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不公,人怨難止”以和為首,還是睚眥必報呢?

釋怨,消除怨忿。

世之不公,人怨難止。窮富為仇,彌禍不消。

世道本就不公平,人的怨恨也很難停止。窮人與富人互相仇視,那麼禍患就無法消除。怨恨的根源,歸根結底還是世道不公。怨恨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其爆發的驚人破壞力,任何人都不能輕視不。聰明的人做出一些姿態和讓步,甚至忍痛割愛來化解怨恨,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窮富差別造成的對立自古難去。消解雙方仇怨的途徑絕不是罕有,重要的是富者要戒除為富不仁的行為和狂妄態度,窮者要擺正心態,不能因窮生恨,狹隘地仇富。窮富之間只要善於應對、處置得當,就會出現雙贏的局面。

“世之不公,人怨難止”以和為首,還是睚眥必報呢?

和而弗爭,謀之首也。

“和為貴”的思想,在謀略之中始終佔據首要的位置,它帶來的好處不僅是現實的,更是長遠的。在處理各種複雜的情況時,如果抱定這一宗旨,不逞勇鬥狠,不恃智用武,許多無謂的廝殺和損失就可以避免,而這對雙方都是有益的。更重要的是,無論誰暫時獲勝,仇怨只能加深加劇,為日後埋下無窮的隱患。最好的謀略並不是謀勝,而是謀和。

“世之不公,人怨難止”以和為首,還是睚眥必報呢?

私念不生,仇怨無結焉。

自私的念頭不產生,仇怨就不會結下了。自私自利的思想,是結下仇怨的一大成因,不深挖這個根源,只在表面上做文章,要想不犯錯誤和糾正錯誤都是不可想象的。損人利己之人往往恃此爬上高位,又因此種下禍胎,為以後賤亡埋下伏筆。一個人如果處處為自己著想,私字當先,他就無法不嫉恨別人,隨之而來的報復和責難既是無理之至,也讓天理不容,人所共憤。一旦報應來時,他的下場是最悽慘的,也是自作自受的。

“世之不公,人怨難止”以和為首,還是睚眥必報呢?

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敬無助於勸善,諍堪教矣。

寬厚並不能討好所有的人,嚴厲可以作為補充。恭敬對勸人改過沒有幫助,直爽地說出人的過錯,也可以教導他。消解仇怨的方法,並不是不講原則、只知討好。寬厚作為一種為人態度和治國方略,講究的是以德服人,以德釋怨,可當這個方法並不奏效,那就只能加諸於嚴厲,使之乖乖就範。事實上,完全恭敬別人,無論好壞都要奉迎的人,實屬小人行為,早晚都會被人看穿而厭棄的。真正的朋友和正人君子直言指出別人的過錯,雖有讓人誤解和接受不了之時,但從長遠看,他們的真誠和善意終有大白之日,那時人感其情,對之便會愈加敬重。良藥苦口卻重在治患,只要待人真心,必有好的回報。

“世之不公,人怨難止”以和為首,還是睚眥必報呢?

《止學》釋怨卷在告訴我們以“和”、以“德”首要,但是,連想到這兩年美國的種種手段,事事以美國為先,甚至無事生非。對於一個大國來說,睚眥必報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策略,還記得嘉文四世那句“犯我德邦者,雖遠,必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