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用“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成功實現逆襲!


華為用“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成功實現逆襲!



1992年初,深圳蛇口的一家小禮堂迎來了200多個打扮不是很講究的人。待這些人坐下,有一個人從後臺緩步走向舞臺中央。此人是任正非,48歲,今年是他創業的第5年,去年他們生產的單位用戶交換機HJD48系列給公司帶來破億元的銷售收入。他哭著說:我們活下來了。

緊接著,臺上的任正非深呼了一口氣,提高了聲音宣佈:華為接下來要自己研發出一臺局用程控交換機,目標是萬門機!此話一出,臺下譁然而起。不少員工竊竊私語,他們大多數是還沒有畢業的學生,有的連萬門機是什麼樣子都沒見過,要獨立研發出一臺,難度可想而知。

這是一條高風險但同樣也會是高回報的路。彼時的中國通信市場,被“七國八制”完全壟斷,要想真正拿下屬於自己的市場,必須獨立研發自己的交換機。如果失敗了,公司會倒閉,而任正非自己早已想好了退路:跳樓。逼近知天命之年,命運給了他兩個選擇:要麼鯉魚躍龍門,要麼鹹魚躍樓下。

現實從來都是骨感中帶著刺。江浙滬的數字局用交換機市場是上海貝爾公司的天下,它是中國高科技領域的第一家外商投資股份制有限公司,背後站著“七國八制”裡的法國阿爾卡特。儘管產品價格昂貴,但各地電信局還是開著卡車在上海貝爾公司的門口排隊等貨,很多時候一排就是半年。

“敵大我小,敵強我弱”,城市被國際對手瓜分,正面對抗幾無勝數,唯有佔中國人口70%的廣袤農村地區還有一線生機。而要突破農村市場,必須要有物美價廉的產品。而華為員工也不負眾望,在1993年10月研發成功C&C08 2000門交換機。他們將剛調試好的設備匆忙裝箱,送去浙江義烏縣開局。

後來曾在華為任職7年的張利華在《華為研發》一書中回憶道,當時義烏電信局局長丁劍峰評價稱,“我們以前用的是上海貝爾公司生產的1240交換機,貝爾的同志早就說要開發每板16個用戶的用戶板,但直到目前還沒有推出。想不到你們公司這麼快就推出來了,你們是走在了前面。”


華為用“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成功實現逆襲!


C&C08 2000門交換機,1993年

C&C08 2000門交換機適用於一個單位2000個用戶以下,或農村用戶不到2000個電話用戶的市場。華為第一場“秋收起義”順利打響,靠先競爭對手一步的自有技術,比同類產品便宜1/2的價格,和敢日夜顛倒的裝機小分隊服務,在1994到1995年之間,一大半的農話市場被華為拿下。

任正非還專門組織了一批隊伍,俗稱“裝機小分隊”,並對這支隊伍下了死命令:“你們在外面是公司的代表,一定要讓用戶對華為留下良好的印象,言行舉動都要體現華為的風範。”於是,在 1993年中到1994年初,“裝機小分隊”揹著他們的行囊深入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為客戶解決問題。

另一邊,研究生還未畢業的李一男正在加緊研發C&C08萬門機,這臺設備可帶近萬個用戶,是華為“急行軍”攻破縣城的核武器。最終,1994年8月,C&C08萬門機在江蘇邳州開局,經過兩個月的上線調試,最終大獲成功,萬門機帶領華為實現了對市話的突破,成功從農村進入城市。

資料記載,1994年C&C08系列交換機為華為帶來8億元銷售額,到1995年近15億元,此後以每年超過100%的速度增長,到2003年已累計銷售額達千億元,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交換機機型。七國八制的市場壟斷打破了,進口交換機需要幾千塊的昂貴价格,在華為這裡只需幾百元,華為

逆襲成功。

陳康寧還依稀記得1987年底他辭職下海為華為做重慶代理的時候,收到過任正非寄來的華為產品宣傳冊。紅色冊子上印了一個鮮明的口號:

到農村去,到農村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當兵時就酷愛攻讀《毛澤東文選》的任正非,曾經是部隊裡的“學毛著標兵”。這兩個口號著實囊括了華為成功逆襲的關鍵因素:1)農村地域遼闊,是極大的潛在市場,也是國外廠商忽視的市場;2)農民最需要的是物美價廉的商品,華為包退換貨的服務極大地給予了農村消費者購買安全感。

這兩個要點,幾乎就是1927年文家市鎮會議毛澤東觀點的翻版。戰場和商場,殊途卻同歸。

作為改革開放第一代創業潮(1984年~1988年)裡的代表性企業,華為利用對國情的深刻理解,在門檻高難度大的高新技術領域實現成功逆襲,憑藉農村市場帶來的利潤,研發高舉高達,產品步步為營,最終海外市場收入佔比高達70%,成為中國高科技公司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