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不公,人怨难止”以和为首,还是睚眦必报呢?

释怨,消除怨忿。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世道本就不公平,人的怨恨也很难停止。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那么祸患就无法消除。怨恨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世道不公。怨恨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其爆发的惊人破坏力,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不。聪明的人做出一些姿态和让步,甚至忍痛割爱来化解怨恨,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穷富差别造成的对立自古难去。消解双方仇怨的途径绝不是罕有,重要的是富者要戒除为富不仁的行为和狂妄态度,穷者要摆正心态,不能因穷生恨,狭隘地仇富。穷富之间只要善于应对、处置得当,就会出现双赢的局面。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以和为首,还是睚眦必报呢?

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和为贵”的思想,在谋略之中始终占据首要的位置,它带来的好处不仅是现实的,更是长远的。在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时,如果抱定这一宗旨,不逞勇斗狠,不恃智用武,许多无谓的厮杀和损失就可以避免,而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更重要的是,无论谁暂时获胜,仇怨只能加深加剧,为日后埋下无穷的隐患。最好的谋略并不是谋胜,而是谋和。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以和为首,还是睚眦必报呢?

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自私自利的思想,是结下仇怨的一大成因,不深挖这个根源,只在表面上做文章,要想不犯错误和纠正错误都是不可想象的。损人利己之人往往恃此爬上高位,又因此种下祸胎,为以后贱亡埋下伏笔。一个人如果处处为自己着想,私字当先,他就无法不嫉恨别人,随之而来的报复和责难既是无理之至,也让天理不容,人所共愤。一旦报应来时,他的下场是最凄惨的,也是自作自受的。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以和为首,还是睚眦必报呢?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补充。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也可以教导他。消解仇怨的方法,并不是不讲原则、只知讨好。宽厚作为一种为人态度和治国方略,讲究的是以德服人,以德释怨,可当这个方法并不奏效,那就只能加诸于严厉,使之乖乖就范。事实上,完全恭敬别人,无论好坏都要奉迎的人,实属小人行为,早晚都会被人看穿而厌弃的。真正的朋友和正人君子直言指出别人的过错,虽有让人误解和接受不了之时,但从长远看,他们的真诚和善意终有大白之日,那时人感其情,对之便会愈加敬重。良药苦口却重在治患,只要待人真心,必有好的回报。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以和为首,还是睚眦必报呢?

《止学》释怨卷在告诉我们以“和”、以“德”首要,但是,连想到这两年美国的种种手段,事事以美国为先,甚至无事生非。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睚眦必报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策略,还记得嘉文四世那句“犯我德邦者,虽远,必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