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最好的大學裡深耕數十年,這位教授說越新的教育越“垃圾”

9月18日清晨,清華大學新雅書院2018級新生坐在教室裡,等待他們院長的第一節課。剛剛步入大學的他們,還未選擇具體的專業院系,人手一本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即將開始懵懵懂懂地學習古希臘文明瞭。

上課鈴響,一位老師走上講臺。進入文本教學之前,他先聊了聊前一天晚上看新生們選修課情況的感想,“你們有人選了法語,有人選了俄語,還有選崑曲的,這樣很好。不管以後你們成為哪個領域的專家,但我一直強調,專業以外至少要有一個個人興趣。”

他說,個人愛好是自我定力的所在,“尤其,是對你們這些很容易在時代潮流中失去自我的小孩兒。”這人便是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

在中美最好的大學裡深耕數十年,這位教授說越新的教育越“垃圾”

畢業於北京大學的甘陽,曾在美國十年,香港十年,2009年回國。如今的甘陽有很多身份,但幾乎都繞不開關鍵字“通識教育”: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重慶大學博雅學院總監;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秘書長;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等等。2017年9月,清華大學宣佈聘任原任新雅書院總監甘陽為新一任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

甘陽談通識教育已有十餘年,自己也踐行了十餘年。面對目前的成就與困局,甘陽冷靜客觀地分析道,“做通識教育,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做教育不能緊跟潮流

在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求學十年的經歷,讓甘陽對於美國的通識教育抱持頗為冷靜的態度,當這種冷靜碰上社會主流聲音中對美國教育理念的嚮往,甘陽言辭犀利地指出,“在我看來,多數人就是在盲目崇拜。”

我們對美國通識教育的認知,大多來自於1945年哈佛大學12名教授潛心研究兩年出版的《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之後,哈佛大學的每一次變革都不同程度地引發社會討論。今年,隨著新學期的開始,哈佛開始實施新一輪的通識教育改革方案。

對此,甘陽不以為然,“每一個新的方案都是在糾正上一個階段的問題,太過頻繁的變革一定是存在問題的。如果你不明白他在糾正什麼問題,這個階段要怎麼改善,那你就是在盲目地仰望,其實和你毫不相干。”

甘陽毫不客氣地說,“教育裡,越新的越是垃圾。”

“看美國的通識教育,一定要看它一百年的歷史。”甘陽拿出一本《失去靈魂的卓越》,指著書封上的那行小字“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說,“美國的通識教育其實是在走下坡路的,包括哈佛在內。”

對於在芝大浸潤十年的甘陽來說,芝加哥大學時任校長赫欽斯在1936年發表的《美國高等教育》顯然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在甘陽看來,這奠定了整個美國的通識教育,《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的思路與方法也是以此為基礎。甘陽曾多次強調,美國最好的通識教育從來不是哈佛,而是哥倫比亞—芝加哥大學的傳統。

所以說,我們學習美國的通識教育,一定要看它的前期。怎麼樣把這個系統建立起來,提出了怎樣的閱讀標準,寫作標準等,這些標準都是在那一段時間建立起來。我們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正是這些嗎?

對今天的中國高校來說,最大的困難是,各個院系課程設置的窄化與通識教育所強調的博雅開放並不兼容。在實際操作層面,通識教育尚沒有進入本科培養的內在肌體。在這樣的現狀下,甘陽認為,如何突破困境去搭建起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並確保其質量才是關鍵。

回到國內,甘陽從兩個方向開始著手。一是依據1998年國家教育部2號文件中要求的10-16個學分要求,逐步改善全校範圍內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質量建設。另一方面,就是小範圍地開設試驗點,像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那樣,把通識教育逐漸鋪開。


在中美最好的大學裡深耕數十年,這位教授說越新的教育越“垃圾”


從理念到實踐的妥協

近十年來,甘陽在國內積極倡導並踐行通識教育。在出任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之前,甘陽還分別擔任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和重慶大學博雅學院總監,但無論哪裡,我們發現,他很少高談闊論教育理念,而更願意談師資、課程等操作中的細節。

談及在三處的實踐經歷,甘陽直言,“烏托邦式的理想都是美好的,但具體運作起來,很多事都要妥協。”

重慶大學是一所傳統理工科大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文社科類院系的缺失,因此甘陽主要通過建設博雅學院來帶動文史哲等學科的發展。而在傳統綜合型大學的中山大學,人文社科的貫通教育成為博雅學院學生的主要任務,學生從進入到出去基本都是文科專業為主。

在清華,甘陽則打造出了目前為止最接近他理想中的文理學院——新雅書院。以理工科學生居多的生源進入,需要學習人文社科和數學物理兩套通識教育課程,一年之後,自由選擇專業院系進行專業化學習。

這一年裡,課程強度、小班教學及“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成為新雅書院的三個關鍵要素。

新雅學生開學第一天,甘陽佈置了第一份閱讀作業,要學生通讀一遍《伊利亞特》,第二天便開始了以此書為開端講起了古希臘文明,之後,他還宣佈了這學期講完古希臘三本名著的計劃,包括大量的閱讀、寫作和小班討論,這樣的閱讀強度不可謂不大。然而,學生在課堂上尖叫連連之餘,甘陽爽利直言,“讓你們學會游泳,就得把你們推下水去,撲騰撲騰。”

甘陽痛恨“水課”,在他看來,這些課程不但佔據了學生的時間精力,還讓學生逐漸缺失深度學習的能力。而通識教育中尤為關鍵的人文課程,不僅不能是“水課”,還要有相當大的強度。“通識課和專業課一樣重要,一樣需要學生下功夫。”


在中美最好的大學裡深耕數十年,這位教授說越新的教育越“垃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