬆應付接下來的工作和學習。

其實,人的清醒和睡眠就像時空的白天和黑夜,是一個陰陽互補的過程,就算清醒時你工作和學習的效果是最好的,但當你精疲力盡時就應該趕快去睡覺,因為再拖下去就是浪費時間,而接下來的工作,睡眠會幫你繼續完成。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學習能力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

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學習就要聞雞起舞,學習就要頭懸梁錐刺股,好像學習就是一片苦海,唯有刻苦努力才能學有所成。

但其實你本不必吃這些苦也能學得很好。很多時候你學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你不知道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問方法的埋頭苦學從來都不應該被推崇,我希望你成為一個會學習的聰明人,而不是一個最勤奮的笨蛋。

生活已經那麼艱難,別讓自己吃一些不必要的苦,我相信,就算成功無捷徑,但努力一定有方法,放下這種“學海無涯苦做舟”的執念,如果累了,不如換一種學習方法:

晚上困了,不要再熬夜強撐了,好好睡一覺,解不了的難題睡眠會找到答案。

知識忘了,不要再責怪自己了,給自己點時間,重要的知識大腦會幫你記住。

沒有時間,不要再逼自己了,一天學一點也沒關係,這樣的學習效果其實更好。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要焦慮,也不要著急,學會勞逸結合、遵從大腦的原理學習,拿出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相信你會遇到那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