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華昌歡樂城項目概述

天水華昌歡樂城項目概述

華昌歡樂城項目由天水華昌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建設用地1700畝,投資40億元,地處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潁川新城。

項目位於天水市區往麥積山景區必經之路的中段,連霍高速天水市出口東側,位居麥積山大景區咽喉之地,景區一期傾力打造免門票歡樂城和地緣文化為主題情境的文旅小鎮、主題樂園、演藝場所和度假酒店等,是為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體。

項目分三期建設:一期建設地緣文化為主題的天水大觀+綜合服務區+中央配送區+配套地產,佔地約700畝,總建築面積40萬m2,投資13億元;二期建設絲路文化為主題的龍馬樂園,佔地500餘畝,投資15億元;三期建設親近自然的隴上行營,佔地500餘畝,投資12億元。

天水華昌歡樂城項目概述

一、一期建設項目——天水大觀。主要包括“如見天水”、“街亭古道”、“南郭別院”、“魏晉風華”、“湯泉水樂”、“甘泉古裡”等6大板塊。

1.“如見天水”,是以先秦文化為主要歷史背景,規劃以“商”為主要業態。組團以伏羲八卦為基本造型,位於景區主入口區塊。街區主要規劃為天水特色旅遊商品集散中心,以及植入以天水地緣文化為主題的室內高科技遊樂項目。

2.“街亭古道”,是以三國文化為主要歷史背景,規劃以“玩”為主要業態。依託天水三國時期古戰場、遺蹟眾多的資源優勢,整合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構築古天水西城樓、街亭古道、校場點兵、三國文化博物館等一系列三國文化為主題的街區。街區主要以古代傳統遊樂、冷兵器時代相關娛樂、或以現代高科技手法還原的古戰場情境遊樂項目,力求打破古戰場殺伐後千年的沉寂,重現歷史場景,展示歷史風貌,開啟三國文化探古之旅和體驗之旅。

3.“南郭別院”,是以歷史名剎南郭寺佛教文化、李杜詩詞文化為主要歷史背景,規劃以“博”為主要業態。整合歷史復刻建築、風物、藝術元素,把杜甫在南郭寺的歷史事件、詩詞文化與碑刻文化整合在一起,豐富旅遊者歷史文學藝術觀感,通過復刻隋朝七層佛塔、博物館院、禪修、文修院等院落歷史文化內涵,彙集主題博物館、書院、詩苑、高端主題文博民宿府邸、碑廊等為一體的古色古香、情韻濃厚的文博體驗街區。項目組團位於謝家河畔三角洲,置身塔院,彷彿穿越盛世、神臨古剎鐘聲、品味詩聖意境。

4.“魏晉風華”,是以麥積山石窟文化、蘇惠《璇璣圖》為主要歷史背景,規劃以“宿”為主要業態。整合建築、風物、藝術元素,把魏晉歷史文化與隴上民俗文化疊合在一起,豐富旅遊者行為層次,全面拓展旅遊文化內涵,打造出集高端民俗風情酒店、戲園等為一體的古色古香、情韻濃厚的體驗街區。項目組團位於謝家河畔,將打造為一個瀕河親水、休閒、幽雅、小資、慢生活街區。置身街區,彷彿一切歲月靜好。

5、“湯泉水樂”,是以唐文化為背景,規劃以“遊”為主要業態。依託麥積山獨特的溫泉資源,以漢唐文化為魂,以特色溫泉養生文化為基調,打造集傳統溫泉養生+文化體驗+親子游樂為一體的特色溫泉項目群,重點營造以盛唐文化為體驗的高端溫泉街市,成為文旅行業的標誌性項目。

6.“甘泉古裡”,是以明清文化為主要歷史背景,規劃以“食”為主要業態。天水物產豐富,飲食種類繁多,加之在悠久歷史中不斷吸納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風情和飲食體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項目引進天水特色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以老街為餐飲環境,飲食文化為主題元素,從建築外型、內部裝潢、飲食風味、服飾歌舞、杯碟碗盞等方面都反映明清隴上民俗文化。重點挖掘地方特色濃郁的風味小吃和美食佳餚,形成一個集美食品嚐、烹飪技藝、酒文化、茶文化等為一體的獨具韻味的老天水美食街區。將該組團打造成為一個喧鬧無比老天水民俗文化為主的街區,戲臺、寺廟、榨油坊、豆腐坊、磨坊、老藥鋪、年畫鋪、老當鋪、鏢局......等等老的生活場景、老手工藝,街區生動還原老天水風貌,喚醒記憶、勾起鄉愁。

二、二期建設項目——龍馬樂園。主要包括絲路冒險王國和辛巴達海上歷險記等2個板塊。

1.絲路冒險王國

絲路冒險王國依託高科技情景式的“虛擬場景”,結合漢唐和歐式建築風格,匯聚沙漠古城冒險園、大型懸掛過山車、跳樓機、高空飛翔、家庭過山車、空中軌道車、旋轉木馬、海盜船的一段充滿冒險歷程的“絲綢之路”。

2.辛巴達海上歷險記

(1)辛巴達海上歷險記依託海洋文化知識為背景,聚集海豚表演、海洋水族館、時光滑道、高速滑道、大劇叭、峽谷漂流等為主題的海上游樂公園。

(2)直升機觀光從歡樂城為起點,環繞麥積山景區,俯瞰周邊的美景,呈現一個集觀光、旅遊、休閒為一體的低空觀光遊覽項目。

三、三期建設項目——隴上行營。主要包括野奢(酒店) 營地、汽車(自駕)營地、山地拓展營地和熱氣球觀光營地、觀光纜車越野營地等4個板塊。

1.野奢(酒店) 營地

野奢(酒店)營地按照現代簡潔、動感活力的建築形態組成靈活多變的建築空間,成為綠色、環保、生態的休閒度假野奢營地。

康養營地通過現代醫學與自然療法,定製預防、康復等方案,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的休閒度假區。

2.汽車(自駕)營地

汽車(自駕)營地以滿足汽車俱樂部和自駕車旅遊者為出發點,通過房車營地聚住宿、餐飲、娛樂、汽車保養與維護等的多功能休閒度假空間。

極限運動營地根據挑戰自我為原則,匯聚難度攀巖、蹦極、極限單車和極限越野的挑戰極限娛樂區。

3.山地拓展營地和熱氣球觀光營地

(1)山地拓展營地以信任為原則,聚合共同進退、南水北調、激情挑戰99秒等的團隊合作體驗區。

(2)熱氣球觀光營地藉助低空載人氮氣球,在150米歡樂園上空觀看一街一區山川河流的空中觀光體驗區。

4.觀光纜車越野營地

觀光纜車在天水大觀和隴上行營之間建立一條空中索道,成為欣賞雪峰美景、青山綠水、四季變遷的觀賞體驗區。山地越野自行車營地以戶外運動和生態教育為背景,匯聚自行車山地竟技區、自行車運動中心、騎行文化展示廳、自行車戶外越野賽道等專業化的娛樂園.

天水華昌歡樂城項目概述

華昌歡樂城一期“天水大觀”組團之一

如見天水

一、組團內核

“如見天水”,以人文始祖伏羲一畫開天,道啟鴻蒙為整體項目的起始,寓意自此進入中華文明的肇端。該組團位於景區主入口區塊,佔地31畝,總建築面積約2.02萬平方米,組團內核以先秦文化為主要歷史背景,規劃以“商”為主要業態。組團以伏羲八卦為造型基礎,街區主要規劃為天水特色旅遊商品集散中心,以及植入以天水地緣文化為主題的室內高科技遊樂項目。

 二、組團功能

伏羲 “一畫開天,道啟鴻蒙”,在天水點亮了中華文明之源。華夏文明由此沿著漫長的歷史長河,傳承千年,延續至今。

“如見天水”依託伏羲文化資源,以伏羲八卦為造型基礎,打造景區主體建築。主體為一依伏羲八卦造型變化而出的八面古堡式建築,直徑108米,內置核心筒直徑40米,主體高度24米,分三層。核心筒內設置聚合現代高科技的球幕影院,穹頂為陰陽雙魚燈光造型,建築主體內設置國際美食中心、地域特色文創禮品超市、高科技VR酷玩中心、親子互動遊樂中心、電影院、咖啡館等眾多商業形態。以高科技文化演藝為核心,球幕影院震撼呈現遠古時期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諸神之戰等傳奇神話。以天水地緣文化為主題的室內高科技遊項目,樂精彩演繹“一劇走百里,一夢看千年”的經典歷史故事。配套的天水特色旅遊商品集散中心,全面展現天水獨特的風物、特產、手工藝等產品與技藝,再現天水輝煌的歷史文化。

高科技文化演藝秀設計以“集萃天水文明輝煌”為目標,從天水的起源講起,以天地混沌開始,天河注水開篇。集中演繹天水精神(龍馬精神),天水智慧(伏羲畫卦),天水才情(字裡璇璣),天水藝術(麥積煙雨),引領觀眾穿越歷史時空,共同見證天水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文明。壯觀、驚險、宏大的歷史場面,精彩的內容和豐滿的畫面,尖端的劇場聲納系統、360度球幕投影,動感4D效果,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均真實展現,通過現實環境和投影屏幕中虛實人物之間情景的創意互動,使宏大的場面內容與動感表現形式與觀眾之間產生有效互動,用極其巧妙的手法和高科技的三維手段,在美侖美奐中傳達深刻的歷史虛幻體驗。

天水華昌歡樂城項目概述

三、文化背景

在天水生活的久了,會莫名地擁有一種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於人們對“隴上江南”的讚譽,來自於天水八千年文明史的自豪。更多的,是對自己身為伏羲子孫的那種榮耀。

天水以伏羲廟為榮,如同老北京皇城根曬太陽的老者以紫禁城為榮一樣。這種榮譽感與生俱來,又在後來的耳濡目染中積澱,於是一聲聲“人宗爺”叫得親切又理直氣壯。天長地久,伏羲便成了能護佑天水百姓的無上大神,也成了天水人共同的先人。

伏羲出生在天水。於是,天水關於伏羲的傳說也就格外的多。關於伏羲的出生,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人文始祖伏羲的母親,出生在華胥洲一個自稱華胥氏的部落,這個部落當時還生活在母系社會的架構裡。華胥洲是一塊水草豐茂的寶地,草地上能採集或獵取到豐厚的食物。食物容易獲取,反而使他們不會過多地用腦子去思考,去製造工具,更不去發展農耕生產。因而,在生產與生活方面,華胥氏的部落比高原下面生活的其他氏族部落落後了許多。然而,華胥氏的族人對日月星辰、對風雨雷電的想象與思索,卻是豐富而又奔放的。他們對雷電交加的自然現象感到恐懼,認為那是藍白色的雷龍與金紅色的天龍在天地之間舞動著。他們對“龍”的威能感到恐懼,對“龍”的力量無限嚮往,“龍”於是成了他們至高無上的崇拜神物。雷電有時也會劈入湖澤之中,激起數丈高的水柱。先民們認為,那是雷龍到了自己的家園,和水中的魚龍相會。凡是落過雷電的湖泊,華胥氏的先民們就把它們統統叫作“雷澤”。

遠古的華胥氏先民不懂懷孕與生育的道理,他們虔誠地相信,是天上那個能呼風喚雨的雷龍或天龍,通過天上落下來的彩虹,或者通過龍留在地上的足跡,傳給她們生子的信息之後,她們才會有身孕,才會生孩子。當有了身孕之後,她們就會從自已履大足或被罩在彩虹裡的日子算起,來計算孕期。所以她們的孕期就長短不一,有的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有的則僅有數月。那時候的生育率很低,對華胥氏的女子未說,生育只能是上蒼對她們的恩賜與鍾愛。生子越多的女子,就是上蒼最寵愛的人,也是氏族中最受尊重的人。凡生子多的中年婦人,會受到特別的敬重,被尊稱為華胥母。在眾多生過孩子的華胥母當中,再推舉出最有智慧、能與上天交往的華胥母,做華胥氏族部落的華胥王母,統領整個氏族。

那時,他們還不會用燧石取火,更不會鑽木取火,因而冬天裡在取暖方面往往顯得非常艱難。他們一直尋求更好的用火方法。很久以後,華胥州的先民們得知,住在渭河流域的燧人氏後裔,掌握著燧石取火與鑽木取火的方法。於是,她們沿渭河河谷而下,最終到達了渭河與葫蘆河流域。華胥氏一行受到了燧人氏部族高規格的接待。於是,華胥氏族與燧人氏部族的人們聯姻聯親,在葫蘆河畔聚居了下來。在某年春暖大地的時節,華胥氏察覺到自己的腹中有胎動的跡象。她驚喜自己有了身孕,她回想到,從自己在雷澤邊罩彩虹、履大足至今算起來已經整整十二年了。這身孕是上蒼所賜,自己懷的應當是天上雷龍的兒子。

這年的五月十六日,華胥氏在渭河與葫蘆河之間的臺地上,艱難地分娩出了一個漂亮健壯的男嬰。華胥氏的族人們高興地跳躍著,歡呼著。當他們進入茅屋時,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被臍帶繚繞著全身的嬰兒。於是,伏羲“人首蛇身”的說法便流傳了開來。

燧人氏首領親自來到葫蘆河畔,向華胥氏表示了真誠的祝賀。他抱起英俊健康的嬰兒,端詳良久,深信這就是他的血脈,這個孩子應當是繼他之後承接燧人氏部落聯盟首領的人。華胥氏卻深信,她生的孩子,就是上天的兒子。燧人氏部族的首領,是一位大智若愚的英武豪傑。他知道應該尊重華胥氏關於她的兒子是“龍之驕子”的說法。因為華胥氏族的人仍然延續著母系氏族的習俗,孩子只能有母親,不會有父親。要說有父親,只能是天上的龍。龍的最原始的形象,就由伏羲的母親這樣描繪給了燧人氏部落的先民。後來,當伏羲氏繼燧人氏為王,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時,“龍”就成了伏羲所統領的部落共有的圖騰。再往後,歷朝歷代的古人和帝王們,陸續創造出了更加完美的龍的形象。華夏子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傳人”的概念也世代傳揚了下來。

除了伏羲的出生,天水大地上還流傳著伏羲畫八卦神奇又玄奧的傳說。通過大地灣等人類先民遺址的發掘與研究,不難看出任何發明創造絕不是憑空而來,無不經歷漫長的摸索與無數次的嘗試。

當年,伏羲受眾部落首領的推薦,繼燧人氏之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從燧人氏手中接過了先輩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用結繩記事法記錄的生產生活史料。望著那一掛一掛的結繩之索,伏羲暗下決心,對這些繁雜笨拙的東西,第一先要儘早讀懂;第二要想法子把它們變得簡捷一些,用起來方便一些。

天資聰慧的伏羲,在燧人氏和華胥氏的共同教導下,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熟練地記住了那一掛一掛結繩所記載的史實,弄懂了結繩中所說明的天地週而復始的變化規律,學會了占筮預測之法,可以說全面掌握了結繩所傳授下來的知識,並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他所繼承的結繩記事的方法,是一種科學的記載信息的方法。凡是打了結的地方,就相當於一個“點”;不打結的一段繩子,就相當於一個“長劃”。於是,在結繩上,就形成了“點”與“劃”的符號。有了這種結繩的辦法,我們的祖先就可以像現代人在電報機上用“點”與“劃”的組合組成載有各式各樣信息的電碼一樣,傳遞出許許多多的信息與命令。在遠古時代,先民們把三條結繩掛在一起,組成一個信息單元,代表某一件特定的事件或某一事物。這樣,用結繩之法就可記錄下很多很多寶貴的信息。

我們的祖先在還沒有創造出文字的時候,就採用結繩的辦法記錄事件和事物,傳承他們的歷史,延續他們的文明。在遠古時代,結繩記事是隻有少數智者才能掌握的技能,結繩記事的“點”、“劃”符號組成信息的規則,並認出每個組合所代表的信息,只有他們才能傳承這些神聖的信息。在伏羲之前,史前文明已經緩慢發展了若干個千年。先前積累的歷史信息與知識傳到伏羲時代,已經是一掛又一掛的結繩,多得無以復加。聰明的伏羲最先想到的就是把它們刪繁就簡。小時候,他曾在葫蘆河邊的沙灘上用樹枝在沙土上畫畫,在卦台山上用圭尺量太陽影子長短。受此啟發,他想到把結繩所表示的“點”與“劃”,用“--”與“—”的劃痕來代替的方法。他試著在木片、石板或者羊皮上刻畫出一組又一組“--”與“—”的新符號,用這樣的符號組合,取代了原來的結繩記事之法。於是,最早的書契誕生了。

距今8000年前,生活在以大地灣為中心的渭河上游的先民們,已經有了“數”的概念,並開始在生產生活中使用。但是,那個時候,他們還不大可能具備對“十進制數”的應用能力。從大地灣原始遺址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我們能夠看到,當時使用的十多個符號,其中不同形狀的符號尚不足十個。這就說明,當時的先民還不可能用十個符號元來表示十進制數所必需的十個數。所以,十進制在那個時期還沒有出現。但是,二進制計數的存在與使用,卻在大地灣出土的陶質大小兩個簸箕形的陶質計量器皿中得到了證實。

八卦模型,實際上是由二進制數組合成的八個數,用來代表天、地、山、澤、水、火、風、雷等自然現象。後來的古人在進一步演化八卦的過程中才使用了“乾坤”,“兌艮”,“離坎”,“震巽”這四組陰陽對應的卦名。它實質上是一個八進制的數組,八進制只是二進制的另一種表達形式。古人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之說,把伏羲時代先民對二進制數的位權的認知程度,表達得再清楚不過了。

伏羲組織了一班智能之人,歷時多年,才把從燧人氏那裡繼承下來的結繩記事所記載下來的史料,用“--”、“—”的符號,劃刻在木塊、葫蘆或者牛羊的皮革上。他把發明的“—”劃,定義為代表“陽”的符號(周文王及其以後的人,稱之為“陽爻”);把“--”劃,定義為代表“陰”的符號(後人稱之為“陰爻”)。同時,又把“—”作為二進制的“1”,把“--”作為二進制的0"。用三個劃痕的重疊,組成了一個二進制的三位數,產生了八個不同的組合,並且驚奇地發現了逢八必然歸零的循環規律。於是,伏羲就讓這個循環中的最高數,三個重疊的“—”,也就是七,代表“天”,讓最低的數,三個重疊的“--”,也就是零,代表“地”。再用天與地之間的另外六個數,分別代表了那時候先民們認為在天地之間最重要的自然現象與存在,即:山、澤、水、火、風、雷。伏羲時代並沒有這些文字,更沒有乾、坤、兌、艮、離、坎、震、巽”這些文字。這些都是在有了文字之後,才被歷代學者們命名的卦名。伏羲只是用這八組符號,來代表他們當時最崇拜的天、地、山、澤、水、火、風、雷。

睿智的伏羲精研結繩,融會貫通,掌握了前人傳承下來的知識。他把自己二十多年來對天、地、人和自然環境的知識,巧妙地融合在一個以太極圖為核心,由八組“--”和“一”劃痕組成,內圓外方(實為八邊形)的幾何圖案裡。這就是最初的“八卦”的誕生過程。實際上,“伏羲八卦”可以看作是史前先哲們所建立的一個認識大自然的數理模型。

伏羲在繼承中又有不斷的創新。他首先把宙中的天與地,以及天地之間生存著的萬物和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所表現出的萬象,都概括為“陰”與“陽”相生相剋的抽象統一體,揭示出所有事物共有的陰陽雙重性的本質,產生了極具哲理的深度認識。他把這種認識用“太極圖”既形象具體、又極富哲理地表達了出來。這是對宇宙萬物的高度抽象與概括,卻又顯現得非常簡易。伏羲把本來是對立矛盾的陰陽二儀統一在一個太極圖中,使之相輔相成,共存在一個和諧圓中。在和諧中,由陰陽構成的萬物才能發育成長,天地之間才有了大千世界和芸芸眾生。

伏羲時代,乃至伏羲之後的若干代,都以八卦作為部落聯盟首領引導先民避兇趨利的行為準則。我們的祖先自從有了“易”的學說,文明的步伐大為提速。

伏羲開創的以太極八卦為載體的“易”,以及他所領導並創立的其他多項文明,為創建中國遠古時代的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所以,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個民族,都把伏羲尊稱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遠古時期,人們對浩瀚的星空感到好奇,對四季變換的規律感到迷茫。伏羲自幼年時期就在華胥母親的帶領下,經常登臨渭河南岸的卦台山,觀天象之變,看星辰運轉,試圖探究出其中的運行之規律。伏羲對天無比崇拜。在母親的教誨下,他認識到,天是最偉大的,萬物萌生都要依靠它。天行雲施雨,萬物才得以化成。日月在天,週而復始地運行,乘六氣,統萬物。天道又變化出四季,使萬物按四季節律生長。萬物與天,人與天, 必須保持和合,才能永固祥和,求得發展。

伏羲做了首領之後,深感帶領眾多部落發展重任之大。他更深切地認識到,人要生存得好、發展得快,必定要適應天與地的變化之律,必須掌握天時與氣候之間的關聯度,找出週而復始的天象與週而復始的節氣相合的拍節。於是,他從整理結繩記事的眾人中挑選了12個人,專門對“天時”與“氣候”的關聯度進行觀察與研究,希望能掌握“氣候”隨“天時”變化的節律,從而建立一部能為演“年、季、日”之間關係的歷度之法。

其實,在伏羲之前的若干個千年中,先民中的智能超常者,已通過對太陽“立表測影”的辦法,初步掌握了太陽以“年”為單元的迴歸週期,是360多個日(一個晝夜)。所謂“立表”,就是在一個有神聖之氣的土地上平整出一塊圓形的平臺,在平臺的中心立一個以人的高度為標準的石柱,作為觀察太陽的一個標量。這個石柱就叫做“表”。每天正午時節,當太陽在“表”上形成的日影正對著北方的時候,研究者都要力求精確地測量出“表”的日影的長短。他們把日影最短的這一天叫作“短至”(即夏至日);把日影最長的這一天,叫做“長至”(即冬至日)。並把日影最短的這一天的日影長度作為測量日影的基本單位,以其長度做了一把尺子,叫做“圭尺”。通過年復一年的反覆測量,先民們從不斷重複的規律中,找到了年、季、日的關係,並初步確立了人類最早的太曆法的初始框架。

相傳,伏羲“作歷度,定節氣”,引導先民按“四時(季),八節”劃定的時序從事農耕生產,種黍、種粟、種麻、種桑、種油萊籽;從事狩獵與漁獵,馴養並繁殖雞、狗、豚、馬、牛、羊。“四時八節”的確定,對當時先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後來,到了神農氏的時代,神農氏又在伏羲所創立的歷法基礎上制定出了更加完美的陰曆曆法,把伏羲的“四時八節”發展成了“四季二十四個節氣”。他還根據對北斗與月球運行規律的長期觀察,比較準確地按月亮的盈與缺設計12個月為一年的歷法,並用不斷推移的“閏月”巧妙地解決了每年多出5天的校正問題。就這樣,我國最早的陰曆(農曆)曆法在伏羲始創的基礎上,在伏羲之後的神農氏時期逐漸完善起來。

另外,伏羲又在先民們生活感悟的基礎上,結網罟教導漁獵、養畜牲以充庖廚、制嫁娶肇啟文明、嘗百草始制九針、種五穀轉向農耕、築房屋形成聚落。於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璀璨煙火在渭水與葫蘆河畔點燃,燃起了人們的生命嚮往和生命激情。從而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的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